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还能这样占便宜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李二被这突如其来的领旨给弄蒙了。

  朕这是在训斥你呢,你特么居然顺坡下驴。

  还骗了一个漂亮戏子?

  朕曹!

  你的脑子,转的这么快的吗?

  朝堂上的其他人,也被这个官员的骚操作给弄蒙了。

  还能这样占便宜?

  一文钱没花,还是奉旨娶戏子?

  这特么也是没谁了。

  李二十分不耐烦。

  “行了,如果没有其他事儿,那就退朝吧。”

  李二一阵无奈。

  他现在正在担心楚浩所说的那个气候冰期,心情十分沉重。

  感觉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做。

  但是下面的这些朝廷重臣,一个个的都快要闲死了。

  真是可恶啊。

  百官一离开,李二就准备要去玉山。

  很快李二就发现,长孙无忌居然没有走。

  “长孙无忌,大家都散朝了,你为何还在这里啊?”

  李二一边换衣服一边问。

  长孙无忌早有说辞。

  “陛下,上次臣见楚先生,收益颇多,今日观陛下要去玉山,微臣想一同前往。

  再听先生仙音。”

  长孙无忌嘴巴上是这么说,其实他这次去,就是想要确定一下,关于军机处这个主意,是不是楚浩给李二出的。

  李二也没有多想。

  “行,反正也都不是外人。

  那抓紧换衣服。”

  长孙无忌早有准备。

  直接就把外面的朝服给脱了下来。

  露出了里面穿的粗布衣服。

  把李二都给看乐了。

  好家伙,你这是早有准备啊。

  李二和长孙无忌赶到玉山的时候,楚浩的大半节课都已经上完了。

  现在的楚浩,,正在接受李承乾他们几位皇子提问问题。

  李承乾皱着眉头。

  “先生,有一个问题,我昨天就想问了。”

  “欧?你说。”

  楚浩脸色平静。

  看上去很享受这个过程。

  在楚浩看来,学生有问题是好事。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必经过程。

  说明自己的学生在认真思考。

  如果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那就只能证明没有好好学。

  李承乾对着楚浩行礼。

  “先生,昨天咱们吃了土豆,也计算了土豆的亩产量。

  可知土豆的产量非常大。

  那如果在大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土豆,并且大量种植,那大唐应该就不会缺乏粮食。

  这样一来的话,后期的大唐,能够撑过那个气候冰期吗?”

  好问题!

  楚浩对李承乾点点头。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

  如果大唐能够有土豆的话,那大唐盛世,将会更加耀眼。

  大唐的国力,也会更加强盛。

  不过承乾啊,有一个问题,你没有想到。

  那就是,大唐能够拥有土豆,那为什么北方的栗特和靺鞨,为什么就不能有?

  这是粮食,如果大唐大量种植,那么土豆就肯定会流入北方草原。

  这是挡不住的。

  而且还有问题就是,粮食多了,人口就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供应依然会紧张。

  等到气候冰期以来,还是会出现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唐有土豆,那这个王朝,应该会多存在一段时间。”

  土豆会流入北方草原?

  听到楚浩的话,下面几位皇子都是面色不善。

  这个问题,他们还真没有想过。

  如果是这样,那这不是在给大唐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吗?

  门外的李二,听的眼珠子都大了。

  他居然没有想过这个!

  土豆可是上天对大唐的恩赐。

  那些北方草原民族,有什么资格得到?

  敢抢大唐的东西,获得不耐烦了他们!

  李二阴沉着脸。

  “太可恶了!

  敢沾大唐的便宜,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长孙无忌,朕说的没错吧?

  必须灭掉栗特和靺鞨。

  现在朕还没有打他们呢,居然就有这样的隐患了。

  如果他们得到了土豆,那我大唐,将永无宁日啊!

  不行,我得告诉程知节和尉迟恭,必须彻底铲除那两个地方。

  鸡蛋都得摇两下。”

  楚浩继续给李承乾讲解。

  “这是天下大势,不是人力可为的。

  任何王朝,都需要和外面沟通联系。

  更不要说大唐开放并包,远不是后世可比。

  对于中原百姓来说,能够活在大唐,已经算是莫大的幸福了。

  毕竟日子还能过的下去。

  等到靺鞨的后人得了江山,坐了皇帝,百姓的日子那才叫苦。

  靺鞨是游牧民族,不善耕种。

  得天下之后,更是不屑耕种。

  所以他们就让百姓养着。

  只要是靺鞨族的,每个月就能平白得到粮食和银钱。

  但是普通百姓,日子就不是这样了。

  靺鞨后人虽然占据了江山,但是因为人少,所以一直担心百姓造反。

  为了削弱百姓的力量,靺鞨的后人玩儿了一手十分阴毒的计谋。

  那就是通过赋税来控制百姓手里的钱粮。

  让百姓手里的钱粮,一直处于饿不死,但是又不够的状态。”

  楚浩对清朝还是有不少了解的。

  别看大清的皇帝说什么威加四海,永不加赋。

  那都是胡说。

  只要翻看清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到,永不加赋是不可能的。

  表面上看上没有加赋,但是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手法而已。

  这就和通货膨胀一个道理。

  虽然你觉得自己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没有少,但是实际上,你的钱经过几年之后,已经大幅度的贬值了。

  而你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

  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清朝皇帝说永不加赋,但是他加的税可不少。

  古代的赋和税,两种东西。

  赋更加偏重的是田地。

  税则是其他。

  更是清朝的绝大部分收入,是靠税,3而不是靠赋。

  清朝也是有能人的。

  为了达到这种让百姓饿不死的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清朝一户百姓,平均每年需要花费的白银大概在四十两左右。

  所以清朝就让百姓一户一家的收入,不超过三十五两。

  这样的话,百姓就需要借贷。

  但是这种生活,又不是没有希望。

  让百姓以为,自己只要再努努力,就依然能够活的下去。

  所以百姓虚弱无力,但是就是没有谋反的念头。

  外面的李二一阵叹息。

  可恶。

  可恶啊。

  没想到靺鞨的后人,居然如此没有人性。

  这大好的江山,说什么也不能落入这些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