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收过河费……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最新网址:  知县发了疯,刺伤了巡检,巡检正当自卫,杀了知县。

  看起来,事情只是如此。

  知县刘材死了,周围的衙役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地看着崔浩等人。汤不平无奈地摇了摇头,崔浩的这点伎俩实在是上不了台面,身为安全局的高层,这点事还是一眼洞察。

  在巡检司军士的搀扶下,崔浩起身走向汤不平,将安全局的牙牌交了过去,抱拳行礼:

  汤不平看其行走之间颇有力道,问了句:

  崔浩呵呵挠了挠头:

  汤不平点了点头,侧身说:

  崔浩命人找来主簿王晖,小心翼翼地上了船。

  班头吴田还躺在船上,一动不动,若不是胸口微弱的起伏,怕已经可以判定为死人了。

  崔浩与王晖对视了一眼,不免有些畏惧。

  朱允炆坐在一旁,小酌果酒,淡然地问:

  王晖是一个开窍的人,毫不犹豫地说:

  朱允炆冷哼一声,这事是不是知县做的都无所谓了,死人是不能开口的,活人想怎么说怎么说,只不过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吏员,如果知县吃独食,没有瓜分出去一部分利益,那这种知县通常都会被孤立起来。

  知县刘材可以喊这么多人来码头,显然没有被孤立。

  鼠一窝啊!

  朱允炆没有盯着资阳一地。

  崔浩思索了下,回道:

  朱允炆眉头一皱,这运河还没开通,已经有人在打运河的主意了?

  仔细想想,后世过路费,过桥费,过河费一大堆,眼下大明虽然没收什么桥费,路费收得也不多,还只存在于一些重要关卡,收一笔大运河费补贴下财政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收费的主体应该是户部,或地方上的户部清吏司,不能随便交给地方衙门,否则一定会被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不知多少商户会成为他们宰割的羔羊。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

  夏元吉明白朱允炆的担忧,答应道: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然后看向崔浩、王晖两人,面色一沉:

  崔浩哆嗦起来,王晖也是面色不自然。

  与朝廷为敌?那就是朝廷的敌人,被干掉是理所当然的事。

  朱允炆并没有在资阳停留多久,自有人通报吏部调派官员来充任知县,出了资阳,一路航行,不出两个时辰便抵达了济宁。

  之所以选择在济宁会合,是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会通河的中心所在,疏浚会通河的后勤基地,众多物资都汇聚在这里,然后分散到沿途以支撑运河所需。

  朱允炆将马恩慧、贤妃等人安置在济宁城中,还没打算微服私访,就收到了安全局的准确情报,帖木儿西征大胜,奥斯曼帝国被挫败。

  遥远的路程延滞了信息,时效性很难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因为距离的原因,信息本身的存在着一定平等性。

  朱允炆看着这份情报,不由陷入沉思。

  历史还是顽固地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前进着,帖木儿赢得了胜利。或许,他将会在不久之后准备东征,并因为一场疟疾死在路途中。

  但现在,朱允炆不打算让他死这么早了。他不活着,大明想要入西域并不容易,那一块地盘离开中原统治已经很久了,想要收回,没有屠刀是不可能的。

  但直接杀人多少是下策,借刀杀人才是上策。

  朱允炆打算借帖木儿的马刀,解决掉西域不听话的敌人,然后收拾掉这个瘸子,将西域再血洗一次,让那里的人彻底臣服在大明脚下。

  问题是,朱允炆没有医治疟疾的药物,虽然知道屠呦呦和青蒿素,但这玩意在大明根本就提炼不出来,直接让帖木儿吃青蒿也不管用,怎么才能让他活着收拾掉西域的家伙才是难点。

  朱允炆问。

  刘长阁确定地说:

  朱允炆沉默了会,又问:

  刘长阁微微摇头:

  朱允炆起身踱步:

  刘长阁有些惊讶。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

  按照历史时间线来推算,帖木儿将死于建文七年二月,眼下是建文四年十月,两年多时间,为了避免帖木儿过早挂了,朱允炆决定走一步险棋,让帖木儿提前东征。提前个半年时间,对帖木儿来说应该没多少问题吧?

  这样的话,大明有一年多的准备时间,帖木儿也有一年多的准备时间,公平的很。最主要的是,帖木儿很可能因为提前出发,没有得疟疾,继而能横扫亦力把里,也省去了大明清剿的困难。

  而唯一能让这个瘸子提前东征的方法,那就是去点一把火,惹怒了他。

  亦力把里不是正有西进的心思吗?

  那大明就支持,需要兵器,给,需要粮食,也可以给,需要老式火铳,还可以给,只要亦力把里愿意出兵,把帖木儿引入过来,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亦力把里实在不开窍,也没关系,可以扶持哈密王,让他们西征亦力把里,搅乱这一片区域,以帖木儿的天才目光,一定不会冒险选择走瓦剌的地盘,而是选择走混乱的亦力把里,毕竟,混乱就意味着不团结,缺乏强有力的战斗力量,扫除起来也容易得多。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实现朱允炆的战略:让帖木儿早点东征。

  出于这一点考量,朱允炆吩咐安全局知会朱棣与徐辉祖,也好让两人就此与哈密王的使臣商量一二,这类事也不好由朱允炆亲自出头。

  绩效制度在疏浚会通河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朱允炆深入到运河两岸,与许多匠人与民工交流,知道他们都喜欢这种方式。

  没有皮鞭的催促,没有监工的吆喝,没有官员可恶的嘴脸,只有绩效。

  完成既定的工作有奖,完不成有罚,直接与钱挂钩,不强制劳动,也不强制一日八个时辰,爱怎么干怎么干,想休息就休息。

  可奇了怪,越是如此,民工与匠人越是勤快,几乎就没见到一个偷懒的人。

  朱允炆问过一些人,他们给出了答案:

  以前徭役是给朝廷免费干活,眼下是给自己干活,一分工,一份工钱,不同,大不同啊。

  宋礼来了,他早已习惯微服私访的朱允炆,站在一旁汇报着疏浚运河进展: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宋礼:

  宋礼摆了摆手:

  朱允炆明白宋礼的意思,他不希望出现朝廷完全垄断的局面,而是希望运河为民所用,为民谋福。

  朱允炆解释。

  宋礼郑重行礼: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

  大运河上少不了纤夫队,尤其是顶风的时候,总需要有纤夫帮忙拉船。还有一些船只超载严重,直接搁浅,也需要纤夫拖拉船只,帮忙转运货物。

  这个集体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官船使用纤夫,应该是收费的,这一点必须点明白了,以免商船勾结官府,冒充观察滥用纤夫……

  为您提供大神寒梅惊雪的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七百三十六章 收过河费……免费阅读.

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