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梅花三琴声悠悠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在这个宁静而温馨的日子里,宝玉轻步走向宝钗的居所,带着一颗渴望交流和学习的心。他们并肩坐在洋溢着暖意的房间内,对话宛如细流般悠扬,温柔而亲切。宝玉,这位贾府中备受宠爱的少爷,天生携带着玉的灵性与智慧。他聪明机智,心怀纯净之善,眼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光,如同猫眼一般,对于万物始终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宝钗则以她的美丽端庄、沉稳内敛吸引着宝玉,她身上散发的神秘气息,如同迷雾一般,深深地牵引着宝玉的心。

  宝玉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宝钗床幔上悬挂的玉笛上,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他依稀回忆起在螃蟹诗歌会上,宝钗那悠扬的笛声如天籁之音,仿佛晨曦初照,令人沉醉。出于内心的好奇,宝玉向宝钗询问了那天吹奏的曲子及其背后的故事。

  宝钗的笑容宛如春水荡漾,她轻声细语地回答:“那日我所吹奏的,名为‘梅花三弄’,它原本是一首笛曲,后来也演变成了琴曲。”她的声音,仿佛春风拂过琴弦,低沉而充满优雅。

  “梅花三弄”,宝玉反复咀嚼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它如同一首迷人的乐章,引领他踏入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

  宝钗接着娓娓道出那首曲子背后的历史典故,讲述了东晋时期,王徽之与桓伊的一次偶然相遇。在青溪码头,王徽之的船停泊之际,他得知了桓伊的身份,便自信而洒脱地邀请桓伊为他吹奏一曲。桓伊,尽管身居高位,却也被王徽之的名声所吸引,于是欣然应允,下车登船,坐于胡床上,吹奏起那悠扬的“梅花三弄”。笛声绝妙无比,令在场的所有人如痴如醉。演奏完毕后,桓伊立刻离去,双方未有多余交谈。这一幕展现了晋人旷达不羁、磊落豪放的风范,成为了千古佳话。

  宝玉聆听着宝钗的叙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亲身感受到了那个场景中的宁静与超脱,心灵得到了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而那支玉笛,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世界的神秘之门,轻轻推开,便是无尽的知识与智慧。

  随着宝钗的讲述,宝玉仿佛看到了桓伊笛声下梅花盛开的景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他感受到了王徽之的自信与洒脱,那种无拘无束、磊落豪放的个性,宛如一股清流涤荡着他的心灵。而桓伊那高妙绝伦的笛声,则宛若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让宝玉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

  “梅花三弄”,宝玉心中默念着这个美丽的名字,它如同一首优美的诗歌,令他感受到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情感交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仍能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感受那种永恒的美与力量。

  宝玉与宝钗相对而坐,两人沉默着,仿佛在品味着那个美好的故事带来的甘甜与宁静。他们的心境在这片静谧中得到了升华,一种深深的情感在空气中流动。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传承,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姐姐,你身上是什么香气?我以前从未闻到过这种味道。”宝玉突然又兴奋起来,他凑近宝钗,目光诚挚地望着她。

  宝钗淡然一笑,犹如春日里的暖阳,照亮了周遭的一切。她眉眼一弯,轻声细语道:“我最讨厌用香料熏衣服了。好好的衣裳,为什么要用香料熏呢?”

  宝玉听后一愣,心想这世间竟有人对香料不感兴趣,倒也稀奇。他挠了挠头,仍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那这究竟是什么香气呢?”

  宝钗沉思了片刻,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她如秋水般的眼眸里涌动着笑意:“对了,是我早上服用的冷香丸的气味。”

  宝玉闻后,只感觉心旷神怡,忍不住流露出惊喜之色:“什么‘冷香丸’,这么好闻?好姐姐,能不能给我一颗尝尝呢?”

  宝钗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你又胡闹了。药是随便乱吃的吗?”虽然嘴上这般说,但她心里却明白,宝玉不过是出于好奇,想要尝试这冷香丸。于是她微笑着摇了摇头:“这可不成。冷香丸是我特意找医师开的,可不能给你乱吃。”

  宝玉听后,虽然略感失望,但他的好奇心已被满足,他对宝钗的智慧和才情更是心生敬意。两人的对话,就像是一场精神的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让这份深厚的情谊在无声中愈发坚固。

  在那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贾府古朴的庭院里,铺就一片温柔的银白。这是一个平常的夜晚,然而,随着麝月的一声惊叫,这份宁静被轻轻打破。

  “快看!快快来看!这撕裂的扇子上题了一些古怪的字符!”麝月的叫声充满了惊讶和兴奋。她的声音清脆而独特,犹如清晨的鸟鸣,将人们从日常的沉静中唤醒。

  韩清清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拾起那把扇子,凝目望去。她的眼神在那些缺胳膊少腿的字符上流连,她的手指轻轻地抚过每一个字迹,仿佛在读取一个古老的故事。她的脸上闪过一丝了然,她说:“别大惊小怪,这是‘梅花三弄’琴谱,我也可以弹奏的。”

  话语间,贾宝玉也闻声而来,他的目光在琴谱上短暂的停留,然后转向了那把古琴。他让麝月拿出那把蒋玉菡赠送的古琴,交给了韩清清。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清清,这可是蒋玉菡送我的礼物,你要好好弹奏,让我们都听听你的琴艺。”

  韩清清微微点头,她开始弹奏。她的手指在琴弦上跳跃,如同山涧流水般流畅。她的琴声如同一股清泉,悠然自得,洗涤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那音符如同一只只小鸟,在空中欢快地跳跃,将夜晚的宁静打破,带来了生动的气息。

  随着琴声的流动,贾探春、薛宝钗、林黛玉等贾府的姊妹们也被吸引而来。他们的步伐轻盈,如同月光下的花朵,悄然而至。他们围坐在韩清清周围,聆听着那悠扬的琴声,感受着那独特的旋律。

  琴声中,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片银白的梅花,凌霜傲立,不畏严寒。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梅花的花瓣,在寒风中轻轻飘落,带着一种坚韧和毅力。那琴声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愁,但同时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当琴声结束时,周围一片寂静。听众们仿佛被琴声所淹没,沉浸在那悠扬的旋律中。然后,一阵掌声传来,打破了宁静。那是探春和宝钗带头鼓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赏和敬意。

  黛玉则是满脸的惊讶和敬佩。她走到韩清清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清清姐姐,你的琴艺真是举世无双。”她的话语中充满了真诚和敬意。

  那个夜晚,月光如水,琴声如梦。韩清清的琴艺让每一个听众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那琴声如同一个故事,讲述了梅花的坚韧和高洁。它也像一首诗,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这个宁静的夜晚结束时,却留下了一种永恒的感动。

  午间的阳光透过纱窗洒在静谧的庭院中,贾探春、薛宝钗、林黛玉等诸位姊妹静静地坐在凉亭下,享受着琴音带来的宁静。这琴音如山涧溪流,悠扬激昂,引人入胜。

  突然,一个丫鬟急匆匆地跑进庭院,朗声报道:“史大姑娘来了。”话音刚落,就见史湘云走进了院子。宝钗和黛玉等人立刻迎上前去,他们在阶下与史湘云相见,彼此间的亲切感无需多言。

  众人相互寒暄后,进入房中坐下,贾母关怀地问候着他们。史湘云笑着回应,举止间透露着天真烂漫。看着史湘云活泼的样子,王夫人打趣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史湘云笑容满面地回答:“都是二婶婶让我穿的,我其实不太愿意穿这些。”

  宝钗在一旁微笑着说:“姨娘可能不知道,他更喜欢穿别人的衣服。你还记得旧年三四月的时候吗?他在这里住着的时候,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甚至还把宝兄弟的帽子戴上,把他当成了宝兄弟。他站在那椅子后面,逗得老太太一直在叫他‘宝玉,你过来,小心别让那上面的灯穗子灰了你的眼睛’。他只是笑,就是不过去。最后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出来,老太太也笑了。”

  林黛玉接过话茬,说道:“这算什么。我记得前年正月的时候,他来我们这里住了没两天就下起了雪。那天老太太和舅母刚从庙里回来,他们的新猩猩毡斗篷还在那里。谁知道他眼花看错了,就把那个斗篷披在了自己身上。那个斗篷又大又长,他就拿了个汗巾子绑在腰上,然后和丫头们在后院子里玩雪人。结果他一跤跌进了沟里,弄得一身泥水。”

  众人听到这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宝钗看着周奶妈笑道:“周妈,你们家的姑娘还是那么淘气吗?”周奶妈也笑了。探春则笑着说:“淘气也就算了,我就是嫌她话太多。她就算在那里躺着,也要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也不知道她哪儿来那么多话。”

  王夫人则说:“现在应该好多了。前几天有人家来提亲,看起来他是真的有婆家了。”贾母听后问道:“你们今天要住在这里还是要回家去?”周奶娘带着笑意说道:“老太太没有看见衣服都带了来,可不住两天?”史湘云好奇地问道:“宝玉哥哥不在家么?”

  就在他们谈论着的时候,只见宝玉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开心地说道:“云妹妹来了。怎么前儿打发人接你去,怎么不来?”王夫人有些无奈地解释道:“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庭院中,琴声依旧悠扬。在这宁静的午后,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与琴音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幅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