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探春和亲琉球国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王夫人得知贾政被参,忧心忡忡。近期贾府祸不单行,她也无能为力。不久,恩旨下达,贾政被降三级,但仍可在工部员外上行走。

  在此期间,贾政心情郁闷,常在家中叹息。为排解苦闷,他借酒消愁。每晚独坐书房,一杯接一杯地饮酒。酒精让他暂时忘却痛苦,沉浸于虚幻的快乐中。然而,酒醒后,痛苦更甚。

  王夫人目睹丈夫日渐憔悴,心疼不已。她明白贾政的痛苦不仅因失去工作,更因对贾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尝试安慰贾政,但他始终无法释怀。

  某日,贾雨村来访。贾政族人将他引入大厅,两人开始交谈。贾雨村透露:“我今日拜访,是因得到圣上旨意。琉球国女王派使节呈文,请求皇上赐婚于其子,以缔结两国友谊。女王难缠,其海盗船常骚扰我国海疆。虽名为海盗,实则受女王庇护。我多次肃清,仍无法根治。女王誓言,若婚事成功,将严管国民船只,不再骚扰。我已向皇上禀明此事。”

  贾政询问圣上旨意,贾雨村答:“圣上认为下嫁公主郡主可带来和平。但琉球国贫瘠,我朝公主郡主恐不愿嫁。此事还需再考虑。”

  贾政追问:“圣上已考虑清楚?”贾雨村答:“正是。圣上有意实施和亲之策,已下令上报可担任郡主的官员女子。若有合适者,将收养为义女,再嫁给琉球王子。荣国府三小姐已及笄,有资格获此恩宠。”

  贾雨村恭敬地说:“此乃大喜之事。圣上念及贾府功绩及政老的勤勉,有意让贾府女儿成为郡主。圣上未派宫人传达,而是直接找我商议,可见其英明。”

  贾政恭敬回答:“皇上英明。我府原有三女,但未嫁者仅三小姐贾探春。遗憾的是,她已许配给海门总制周琼之子。因此,现无合适人选。”

  贾雨村说:“我已查清,虽双方交换庚帖,但未正式下聘。我已向周大人发文,解除婚约。我们可共同奏报,推荐贾探春为郡主和番使臣。此举可回报圣恩,为贾府增光。贾探春聪明能干、品德高尚,定能胜任此任,为国家做出贡献。”

  贾政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眼神充满了困惑。而贾雨村,面对贾政的沉默,并未停下话语,他直言不讳地说:“昨日我有幸见到六宫都太监夏老爷,他透露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元妃娘娘在成仙前,曾听闻琉球国王子请求赐婚。”

  他停顿片刻,凝视贾政,继续说道:“元妃娘娘当时有意推荐其妹贾探春为合适人选,她认为探春聪明伶俐,才情出众,足以胜任琉球国王子妃。但受妃嫔不得干涉朝政的戒律束缚,她未敢轻率提出。她担心此举会引发朝中非议,甚至对她自身不利。”

  贾雨村最后坚定地说:“如今,我们推荐探春,便是遵循元妃娘娘的遗愿,不应违背。”贾政此时开口:“犬女三姑娘兰质蕙心,明白事理,的确出众。若她成为琉球国王妃,彼邦得治国之才,我朝亦免其骚扰。此等恩宠,实乃祖上积德,光宗耀祖。”

  于是,二人连夜草拟奏折,次日早朝恭敬呈上。奏折递上多日,圣上尚未有旨意。贾雨村与贾政忐忑等待,不敢稍有懈怠。

  那日,平儿满面笑容地走来,身后跟着个小丫头,手里提着个盒子。她带来了两样美味的荤菜。李纨见状,不禁问道:“你今儿怎么这样高兴?我好久都没见凤丫头孝敬我了,今儿怎么送来这些虾子鱼鲞、樱桃叉烧?”

  平儿笑着回应:“老爷回来了。圣上召见他,原是为了三姑娘的事。圣上命令南安郡王过几日就将三姑娘接去,收为养女。咱们的三姑娘,如今成了郡主了!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二奶奶得知后,欢喜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她胃口不佳,但一听到好消息,立刻吩咐厨房烹饪美食,说要补补荤腥,还要好好畅饮一番!”

  王夫人等贾政归来,听闻此事,初时欣喜。原以为圣上会训斥惩治老爷,没想到却让女儿成了郡主,老爷平安归来,荣府将再次兴盛,真乃阿弥陀佛。然而,当老爷屏退下人,细说其中缘由,夫妻二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圣上旨意,是先让探春取得郡主身份,再将她送往和番。那琉球国,地处千里之外的大洋之中,国小民贫,常年地震海啸。探春一去,恐怕永难归国,与流放无异。想到此,夫妻二人相对垂泪。

  贾政王夫人原打算召探春来,传达旨意并嘱咐几句。不料此时,家人来报,说贾雨村前来祝贺。贾政只得打起精神,前往外书房接待。

  贾雨村一进门便道:“恭喜恭喜!贵府三小姐如今成事了,这全赖大家力荐。”随后提出要见宝玉。贾政遂命人去唤宝玉。

  宝玉正在屋中与众人议论探春将往南安王府为郡主之事。忽想起当年怡红院夜宴庆寿之事,感慨道:“这便是当日所吟诗‘日边红杏倚云栽’吗?其实‘月下梨花傍水开’之景亦美。过不了几日,府中又要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了!”

  宝钗听闻宝玉之言,勉强回应:“花儿有盛开之时,诗篇有尾声之日。离别之人终会离去,世间万物皆有终结。只要我们心中仍热爱诗歌,便不留遗憾。”

  宝玉欲与宝钗深入讨论,却见袭人匆匆走来,面带焦急之色,对宝玉道:“老爷派人唤你去,说贾雨村大人来了,要见你。”宝玉闻言火起,怒道:“不见!就回他们,我没病没事,就是不想去!”

  袭人知宝玉脾气,耐心劝道:“如今府中更得罪不起这些达官贵人,你就去坐一坐吧。”宝玉听罢更怒:“正是这些达官贵人不懂诗情画意,只知争权夺利,才害得府中不宁!”

  袭人无奈,见宝玉静坐宝钗身旁无意离去,便想请宝钗出面相劝。然知此无望,只得叹气道:“那我便回他们,说你身体不适已睡下,请贾大人谅解。”言罢转身离去。

  宝玉望着袭人背影,道:“你凭什么说我有病?应告诉他们我就是不想见他们!”转头见宝钗凝视自己,略感尴尬,忙道歉:“我声音大了些,吓到你了,真的很抱歉。”

  宝钗却笑道:“那贾雨村不值得尊重,不见也罢。我也不愿再与你纠葛,看来你真有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气派。”听罢此言,宝玉决定不见贾雨村,贾政与雨村亦不再强求。

  在那个晚上,贾政和王夫人决定叫来探春,向她揭示事情的真相。他们告诉她,不久之后,她将被送往南安郡王府邸,成为郡王和郡王妃的养女,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她的四个贴身丫鬟也将随她一同前往南安郡王府邸,继续服侍和陪伴她。

  时间匆匆,转眼春分将至。琉球国的女王和王子带着丰厚的聘礼来到京城,觐见皇帝。皇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为王子和探春郡主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清明时节,杏花烂漫,运河冰融,波光粼粼。为护送探春远嫁,圣上派出皇家船队。贾政、王夫人及南安郡王妃领亲友到运河码头为她送行。

  探春即将登船,与亲人一一告别。面对宝玉,一阵柳絮飘来,她情不自禁地吟道:“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宝玉深知这是谶语,预示着他们的分离。

  父母渐行渐远,眼中满是不舍与祝福。郡王王妃和礼部官员也向她致以诚挚的问候。这些熟悉的面孔给予她温暖和安慰,让她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支持她。

  礼乐奏响,船上气氛庄重。探春紧握手绢,努力平复情绪。然而,当礼花绽放,照亮整个港口时,她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泪水滑过脸颊,她明白这是离别的感伤、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她相信,这段旅程将让她更加成长和坚强。

  当初在皇宫,王子第一次见到探春时,就被她的美丽深深吸引,仿佛被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随着交谈的深入,王子发现探春不仅美丽,更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她的言谈举止尽显教养与智慧,使王子对她的好感倍增。他对探春的满意程度超出了预期,认为她便是自己的理想伴侣。

  在大江的出海口,王子与探春终于会合。两人在大船上相视而笑,眼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他们明白,这只是旅程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和冒险等待他们。然而,他们都坚信,只要携手并进,必能克服一切困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球国女王年事已高,决定退位,将王位传给她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继承了王位,探春也成为王后。

  新王登基后,他立即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新令,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是宣布琉球国正式认中国为宗主国。这一决策不仅是对两国历史关系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友好合作的承诺。根据这项敕令,琉球国每年都会向中国朝贡,这种形式的政治礼节,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和睦与友好关系。

  在这位新王和探春王后的共同努力下,原本在海疆肆虐的流寇受到了有效的制约。他们曾经给中国海疆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灾难,但现在,由于新王和王后的明智政策,海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平。商船可以安全地航行,渔民可以放心地出海捕鱼,海疆的城镇和村庄再次充满了生机与繁荣。

  探春王后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成就,她还致力于促进中琉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她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使得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日渐深入。她的功勋卓著,被两国人民所敬仰。

  探春王后在她漫长的一生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她九十大寿时,方才离世,她的去世让整个琉球国都感到了深深的哀悼。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王后,琉球国在海边为她建造了一座庄严而慈祥的陵墓——探春陵。这座陵墓面向中华,象征着探春王后生前对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和推动。探春陵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地标,吸引了无数来自远方的朝拜者前来参观,他们在陵前献上花束,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敬意和缅怀。

  后来,女王退位,王子继承王位,探春成为王后。新王颁布敕令,宣布琉球国认中国为宗主国,岁岁朝贡,两国和睦友好。海疆流寇也受到制约,中国海疆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探春王后致力于促进中琉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功勋卓著。她在九十大寿时方才离世,薨后琉球国在海边建造了探春陵以示尊敬。这座庄重慈祥的探春陵面朝中华,吸引了众多朝拜者前来参观。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下一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