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拆楞起冲突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第二天孙云鹏等人倒是去听了培训课。

  可他们这些人到了课堂上,一个个七扭八歪,就跟屁股上长了钉子似的,根本坐不住,还指望他们好好听课?

  “你们应当知道,林业生产,尤其是采伐工作属于高危作业。

  咱林业系统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工伤事故,有的人甚至丢了性命。

  这不是儿戏,必须重视。”

  李技术员在上面,看着底下那些东倒西歪打盹儿,要不然就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人,简直气的鼻子都歪了。

  “我这不是吓唬你们,安全教育,每一个林业职工都要常抓不懈。

  你们现在吊儿郎当不听课,真等着出事了,可别后悔。”

  该讲的都讲了,有些人就是听不进,那还能怎么办?

  安全培训结束,盛希平等人跟着工队其他人一起,早晨乘坐内燃机拉载的通勤车,到三支线里面楞场,开始拆楞。

  楞场就设在铁路支线旁边,几十米高的木垛,归楞时都是楞头朝外,对准运材台车方向。

  绞盘机滚筒上的钢丝绳绕过架杆顶端滑轮,绳头拴一环,环上再拴两条绳。

  捆木工把原条捆好后,看车工给司机信号,司机开工绞盘机,将原条通过爬杠装到台车上。

  之后看车工把钩摘下,捆木工立即将绳索拉回原处再继续捆木。

  说起来简单,真干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

  看车工、绞盘机司机都得是有经验的熟手,盛希平等人多数都是干捆木工、或者装车工的活。

  他们要爬上高高的楞垛,用小杠撬起木头,然后用钢丝绳捆住木头。

  捆结实后,给看车工信号,看车工再给司机发信号,才能将一根原木吊起。

  原木通过绞盘机的牵引,装到运材台车上,装车工卸下钢丝绳,然后还要将原木调正。

  原木要装实,不能打横、交叉、挂腊,还要注意装车是否偏沉。

  需要拆楞的楞垛有两处,为了尽快完成拆楞作业,自然要分成两个小工队进行。

  盛希平等知青多数都没啥经验,于是被分散开,跟那些熟手的老工人一起干活。

  有那些正式工人带着,也能避免这些愣头青出什么意外。

  也巧了,盛希平正好跟孙云鹏、杜家斌等人分到了一个小工队里。

  盛希平在楞垛上捆木头,孙云鹏他们装车。

  分工不同,也没啥交集,反正谁都不搭理谁,即便是坐通勤车那会儿,也是离得远远的。

  一個楞垛大概有三千多立方米的木材,预计拆楞就得十多天。

  二十号那天下了场雨,雨后再干活,那原木的树皮吸收了水分,变得湿滑无比。

  盛希平等人上去干活,都是万分小心,就怕一个不注意踩哧溜了,从楞垛上滚下去。

  这天,看车工老肖忽然病了,没来干活。

  工队长就让盛希平从楞垛上下来,顶替老肖的工作。

  盛希平在工队干活也两三年了,看车这点儿活还是没问题的,于是指挥着绞盘机,吊装原条。

  原本一切都好好儿的,可是装着装着车,盛希平就发现,台车上的原条装的不对了,偏沉。

  “那边,重新归正一下木头,现在车明显偏沉,左边的原条偏重了。”

  看车工不光得关注着绞盘机吊木头,也得看着这头装车对不对。

  “你哪只眼睛看见偏沉了?

  我们一直都是正常装车的,你看那不是装的挺正当么?我怎么就看不出偏沉来?”

  孙云鹏成天跟盛希平一个工队干活,可是俩人从来不搭茬。

  今天盛希平忽然调过来看车,然后就说装车不对,偏沉了。

  在孙云鹏看来,这就是盛希平故意找事儿,来找麻烦的。

  “盛希平,你别找事儿啊。

  你不过是打个替班儿,帮着老肖看车罢了,少在这拿着鸡毛当令箭,瞎指挥。

  你装车还是我们装车?我们都装这些天了,一直都是这么装的。”

  杜家斌也是一脸的不高兴,小眼睛等着盛希平,怒道。

  “操,我在工队干好几年了,装车我也干过,我不比你们懂的多?

  这车装的偏沉了,一旦回去的路上拐弯,闹不好就得翻车。

  赶紧把原条重新归正一下,要不然出了事,你们负得起责任么?”

  盛希平让这俩人给气着了。

  今天要不是他下来看车,这帮人爱装成什么样,他都不管,翻了车也没他的责任。

  可眼下是他看着装车啊,这要是出啥事儿,第一个先找他。

  别以为装车那么简单,把木头装上就可以。

  实际上这里面的学问多了去了,一个闹不好就出事故的。

  上辈子,盛希平出来后,冬天就跟着人家一起去工队干活。

  那时候,林场已经半改成汽运了,汽车也多数是司机承包。

  别看装车工挣钱不多,但是外捞儿不少。

  开车的司机,每天早上到装车场的时候,都得给这些装车工点儿好处。

  或者是几盒烟,或者是好吃的,反正从来不空手。

  司机会来事儿,这些装车工就给好好装车。

  既装的实在够数儿,还不能超重,而且装的还快。

  有的司机一天能跑两趟,就能多挣钱。

  要是司机不会来事儿,这些装车工想熊人,老简单了。

  看着像是一车木头挺多,实际上中间都支空着,没有分量。

  那时候司机拉木头,是按照重量结算车费,分量不够,这一趟都不够油钱。

  要是司机回来说装的不够,少了,下回就给狠往上装,直接超载。

  保不齐半路上就爆胎了,再不然那车弓子压弯了。

  还有的时候,就是故意装偏沉。

  从伐区里往外开车,走的是冬板道。

  冬板道多数都是沟塘子,入冬的时候用拖拉机压两遍,压实了就这么来回跑车。

  那沟塘子里头坑坑洼洼的,车偏沉,不定哪个坑没躲过去,车就直接翻了。

  盛希平最初在工队干活,后来承包工队,啥活都干过,工队里头这点儿事情,他门儿清。

  别看眼下这是装原条,道理其实也都相通。

  刚才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这车装偏沉了。

  要是不重新归正的话,回去半路上又几个大拐弯,肯定翻车。

  “你少在我们面前儿装大辈儿,你算老几啊?伱就跟我们指指点点的?

  我们都是按照要求装的车,一点儿毛病没有。”

  偏巧,底下装车的,多数都是松江河的知青,这些人都凑过来,梗着脖子跟盛希平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