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湖笔(2)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蓝桉曾有耳闻,湖笔中最负盛名的有“玉兰蕊“、“兰亭散“、“右军书法“、“翠亨春“等。这些高档湖笔,再用红木、湘妃竹、白瓷或象牙做笔杆,是湖笔中的极品。

  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而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很少损伤,可以保留完整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那些锋颖最好,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这样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笔,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这样细。动地挑选,“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锋颖的讲究是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笔锋,这也是中国毛笔和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中国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神韵。笔锋是中国毛笔的精髓,正是因为笔锋的作用,中国毛笔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种种的变化。

  善琏湖笔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大体上分为水盆工和旱作工两部分。

  做水盆工、笔工们各守在一个水益旁,把千万根毛放入水中,精练细理,再按笔头锋颖长短加以分类,这便是“齐毫”,之后从中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然后再按毛的软硬性能进行笔头“造型”,做成半成品。

  旱作工要经过扎头、装笔、择笔、刻字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其择笔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艺,笔工左手握笔,右手拿一小刀修削笔头,修去笔头中的劣毛和表层的杂毛,使笔和锋颖圆润,达到湖笔尖、齐、圆、健的要求。

  善琏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

  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水盆:又称水作工。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蒲墩: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装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和镶尾两种。

  择笔: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揩色、贴商标、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湖笔歌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千秋着史,管城酣遨。

  科举取士,翰墨留芳。齐家治国,笔以载道。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顶削尖,簪笔便巧。“白马““史虎“,管刻隶刀。

  汉代管饰,华丽端庄。象牙缀珠,黄金镂雕。

  镌描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祥云,异珍宝藏。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诸葛宣笔,盛誉唐朝。无心散卓,宋人至宝。

  颖技高超,四海首翘。吐蕃朝鲜,东瀛仿造。

  笔都善琏,魏晋之源。男主修笔,水盆女擅。

  千毫万管,寓繁于简。博采众长,朝夕精研。

  时代入元,应科笔冠。子昂舜举,三绝光绚。

  颖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齐圆健。

  毫聚笔尖,锋棱如箭。攒撮均齐,如意流转。

  裹束丰圆,含墨饱满。笔腰挺健,心手悠然。

  笔德人言,人笔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鉴。

  学问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人天行健。

  龙须友缘,轩冕才贤。玉堂挥翰,拱璧高悬。

  韦诞,制笔名传。蔡邕,造微妙赞。

  羲献父子,笔势雄逸。吴兴职守,独开生面。

  右军爱妻,郗氏书善,鸾凤交舞,女中笔仙。

  智永禅师,永欣卅年。退笔成冢,户限为穿。

  鲁公真卿,龙骧豹变。三癸韵海,雄风呈现。

  陆羽,千古文焕。金沙涌泉,太和赏叹。

  高闲千文,铁屈银蹯。飘逸厚重,旭素比肩。

  东坡居士,鱼跃深渊。五行湖地,墨妙诗撰。

  襄阳用笔,出锋八面。苕溪蜀素,流芳万年。

  赵氏松雪,万字日练。华贵独帜,翩翩欲仙。

  管姬写竹,片楮寸缣。侬我之词,韵事美谈。

  海派巨擘,缶庐争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炼。

  沈氏尹默,豪厘贯穿。依仁游艺,誉满书坛。

  沫若诗函,“一品“歌赞。新韵香远,空谷幽兰。

  寿者劲健,情执“石獾“。展,真气浑然。

  松石延年,谭翁澄园。江南一擘,墨重笔酣。

  新我左臂,异峰凸显。情高韵远,意足神完。

  麻毛宋笔,启功执恋。“元白“妙制,又开新篇。

  笔都藏龙,巧手着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进中,举世良工。枣心兰蕊,宋元称雄。

  日新沈氏,均显杨公。陆氏父子,文宝继翁。

  阿牛文用,御笔孝宗。天锡兴源,集元非同。

  现代工艺,绍古扬弘。国礼颖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择刻广诵。非遗承人,昌明任重。

  笔随时代,标定其中。传统字号,明辉耀宗。

  一品“天官“,夺金耀荣。戴月轩笔,京城赞颂。

  杨二令堂,海上群拥。芝岩松泉,苏杭情钟。

  诸中书君,文士皆宠。心师造化,捷巧变通。

  五指执笔,自然轻松。永字八法,万象立胸。

  “点“侧卧笔,坠石意同。“横“画谓勒,涩行锲送。

  “竖“笔曰弩,胸挺肩耸。“钩“古名趯,左挑锋纵。

  短“横“语策,策马跃踊。长“撇“字掠,姿态雍容。

  短“撇“号啄,惊鸟飞鸿。“捺“磔同笔,三折波动。

  如锥画沙,屋漏痕踪。使转纵横,天马行空。

  织罗点线,变化无穷。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道场山巅,笔塔耸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心正笔正,蒙养浩气。可涤烦襟,有益寿颐。

  美谈人间,春秋琦丽。梦笔生花,神予伟器。

  天赐灵物,画龙点睛。乾坤笔道,万世归依。

  相传,秦初年间,善琏还是一个小村落,村有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寺中主持和尚法名善真。一天,匆匆进来了一位中年汉子,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的气概。他向善真作揖道:“法师,我能否在庙中住宿几天“法师见此人生得气宇不凡,就欣然回答:“壮士想借宿庙中,哪有不肯之理。“那人连连拜谢,一声长叹后说:“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我从

  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秦始皇,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作计较。“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一天,蒙恬来到村西。突然,看见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蒙恬的救命之恩,卜家时常做些酒菜送给蒙恬,蒙恬总是婉言谢绝。倒是香莲心灵手巧,经常来寺中将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浆洗缝补,就这样,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羊毛在一根树枝上随风飘起,便顺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羊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文。来到香莲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羊毛扎在枝条上,用手将羊毛捋齐,用水蘸调了些锅灰,在白帛上写了几个字。感到比用刀刻轻松,但写起来力不从心,羊毛上沾有油质,很难落墨。

  蒙恬写后顺手将它搁在窗台上,不料由于用力过大,此笔却滚落到窗外去了。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石灰缸内。香莲拾起后,见山羊毛卷在一起,上面沾满了石灰水,她赶紧放到清水内,将石灰水漂洗干净,又拔下发髻上的铜簪将毛理顺弄直,拿进屋内蘸了些锅灰水来写,不想既流畅又顺手。蒙恬这才悟出了羊毛经过石灰水浸过能剥去油质的道理。

  湖州盛产毛竹和山羊,蒙恬和卜香莲将笔杆的原料改成竹杆,笔毛从山兔毛扩大到山羊毛等,还将毛笔头纳入竹管中。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实践,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蒙恬早有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莲一起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

  清末,善琏的笔工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等地开起笔店。今位于北京琉璃厂着名的戴月轩湖笔店,是其中的一家百年老店,店中挂着“蒙氏遗风“的匾额。在湖州市的中国湖笔博物馆里,可以欣赏到湖州王一品斋笔庄等百年老店的精美湖笔。

  在湖州这块人文荟萃的土地上,还流传许多书画家和湖笔的动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着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云游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一边临书,一边和笔工切磋技艺,用败的笔头埋在蒙公祠旁的“晓园”,他还亲笔题了“退笔冢”。

  智永圆寂时抱笔而终。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纷至沓来,求书道、觅湖笔,竟将永欣寺的门槛踏损,因此不得不包上铁皮,这就是“铁门槛”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