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小泉先生?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陈文强会心一笑,没想到潘敏竟然给他整这么一出。

  一本书,一个先生。

  这是潘敏给他物色的先生。

  重要的不是大学章句,而是为其作注释的人。

  这个人在理学上的理解,非同一般,而且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到其理解的独到之处。

  “惠?”

  “小泉先生?”

  “咱们陕西有这号人?”

  只是,即便是陈武强,也没有听过陕西竟然还有这号人物。

  “我去找,只要这个人在陕西两省,就一定能找到。”

  陈武思沉声,并没有询问潘家的意思。

  “好!”

  “只是若是山野之人,淡泊名利,于官途无缘,真的合适吗?”

  “算了,先去把人寻找再说。”

  陈武强眉头紧皱,若是寻找山野之人做老师,他还有几个人选。

  只是这些人,就真的只是闲云野鹤,游荡在天地间,居无定所,身无半分官职,完全不和官场沾染。

  这样的人,其实并不适合陈文强。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但毫无疑问,除了家室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之外,还有两个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娶什么样的媳妇。

  拜什么样的老师。

  拜师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在继承衣钵。

  他自然不希望陈文强学着学着跟谪仙人一样,不沾世俗尘埃,圣人做不成,贤臣也做不成。

  “惠?”

  “小泉先生?”

  “名垂青史?”

  陈文强也在思索,脑海里面已经开始了检索模式。

  可思来想去,还是没有记起来,大明王朝有这号人物。

  也是无奈。

  很明显,潘敏拿到的是这个所谓的水泉先生的亲笔注释本,潘敏应该是知晓来历。

  既然没有明说,他也就不追问而去。

  想了想。

  陈文强将自己最爱吃的油酥饼取了一盒,让小厮拿回去给潘敏。

  一本书换一盒好吃的,不亏。

  这可是他亲自制作出来的,里面有蜂蜜,芝麻,再用油炸到酥软,略甜,很好吃。

  送走小厮。

  陈文强便回书房拜读这本大学章句的注释。

  大学是礼记的篇章,多有虚无而无务实,朱熹在做总结的时候,以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总章,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梳理。

  至此,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了科举制度下的标准教科书。

  而其核心思想理学,其实就是围绕着格物致知而展开的一系列论述。

  进而产生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但这个天理,却又是一个模糊的词,即道德法则,德道法则又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二十字为准。

  所以,在这种追求极致和标准的思想下,才有了理学以道德为准,先有知而后有行,定立世间一切行为准则的规范供世人循规蹈矩的学习,等学习了道理之后行走于世间。

  而在当时与之朱熹截然相反的便是陆九渊的心学基础,后经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发扬为知行合一理论。

  而其实理学与心学是相通的,二人皆自二程理学而来,却有了不同的见解。

  “关学,关拢之学?”

  “或者说,这是关学在明中后期将理学和心学揉为一体?”

  “而且此人讲求先以行而知物,再以知而辨行?”

  “并且在注释中严重指出了朱学的支离问题。”

  陈文强疑惑,这个可谓是一针见血,儒家从八脉至独尊公羊儒学,而后以公羊儒专伺于天子,魏晋时期幽沉,唐宋儒学已经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而后出现了南宋理学。

  其实就是后儒无能,与之横渠四句所对应,儒学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支离现象。

  支离,解其意便是破碎的,残缺的,离奇不正,衰弱之意。

  无论是陆九渊的明心见性还是朱熹的格物致知,都存在着极其浓重的个人见解,以个人见解替代儒家学问。

  也成为了支离的一部分。

  然而。

  针对这些问题,这个小泉先生便认为,应先行后知,先行后志,人生来无用,因教而不为同人,各有得意,此中无不先行而后知错再行而明心见志,无复再行。

  陈文强很是认真的翻看了整个太学的注释,其实在这注释中无不表达着一个核心思想,试错,反复试错,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什么才是最适合本心的。

  “又是一个极端!”

  陈文强缓缓合上书本,忍不住发出了阵阵感慨。

  而且他隐隐猜测,这可能与这个小泉先生的经历有关,若不然,一个人哪里来的那么多试错成本。

  “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

  深夜,陈武思着急忙慌的就在院中大喊道。

  即便是隔着一个院子陈文强都听到了,闻讯陈文强也是起身推开了房门,走出了院子,前往二伯的书房。

  恰好见到陈武思在向陈武强解释,这个小泉先生是何许人也。

  “周惠,身无功名在身,甚至说是一个半道学子,据说此人以前因为家境贫寒而无力读书,十八九岁投身行伍,在临洮卫任职,参与过征讨西番,数次平定叛乱,至试百户。”

  “后来,在换防至清水县之时,遇到了李昶,被李昶的学问所拜服,拜其为师,跟读大学。”

  “后调防秦州至退伍,此人便隐居在了小泉峡,教习一些孩童,专做学问。”

  “然后便没有然后了,这些年再没有听过这个周惠的消息,小泉先生之名,也是因为这周惠在山泉之间饮酒教习孩童,传颂者便称之为小泉先生。”

  说罢,陈武思一脸不解的说道:“我还在找人在调查,说不定是找错了,只是遇到了一个同名同姓的且同样有着称号的人。”

  “潘三小姐若是仅仅推荐这样的一个人为老师,这,还不如让小七拜二哥为师,二哥的名声地位都比这什么小泉先生要强十倍百倍。”

  “倘若真是此人,只能看到一个平民子弟因为读不起书参军入伍,年长一些遇到个乡谕开始读书,许是读书不易,苦心钻研,爱不释手,随即在退伍后专职于学问,靠着教习一些孩童过着清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