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反清复明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处理完了日本和棉兰老岛农业发展规划的事情,赵学宁很快返回了马尼拉继续加班。

  回到马尼拉没几天,十月三日,赵学宁见到了刘崇问的儿子刘礼。

  他是代表他的父亲前来拜见赵学宁的,走的是秘密渠道,不是公开渠道。

  他来,是特意告诉赵学宁一个好消息。

  刘崇问不仅自己愿意帮助赵学宁传递消息,并且找到了一位有点分量的人物进行合作,这位大人物比较看好兰芳的未来,对于外部投资有所了解,对外部世界也有所了解。

  所以他想要问问兰芳方面是否需要钱财的投资,他想在兰芳经营一些产业,也算是帮助兰芳发展经济。

  “没想到令尊办事如此迅速,这么快就找到了合作者?”

  赵学宁递给刘礼一杯茶。

  刘礼谢过,笑道:“大总统阁下的威名传遍南洋,就算想不知道都很难,如今您想要与我们这些商人合作,那是天大的好事,能赚钱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尽力而为呢?”

  “只是赚钱而已吗?”

  赵学宁捧着茶杯,笑眯眯地看着刘礼。

  刘礼回想起自己抵达汉城港口的时候看到的那些随风飘扬的兰芳国旗,心情有些复杂。

  “不仅为赚钱,也想为兰芳添砖加瓦,兰芳初立,一定很缺钱,而我们这些商人别无长处,多的,也就是钱,购置田产、房产之外,没什么太多的用处,能够为兰芳帮帮忙,顺便赚钱,两全其美。”

  赵学宁高看了刘礼一些。

  这车轱辘话说来说去,态度还是极其暧昧,并没有把真正的目的说出,甚至于赵学宁也不知道刘崇问背后那个想要和他有所交集的大人物是谁。

  但是想想也明白,既然是个大人物,肯定是有官面上的关系,既然是有官面上的关系,就更不可能轻易显露真身。

  而且兰芳太过敏感了。

  别的不说,那面国旗打出来,只要被弘历看到一眼,他一定会血压飙升的,届时就算没有海军,他肯定也会跳着脚的逼迫清军的那些旱鸭子们乘风破浪来找他的麻烦。

  虽然赵学宁从未公开表露自己的北伐目标,但是这面国旗已经说明了一切。

  该说不说,若要北伐清帝国,最好用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

  清帝国的上层不懂共和,下层更不懂共和,用共和做口号毫无号召力,用其他的口号也未必能引起广泛响应。

  但是大家一定都懂反清复明。

  这四个字自打清帝国统一中原之后,一百多年了,就没消停过。

  共和是他的目标与理想,在实现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之中,一定会有所挫折和反复,这些都是赵学宁能够接受的。

  因地制宜,用古老帝国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改变这个古老帝国,才是良方,关乎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变革,操之过急,带来的只有灾难。

  所以这面国旗就是他给自己和古老帝国留下的缓冲余地,利用这面国旗,就能够尽可能的团结到那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使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而非满清政府那边。

  对于这個时代的那些有见识有传承的汉人来说,明,已经不是狭义的朱明王朝了。

  满清确立政权的过程过于血腥残暴,且强迫汉人放弃几千年来的衣冠习俗,给汉人带去的冲击和折辱过大,所以大家才选择性地遗忘了朱明王朝的种种不当人事迹,怀念起了朱明王朝。

  朱明王朝后期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带去的深重苦难一点也不比满清少,同样不当人,拿这两个王朝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剃发易服这回事,后人对明清两朝的评价在鸦片战争之前应该不会有什么区别。

  然而剃发易服的政策推动平白给明清之交的混乱局面增添了浓重的民族矛盾色彩,浓重到了一些原本已经投降满清的人都要立刻奋起反抗的地步。

  因为剃发易服的存在,民族矛盾在那个时代的某些地区俨然已经超越了阶级矛盾,以至于南明势力都能和农民军势力联手抗清,抗清抗到最后的居然是反明反的最积极的农民军将领。

  对于汉人的集体反抗,满清采取的手段是杀,靠着刀把子杀杀杀,一路杀过去,强行镇压了全部的反抗。

  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只是解决了一批提出问题的人。

  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彻底解决这些矛盾,所以只是使得这些矛盾从明面转移到了地下。

  由此,更加深远的影响到了未来的局势和满清的统治根基,更使得“明”这个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汉家衣冠和千年传承的代名词,一下子超越了原本的的“朱明王朝”的含义。

  明,在这个时代的有见识有传承的汉人心里,其实象征着衣冠、传统、祖先,乃至于尊严,和不可追忆的辉煌过往。

  大家要复的,不是朱明王朝,而是千百年来的传承。

  所谓失去的才是最完美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白月光未必完美,但是只要是白月光,就已经不可战胜了。

  单纯比拼军力和综合国力,再过一百年,兰芳也不是老大帝国的对手。

  但是如果占据了一个白月光的身份——那“现任”满清政府就相形见绌了。

  除却军事进攻,对人心的争夺和利用才是对抗满清政府的最强武器,这也是欧洲殖民者难以覆灭满清的原因。

  他们的军事力量足够强,但是只靠军事,并不能覆灭满清,真正能覆灭满清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他们的心。

  欧洲殖民者争取不到他们的心,但赵学宁却可以。

  利用这面旗帜做幌子,利用汉人的身份,争取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用一次两次战争的胜利争取到他们的信任,才是赵学宁的必杀技。

  所以一个“明”字,胜过千言万语。

  这一招成功了,赵学宁的对手就是满蒙汉八旗,就是满清政府,而非整个清帝国,他将单独和弘历老儿对决,无关乎整个清帝国。

  届时,弘历老儿会被他强制性拉到同一水平线上平等博弈,弘历绝对无法轻而易举的调动帝国的人力物力与他对决。

  那就够了。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要从眼前这个人,和他背后的那个大人物开始。

  他来了,就代表他背后的那个大人物动心了。

  对于反清复明这个口号的动心,对于心中的白月光的向往。

  本来,就算刘崇问回去之后向满清政府告发兰芳,也是赵学宁预料后果当中的一条,如果事情真的这样发生了,赵学宁不会感到惊讶。

  无非是提早和老大帝国动手罢了。

  弘历想要打过来,只能用海军,但是清帝国还有海军吗?

  没了。

  他们要用海军打过来,就是在给兰芳刷声望,一战之威,能大大提升兰芳的声望和赵学宁的声望,以及他们的自信心,大家对清帝国的恐惧之心将大大下降,对于未来的北伐,也是大有好处。

  至于后果。

  兰芳的经济命脉全在海上,当前阶段除了少量走私,压根儿没有和清帝国有什么正儿八经的贸易关系,弘历没有能力封锁。

  造船?打造更强的海军?

  那我就巡游清帝国沿海,发现你们在什么地方造船,直接摧毁,让你造不出船来。

  而且说实在的,所谓百年海军百年海军,海军需要的基础和陆军完全不同,砸钱堆国力,弘历能搞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但是其本质,无非是坐船的陆军。

  而兰芳海军,承接的是尼德兰人在香料海域上百年的海军底蕴,并且成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算赵学宁什么都不做,直接迎战这样的海军,最终的结果也是大获全胜,双方对于海军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了,陆军作战就不一样了,赵学宁有充足的信心在海战上击溃清军,但是在陆战上,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这些年,清军一直没有停止征战,一直都在打仗,一支总是打仗的军队,一定会有大量精锐老兵存在,其战斗力不可能差。

  就好比英国人征服缅甸贡榜王朝的战争,最开始处在巅峰的缅军也针对英军取得过胜利,也给英国佬带去了不小的损失。

  兰芳的家底子没有英国佬那么雄厚,打不起败仗,所以赵学宁在短期内肯定不会轻易开启和清军的陆战。

  他要再给清军几年时间,让他们喝酒,赌博,荒废训练,逐步忘却战场的血与火,失去强健的体魄。

  同时,再让弘历更加衰老,让他更加疲惫,更加无力,更加沉迷于往日的荣光。

  而眼下,还是发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