第 10 章 贾敬大悟离家修道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话说彼时宁国公贾敬曾突然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他竟然毫无预警地将爵位传给了儿子贾珍,然后不顾一切地要离家出走,踏上了修道的旅程。这消息一传出,宁国府内外的反应如炸开了锅,大家都疑惑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贾珍一脸困惑地问道:“爹,您真的要离府修行?”贾敬淡定地点点头,一副超然的态度:“是时候去追求我心中的大道了。”

  贾珍焦急地追问:“可您是宁国府的顶梁柱啊,说走就走?”贾敬则是一脸高深莫测:“人生如梦,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我此去是为了寻找心灵的解脱。”

  贾珍无奈地接受了父亲的决定,他知道贾敬的决心无人能改变。想当年,贾敬可是让宁国府风生水起的人物。然而这次的行为,实在让人费解。贾敬对家人、朋友、仆人全都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半点口风,只留下一片疑惑和一个潇洒的背影,离开了这个他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任性而为”?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他的离去,犹如一块石头砸进了一池春水,激起了千层浪花。那些曾经与他交情深厚的人,包括他的亲朋好友,都对此感到困惑不已。在他们看来,贾敬的这一举动无异于放弃了世俗的欢愉和享受。

  面对种种疑问和不解,贾敬却始终泰然自若。他并没有过多解释自己的动机,也没有强行要求他人理解自己的选择。只是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尘缘已尽,我去也。”这句话仿佛是他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尽管言简意赅,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话说当年贾敬和贾政本属同胞兄弟,贾政出生后过继给贾代善成为荣国府宠儿,而贾政与表妹柔儿原是青梅竹马,情感深厚。他们共度了无数欢乐时光,那份纯真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亲情的范畴。然而,命运的捉弄却无情地将两人分开。柔儿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嫁入宁国府,成为了贾政的嫂子。这种微妙的身份变化让两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尴尬。每当四目相对,他们都能感受到那份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无奈。每次相见,都需恪守礼节,那份微妙的情愫,只能深埋心底。

  在宁国府的一场盛大酒宴落幕后,贾政在酒精的迷醉作用下,失去了平时的冷静与理智。他看到贾敬出去送客,转向身旁陪侍的柔儿,眼中闪烁着微醺的光芒,温柔地邀请道:“嫂子,今晚的月光如此皎洁,陪我一同去外面走走吧?”他的声音柔和而诱人,如同春日里轻柔的溪水。

  柔儿看着贾政摇摇晃晃的背影,无奈地微微点了点头。她知道,贾政的酒量并不好,每次喝醉都会有些失态。她先让丫鬟彩儿陪着贾政离开了餐厅,走出餐厅后她支开彩儿,见四处无人,便搀扶着贾政在银白色的月光下慢慢走着,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

  贾政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他开始胡言乱语,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大。柔儿担忧地看着他,心中不禁想起他们曾经的往事。那时候,他们还是少年,一起在府中玩耍,无忧无虑。如今,贾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的心性却依然像个孩子一样。

  “政哥,你喝醉了。”柔儿轻声安抚他,试图让他冷静下来。她扶着他走进了府中西边致远斋书房中休息。这里原本是贾政的书房,他常常在这里读书、写字。柔儿让贾政躺在书房的床上,细心地为他盖上了被子。

  贾政的呼吸逐渐变得急促,他的脸色也泛起了一抹红晕。柔儿坐在床边,静静地注视着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慨。她知道,贾政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烦恼和压力,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柔儿轻轻地拍了拍贾政的手,温柔地说道:“政哥,你的心事明天再说吧。”

  贾政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柔儿那温柔的脸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地握住了柔儿的手,嘴角微微上扬:“柔儿,你不会忘了我吧,谢谢你还陪在我身边。”

  听到这话,柔儿心中不禁感到一阵甜蜜。她知道,这是贾政真情流露的时刻,也是他对她的信任和依赖。她微微一笑,温柔地说:“政哥,你醉了,先躺一会儿吧。”

  然而,在酒精的影响下,贾政突然失去了理智,紧紧地抱住了柔儿。他无视她的挣扎和反抗,强行吻了她。柔儿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几乎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不……”柔儿微弱的抗议声被贾政的吻淹没。她努力挣扎,试图逃离这突如其来的噩梦,但她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

  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贾政睡过去了,柔儿整理衣物后站在窗前,思绪万千。她看着月光下的贾政,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个曾经深爱着她的男人,如今却让她感到如此陌生。

  “为什么……”柔儿轻轻呢喃,眼中闪过一丝悲伤和无助。她曾经以为自己了解贾政,但现在看来,她对他的了解并不够。

  贾政在酒精的作用下,已经沉沉睡去。他的脸上还残留着红晕,看上去有些滑稽。柔儿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开了书房。

  柔儿带着一颗痛苦的心,慌乱地逃回了主房。柔儿坐在床边,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自己和贾政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欢声笑语、亲密无间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如今,一切都变了。

  “我应该怎么办……”柔儿喃喃自语,心中的迷茫和无助越来越浓。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一切,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

  夜深了,柔儿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睡。她的脑海中不断回荡着贾政的话语和举动,那些画面让她心痛不已。她闭上眼睛,试图平静自己的心情,但眼泪却依然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当晨光透过窗帘洒落,贾政缓缓地睁开双眼。昨夜的一切如同噩梦般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他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些冲动举动让他感到羞愧与后悔。他深知,自己不仅失去了柔儿的爱,更是摧毁了两人之间曾经的美好与信任。

  贾政躺在床上,心中满是自责和对柔儿的思念。他明白自己的罪行给柔儿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伤害。这种认知让他的心灵备受折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弥补对柔儿的伤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贾政选择闭门思过,试图在这寂静的空间中找到自我救赎的道路。他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错误,每一个回忆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着他的灵魂。他意识到,自己对柔儿的愧疚是如此的深重,以至于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她那受伤的眼神。他还开始奋力攻读四书五经,希望通过圣人言行来修正自身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政的努力并没有立即得到柔儿的回应,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这条路可能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但他愿意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只有真正的悔改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换来柔儿的原谅和自己内心的平静。

  在那片情感的天地中,柔儿如同置身于无边的情感海洋,每一次心动都是一场幻觉,每一段情感的相遇似乎都注定了某种不洁的结局。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之后,贾府之内不时地传出一些不堪入耳的流言蜚语,有关扒灰养小叔子的种种传闻让柔儿感到心有余悸,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以至于她发现自己无法直面贾敬,那个曾经给予她希望的人。

  那日贾母端坐在贾府的大厅上,脸色铁青,气氛异常紧张。“柔儿这孩子,真是让我失望。”贾母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无尽的痛心。

  贾政低着头,不敢直视贾母的眼睛:“母亲,我知道您很生气,但我保证会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让家族蒙羞。”

  贾母重重地叹了口气:“贾政,你是家族的支柱,本应以身作则,如今却做出这等丑事。我担心此事会对家族的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贾政满脸羞愧:“母亲,我知道错了。我会承担起一切责任,处理好此事。”

  贾母沉吟片刻,最终决定采取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处理这一事件:“好吧,你尽快处理好此事,不要再让家族蒙羞。”

  贾政感激涕零:“是,母亲。我会竭尽全力,不让您失望。”贾母挥挥手:“下去吧。”

  贾政如释重负地退下。他明白贾母的用心良苦,也知道自己必须为过去的错误承担责任。在这个关键时刻,贾母的智慧和决断力再次展现出来,她选择了保护家族的声誉和柔儿的尊严。

  贾母的决策传遍了整个贾府。那些曾经对柔儿心存疑虑的人也纷纷改变了态度,开始重新审视这件事情。贾府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柔儿也得以继续她的生活。

  在心灵受到深深创伤之后,柔儿选择了隐退,她远离了繁华与喧嚣,来到了贾府一个相对安静的居所梨香院居住。这里没有贾府的奢华,也没有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片宁静和平和。柔儿在这里过着清贫但宁静的生活,她闭门不出,仿佛与世隔绝,只希望能够在这个角落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在这孤独的隐居生活中,柔儿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直到她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本应是她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然而命运似乎始终与她作对。在女儿出生后不久,柔儿的生命之火却突然熄灭了,她的离世充满了神秘与悲伤,留给了世人无尽的疑惑和痛楚。

  外界对于柔儿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宣称她是因病去世,也有人猜测是因为难产。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只有寥寥数人知晓。贾敬和贾政心中明白,柔儿是承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和深深的罪恶感,最终走上了绝路,选择了自我了结生命。

  柔儿的离去,对贾府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位美丽女子的消逝,更是贾府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支柱和精神榜样。她的缺席,让整个府邸都笼罩在一片哀愁之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她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贾敬和贾政深知柔儿的内心痛苦,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这个秘密,同时也为柔儿的离去感到无尽的悲痛。他们明白,柔儿的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她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和罪恶感,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柔儿离世后,贾敬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愧疚。他深感自责,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婚姻让柔儿承受了无法承受的痛苦。于是,他决定用修道的方式为柔儿祈福,希望她能得到安宁和宽恕。

  贾敬在柔儿离世后的日子里,每天都过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无法忘记曾经陪伴在身边的温柔娴静的女子。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想起柔儿的笑容和充满爱意的眼神。命运的不公让他感叹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要遭受如此多的苦难呢?

  贾敬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他听到贾府扒灰养小叔子的流言时,心如刀割。当他知道妻子生下了孩子后,更是痛不欲生,因为不知道是谁的孩子。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心已经死去,无法再为这段婚姻和家庭注入任何情感。他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和背叛,也无法宽恕贾政的行为。为了摆脱心灵的创伤,他选择离开,远赴深山修道,从此不再过问世事。

  在荣国府中,柔儿的离去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为了填补这一空缺,贾母决定将柔儿留下的幼女抱至自己身边,亲自抚养。这个小女孩被赋予了一个充满深意的名字——惜春,仿佛预示着她将在贾府中度过一段与众不同的岁月。从那一刻起,惜春便成为了贾府的一部分,尽管她的出生并不在这个家族之中。

  自幼便显露出过人智慧的惜春,以其聪颖和懂事赢得了贾母的无限宠爱。贾母对她的关怀备至,视若己出,无时无刻不在她的身边倾注着祖母的爱。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惜春逐渐长大成人,她开始对自己身世的真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心中涌现出一连串的疑问:为何她的亲生母亲会选择离开她?为什么她必须在这样一个充满虚伪的家庭中成长?

  在那个古老而庄严的家族之中,惜春宛如那朵尚未绽放的花朵,孤独地生长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她的眼中常含着泪水,那是她在寂静无声的夜晚,偷偷抹去的悲伤的痕迹。她心中承载着一个沉重的秘密,那是关于她身世的真相,一个连她自己也无法接受的耻辱。这个秘密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无法自由呼吸。

  “惜春,你为何总是闷闷不乐?”贾母慈祥的声音问道,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惜春微微侧过头看向贾母,嘴角扯出一丝苦笑,“我只是觉得这个家族太虚伪。”

  贾母皱了皱眉,“你怎么能这么说?”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这个家族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你的根,是你的归属。”

  “我的归属?”惜春冷笑一声,“我只是一颗被遗忘的棋子。”

  “不,不是的。”贾母急忙否认,“你是无辜的,不要背负那些不属于你的罪责。”

  “但我无法摆脱这个沉重的秘密。”惜春的声音带着无尽的痛苦,“它像一把锁链,将我紧紧束缚在无尽的黑暗中。”

  贾母轻轻拥住惜春,温柔地抚摸着她的长发,“我的孩儿,事情总会向好的,你要相信。”

  惜春缓缓闭上眼睛,泪水顺着眼角滑落。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谢谢您,老奶奶。我会试着勇敢面对一切。”

  岁月如梭,惜春渐渐长大,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累赘,一种不被需要的存在。她感到自己就像是被世界遗弃的孩子,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的喜怒哀乐。因此,她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逐渐失去了兴趣,心灰意冷,不再对未来抱有任何的期待和希望。

  话说自林黛玉踏入荣府的那一刻起,她便成为了贾母的掌上明珠。贾母对她的喜爱如同繁星点点,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林黛玉的待遇甚至与宝玉比肩,不分伯仲。而迎春、探春、惜春这三位亲孙女在林黛玉的光辉照耀下,黯然失色,如同晨露中的微光,稍纵即逝。

  宝玉与黛玉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宛如山间流淌的清泉,纯净而深远。他们的关系亲密无间,无论日夜,同行同坐,同止同息。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谐默契,宛如琴瑟和鸣,毫无半点嫌隙。

  在荣府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林黛玉就如同一个璀璨的明珠,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而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谊,更如同那浓烈的酒香,飘散在空气中,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林黛玉的美丽是公认的,可当薛宝钗来到贾府后,一切发生了变化。薛宝钗的年纪虽然与林黛玉相差无几,但她的品格和容貌都堪称完美,被誉为林黛玉所不能及的美人。而她的行为更是豁达随和,能够随时适应环境,不像林黛玉那样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因此,下人们更愿意与薛宝钗亲近,小丫头们也多和宝钗亲近。

  薛宝钗的到来,让贾府变得更加热闹和有趣。她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化解了许多矛盾和纷争。在她的帮助下,林黛玉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豁达,不再像以前那样狭隘和敏感。

  薛宝钗还经常给贾母和王夫人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她们哈哈大笑。她的口才和表达能力都非常出色,能够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易懂,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此外,薛宝钗还非常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一次,贾府里发生了一件盗窃案,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薛宝钗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贾府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春花烂漫,红绿交错,林黛玉独自漫步在荣府的花园中。她的步伐轻盈,仿佛每一步都在寻找着什么,又仿佛只是被这春天的美景所吸引。她的目光游移,欣赏着盛开的花朵,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不料,她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人——薛宝钗。她正在和丫头们嬉戏玩耍,笑声和欢语声在空气中回荡。那一刹那,林黛玉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住了。

  她看到的是薛宝钗如春水般澄明的双眸,洋溢着的是那份与生俱来的温柔和亲切。她的笑容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周围的小丫头们更是像蜜蜂围绕在花丛中一样,争先恐后地围绕在薛宝钗身边,对她的到来报以无比的欢喜和敬仰。

  林黛玉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内心涌起了些许不满的涟漪。她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个薛宝钗宛如水中荷叶,安然自得,浑然不觉。她的一切举止都显得如此从容和自然,仿佛天生就应该被众星捧月。

  尽管林黛玉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争夺大家的关注,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像被激起的海浪一般,难以平静。她的心跳加速,她的思绪混乱,她的情绪开始波动。

  那天晚上,林黛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阳光明媚地洒在荣府的花园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花儿们在微风中轻轻颤抖,仿佛在跳着一曲优美的舞蹈。林黛玉独自一人,踏着碎石小径,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她的心中充满了诗意,那些美丽的词句在她的脑海中回荡,让她不禁陶醉其中。

  就在这时,她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一个优雅的身影——薛宝钗。她款款走来,脸上带着微笑,那双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林黛玉心中一紧,她知道,这个美丽的女子,她的出现,必定会打破这份宁静。

  林黛玉忍不住向宝钗发出了挑战,她的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你为何要来这里?你来了之后,我的地位便受到了威胁。”

  然而,薛宝钗并没有生气,她优雅地笑了笑,那笑容如同阳光下的露珠,闪闪发光:“我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来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声音如泉水般清澈,让人无法反驳。

  林黛玉看着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她并不相信这个女子的话,但是她又无法反驳。她的心开始纠结起来,仿佛被一团乱麻紧紧地缠绕着。

  就在林黛玉深陷纠结之中时,梦醒了。她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那个梦境仿佛是一个预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事情。林黛玉深深地叹了口气,她知道,这个梦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那宝玉,尚在童稚未脱的年纪,天性使然,他宛如一片纯真无暇的愚拙璞玉,对姊妹兄弟皆以一腔热诚相待,并无亲疏远近的分别。如今,他与黛玉一同跟随贾母的步伐,一同坐卧,一同嬉戏,因此相较于其他的姊妹,他与黛玉的交情更加深厚,也更加熟惯。两人日夜相伴,情同手足,然而,这日不知为何,二人的言语竟然有些不和起来。

  宝玉看着黛玉,眼中闪烁着童真无邪的光芒,他说道:“黛玉妹妹,你为何如此多心呢?”黛玉听了,却如同一朵被霜打过的秋花,低垂着头,轻轻道:“你若是心中有我,又何必要问呢?”

  宝玉一愣,他虽然年幼,但也能察觉出黛玉言语中的醋意。

  他笑了笑,走到黛玉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妹妹,你误会了,我并无他意。”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真诚与耐心,他接着道:“我视你如亲妹妹一般,自是不会做出伤害你的事情。”

  宝玉瞥见黛玉眼波中的泪光,心头不禁一颤。他忍住内心的悸动,沉声说道:“妹妹,我深知我的言语如若不当,冒犯了妹妹,我诚心向妹妹赔罪。”

  黛玉听闻此言,如春日暖阳般的话语在心头荡漾,她柔声道:“宝哥哥,你无须自责,我怎会怪你。”

  宝玉看着黛玉含泪的双眸,如同秋水一般明亮,心中一阵惋惜。他伸出微颤的手,轻拭黛玉颊边的泪珠,黛玉微微侧头,顺势靠在他的掌心。此刻,他们的心紧紧相连,如同溪水般流淌的深情。

  宝玉轻声道:“妹妹,你的眼泪如同晨露一般,我愿用温柔来抚平你的伤痛。”

  黛玉抬起头,看着宝玉的眼睛,她看到了那清澈如山泉水般的目光中满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情感。她心中一阵感动,却故意板着脸说道:“口说无凭。”

  宝玉听了,哈哈大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时间来证明我对你的真心吧。”

  两人相视一笑,误会化解于无形。他们的友情如同那初升的太阳,永远充满着温暖和光芒。他们的纯爱也如同那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永恒不息。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任和理解。

  两人如此和好如初,感情更加深厚。从此之后,两人更加珍惜彼此,视如生命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