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昭借助宋国等国的兵力清洗齐国朝堂贵族的行为,虽然让他获得了很大的权利,同时坐稳了齐侯之位,但是同样也留下了隐患。
特别是宋、郑等国联军连败齐国大军,这一下子就将齐国身上的霸主光环给扒下来了。要知道当初中原诸侯国可是一直都在齐国的阴影之下,现在齐国大败,诸侯也渐渐不怎么将齐国放在眼中了。
而这也是淮国想要看到的,但是淮国君臣上下觉得仅仅是这样还不够,需要让齐国继续衰弱下去,只不过因为宋国郑国等诸侯国的缘故,齐侯昭的地位很稳固。
而且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齐侯昭是太子,即位乃是名正言顺。淮国作为殷商遗族若是被察觉出来参与诸侯子嗣继承,估计立刻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对于邦周诸侯国来说,派兵护送异国公子回国即位这并不算什么,而且还会被诸侯国称颂仁义。
就像莒国护送公子小白回国继承齐侯之位,最终成就霸业。齐桓公当年护送卫国公子重建卫国,都是这种。
不论是公子小白还是卫国公子,这都是合法继承,派兵护送也是有正当理由的,符合周礼。可若是对方合法继承诸侯之位后,你派兵出兵帮助一位公子夺取诸侯之位,这就不再是护送回国即位,而是帮助其他公子反叛。
这是干扰诸侯国的继承内政,是犯忌讳的事情。没有任何理由,出兵强行干涉一个诸侯国正常的继承,若是真这么干了,到时候各国诸侯可真就是永无宁日了。到时候每一个有继承权的公子都会去这么干。
要知道公室之间联姻是很普板的事情,你有母族,别人就没有母族了?到时候几个公子都将各自的母族请来帮助打仗,帮助自己继承诸侯之位,那么整个邦周就是彻底乱套了。
淮国见到事不可为,也就让淮国暗探暂时潜伏下去。
......
楚国在被齐国联军和淮国分别暴打之后,国力衰弱,不管是北进还是东进都无力。但是在看到淮国越来越强之后,很是不安。
因为淮国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吞并钟离国之后,淮国对楚国的威胁太高了。
楚国对于淮国的优势是楚国占据长江上游,只要水军强大,配合军队就能顺流而下,一战将淮国拆分,但是自从淮国占据了钟离之地,只要淮国愿意,随时都能从钟离出击,攻击汉江平原。
若是被淮国占据汉江平原,楚国估计是要出来拼命的。要知道汉江平原乃是楚国的精华之地,人口众多,若是被占领,楚国估计要发疯了!
楚国若是想要北上中原,后路随时都有可能被淮国断掉。因此淮国此时已经成了楚国的大敌,想要问鼎中原,就必须先击败淮国。
只是想要击败淮国又岂是容易的事情?上一次齐侯召集诸侯联军与其对战,被淮国打的全军覆没,楚国更是连败三次,单打独斗如何能赢?
楚国君臣思虑一番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和中原诸侯联手对付淮国,并且他们还准备联络另一个国家——越国,来一起对付淮国。
越国并非邦周封国,最早是由夏君分封,乃是当年禹王子嗣后裔所建立。认真说起来,成汤灭夏,殷商和越国还是有仇的。
楚国想要对付淮国,和越国结盟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于是楚君派出使者出使越国。
起初越国并不想要和楚国结盟,然后一起对抗淮国,但是楚国派出的人乃是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并且告诉越国,淮国吞并吴国之后,很有可能下一个就攻灭越国。
毕竟越国位于淮国以南,随时随地可以攻入吴国。这对淮国来说是很大的威胁。若是你越不和楚国结盟,到时候淮国攻打越国,越国根本抵挡不住。.q.
就像
当初的吴国一般,淮国大军进攻,吴国很快就土崩瓦解,被淮国吞并。吴国和越国紧紧相连,数百年来两国经常发生过战斗,吴国和越国的实力相差不多。
淮国能够轻易灭掉吴国,那灭掉越国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越国君臣想了想,事情的确如此,于是为了不让越国成为下一个吴国,越国同意和楚国结盟,共同对付淮国。
同时因为越国对于战阵、车战之法并不精通,楚国再次放出人力物力开始传授越国战阵以及车战之法。除了战斗技能传授外,楚国还传授了越国农业技术,让越国的实力提升。
越国人数比吴国还要多一些,在得到楚国的支持后,国力提升的速度很快。只不过想要对付淮国,越国还不够看,其军队比之吴国都差了很远。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
楚国和越国之间结盟,商定了攻击淮国的约定,只不过想要攻击淮国并不简单,即便是楚国和越国合力,也不一定是淮国对手,因此按照最好的选择是楚国和中原诸侯以及越国三方合力动手。
这样一来,淮国就需要面对南北西三面的进攻,就算淮国强横,也做不到挡下三面进攻。
自从楚国和淮国开战三次之后,淮国就对楚国上心了。特别是在知道楚国竟然有地方两千里,乃是邦周各国中首屈一指的。也只有晋国的土地和楚国相差不多。其他的就算是和齐国相比也要差上很多。
淮国对楚国派出了大量细作,前去收集楚国的信息。楚国这些年来公室继承可是非常混乱的。
这几代的楚侯可都是不得善终,弟弟杀兄,抢夺楚君之位的情况屡次上演,可谓是一片混乱,现在的楚君就是干掉楚王熊通的人。
淮国暂时结束了针对齐国的计划,将目光看向了楚国。对于楚国淮国很重视,毕竟其足有两千里山河,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
细作来到楚国之后,就开始悄然发展,对楚国上下进行渗透。
楚国和越国之间结盟并没有大肆宣扬,很显然楚国是想要在关键时候对淮国了,只是大规模的物资调动还是出现了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