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夜校开课(求追读)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张纮作为客人,暂时在府衙里面居住下来。

  至于回复刘备的信函,刘磐派人给送过去便是。

  别说这种口头上的盟约,就算是正式的盟约,在这时代也没什么约束力。

  新成立的几个县,百姓初步安定下来。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家,却还需要为了耕地的问题忙碌。

  不仅要开地,还要养地,稍微闲下来,就上山采集药材和山货,甚至定点采伐木材。

  什么能采什么要留着,什么树能砍什么不能砍,实际都有约定俗成。

  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一辈子吃下去,这些规矩就要遵守。

  有条件的养鸡鸭,胆量大的向官府要了猪苗,这当然也是走分期付款的流程。

  这年头猪还是主流的肉食,也是重要的油脂来源,毕竟价格亲民。

  猪肉还不是贱肉,真正沦为贱肉是南北朝,草原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嫌弃猪肉。

  当权的皇帝和贵族都不吃猪肉,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于是从此猪肉就沦为贱肉。

  直至阉猪成为主流,主要还是红烧肉的出现,一个两个才‘真香’回来。

  “没想到江南的山越,居然真的有平定的一天。”张纮来到上饶,看着这简陋的城池,却觉得它意义不凡。

  两汉都有蛮夷问题,有些是怎么围剿都无法剿灭,有些还曾经作为大汉的助力,却围剿地方叛乱。

  可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本身也会反叛大汉。

  比如乌桓,比如鲜卑,比如板楯蛮……

  山越盘踞在武夷山脉,以及会稽郡北部山林里面,多次围剿无果。

  结果刘磐去年占据江东,今年初就把武夷山这支最大的山越部族给灭了。

  张纮甚至都觉得,以前灭不掉,莫不是故意养贼自重?

  三四万人被投入到上饶这边,毕竟是作为郡治设立的。

  人手多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快。

  尤其是百姓那边,有条件的就互相帮忙,效率不知道提高多少。

  和他们相比,那些世家豪族过来的旁系子弟,就有点格格不入。

  他们本来就带着百十来个家丁或佃户,本身并不需要怎么劳作。

  对于那些百姓,他们更多是戒备和不信任。

  倒是两家客店,十座货仓,以及一家酒肆,由这些豪族建设起来。

  否则张纮来到这里,怎么落脚可能都成问题。

  已经有会稽或者丹阳的商队,走这条路过去豫章。

  基本是从大末经谷水向西,在仙霞岭北麓靠岸,走十多里路,再经余水到余汗。

  因为有生意,所以两地之间,已经有村聚在这里建设起来。

  不过要方便来往的客商,还得要挖一条运河,把两条河贯通才是正理。

  实际当余水和谷水连同之后,便是后世的信江。

  在上饶居住三天,张纮已经很确定,刘磐的确是下了功夫去剿灭山越。

  同时也确实的安顿好中原的难民,更是设置新郡,进一步发展江南。

  江南最大的隐患已经没了,除非江北打过来,否则这里的确是个不错的养老地。

  就算有战争,也大概是在长江,甚至长江以北。

  张纮作为文士,不管如何都不会被波及到。

  这样看,在江南这边落脚也的确不错。

  尤其刘磐文武兼备,爱民如子,也懂得协调世家豪族,倒是個进取之君。

  学术方面,不仅请水镜先生来吴县开设水镜书院,同时听说还建了蒙学书院。

  可见在对待文士上,刘磐有刘表之风,不是只懂得武功的莽夫。

  张纮花了十天时间,大概在江东逛了一圈,发现这里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一副大治之相。

  回到州府府衙,与刘磐喝了顿酒,稍作推辞,最后应承出仕,被任命为长史。

  同时为了补偿滕胄,让他兼任诸学从事。

  吴郡治下有水镜书院,已经开始动土,并且开始招募学生的启蒙书院。

  诸学从事的职责与权力,显然都有一定的加强。

  “也就是说,启蒙书院第一批夜校学生,优先从领了《论语》的家庭里面选出?”韩嵩已经准备好教学所需,接下来无非是生源的问题。

  书院没完全建设起来,可以先露天开课,反正夏季外面也凉快,火把足够就好。

  “毕竟他们手里就有课本,省得另外印一批给他们。”刘磐回道。

  世家豪族不会过去,毕竟只是启蒙,他们大多已经完成。

  所以最后能去的,基本都是平民。

  招生榜文很快张贴出去,启蒙书院招生,以领了《论语》的家庭优先,否则课本需要自行准备。

  束脩和学杂费可以分期付款,甚至毕业后才开始计算。

  四舍五入,相当于白捡,那自然一大堆人报名。

  也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是夜校,白天为什么不开课。

  白天当然不开课,毕竟按照刘磐的吩咐,司马徽带头,韩嵩主要负责、诸葛玄和滕胄帮忙编修教材,为以后科举做准备。

  教材编好后,第一批启蒙的学生已经出师,进一步招募为师范的学生。

  以后这书院百姓,基本就是师范,晚上夜校。

  到了后期,师范的学生白天学习,晚上上课,甚至免费上课,最终吴郡全民扫盲。

  甚至启蒙已经完成,那就继续开县学和郡学,教导更多的知识。

  同时编修好的这些教材,也将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大家都按照这个标准考。

  最终不用说,科举制度就能落实了。

  随着榜文出来,保留《论语》的家庭,不少都咬了咬牙把儿子送去启蒙。

  更多家庭哭都没地方哭,毕竟他们已经把《论语》给卖了。

  好在自备教材也能入学,只是这钱一算,比卖《论语》的收入还多。

  期间到底有多少家庭,夫妻因此和离的,那就不知道了。

  对于已经摆烂,或者觉得自己这家人命就得这样的,这部分姑且不说。

  真正希望改变命运的,默默承担教材费用,反正毕业后才分期清还。

  启蒙书院不远处,又有一座建筑开始动工,当然目前谁也不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

  只有一些核心的官员,知道这里是一座图书馆。

  以后编修好的书籍,会复制几本放到这里,甚至会有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了兵法韬略。

  刘磐最初想说免费看书,后来经过几个官员劝说,象征性收取三文钱作为入场费。

  毕竟各项维护,人工都要钱,也不能完全靠官府补贴。

  再说三文看一天书,简直不要太实惠。

  夏至前后,夜校正式开课,晚上一个时辰的时间,偶尔能传来朗朗读书声……

  同时在进入到六月,新一轮的搜索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