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犁庭扫穴(六)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第223章 犁庭扫穴

  王枔四人全歼乌桓主力,斩杀乌桓近十万的消息传到雒阳,又从雒阳传到长安。

  正在长安督察各个将领攻打隗嚣的皇帝刘秀都被震惊了。

  虽然三万汉骑打败乌桓很容易,只要不是蠢货指挥,最起码也能打个平手。

  但是在刘秀的预想里,王枔不过是带着三万汉骑把乌桓打服气,让乌桓人从此对大汉俯首称臣就足够了。

  万万没想到,王枔居然如此之强,直接把乌桓快给灭族了。

  “王明玉颇有太原王氏王优安之风骨啊!”刘秀不惊感叹,这辽东王家现在也出了个名将了,而且还是女将。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比王长治强多了,但卫青和霍去病毕竟出身太低,还是纯粹的外戚,所以被士人们嫌弃。

  司马迁在描写卫霍二人的功绩时,都是如同流水账一样记录,他不会故意瞎写,有功绩就必须写上去,这一点他还是做得很好的。

  但不瞎写不代表就会认真写。

  卫霍二人的战绩被太史公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而王长治和李广的战绩却被太史公长篇大论,恨不能王长治李广二人在哪里喝个水这种小事都要写进去。

  百战百胜的卫霍二人因为出身低贱而被嫌弃,世候公卿出身的李广在后期又常常打败仗,导致吹不动,所以豪强士族出身的王长治便成了当世之士人吹捧的对象。

  刘秀也常常夸耀马援是古之优安,不过刘秀在这么夸的时候,他刘秀自己都不知道王优安跟王枔其实是同一个家族的。

  只是一些士人喜欢用‘古之优安’来称赞统帅,所以刘秀也跟着士人们一样这么称赞自己手下的优秀将领。

  只因为士人子弟们也都误以为王优安是太原王氏的。

  “闽越一战,孤身夺帅,龙城一战,俘敌三千,河朔一战,左贤王遁,漠南一战,斩敌十万。”

  “吞南越,灭朝鲜,并乌桓,呜呼哉!武再世亦然!”

  “今日若复王优安,何惧匈奴百万兵!”

  许多战役是王长治和卫青一起参与的,但都被士人们强行安在了王长治一个人身上,只因为士人们厌恶卫青的低贱出身。

  虽然距离王长治抗击匈奴才过去一百七十年,但一百七十年已经很长了。

  汉高帝驾崩距离司马迁写书才相隔八十年,结果仅仅相隔八十年的距离,就足以让司马迁搞不清刘邦是汉高帝还是汉高祖。

  可见在悠久的岁月面前,即便汉高帝刘邦这样的帝国开创者都容易被当世之人遗忘,何况王长治只是一个抗击匈奴的将军呢?

  而且辽东王家还有意减少自己的影响力,不想让中原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辽东王家只想闷声发大财。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刘邦都能搞错的士人们,搞错王长治的出身也就很正常了。

  士人们一年又一年地歌颂着王优安,却误以为王优安是太原王氏。

  更有趣的是,太原王氏为了脸上有光,居然还向天下人声称王优安确实是他们家族的先祖。

  太原王氏甚至还在太原郡建了一个王优安墓,他们的家族子弟每年都会祭拜王优安这位‘先祖’。

  几乎全部的士人相信王优安是太原王氏,而认为王优安是辽东王氏的,仅有王家人自己,就连辽东张李陆三大家族都不清楚自己的先祖居然曾经是王长治的同僚。

  辽东王家也不争这些虚名,虚名太多反而容易被皇权盯着,不利于家族发展,所以王家子弟明知道王优安是自己家族的先祖,却从来不去跟太原王氏争夺,只是每年默默地在祖陵祭拜。

  “加封护乌桓校尉王枔为汐兰候,张玉良、陆毅然、李承佑三人为关内侯。”皇帝刘秀这般吩咐着,然后便继续思虑起剿灭隗嚣一事。

  汐兰是渤海郡建成县的一个亭,相当于一个村落,因此汐兰候便是享受整个汐兰亭的人头税,所以汐兰候也可以叫汐兰亭候。

  武帝后期便取消了爵位世袭,所以王枔的这个汐兰候不能传给自己下一代的,她死后,汐兰亭的人头税就又是朝廷的了。

  关内侯就更不必多说,只是荣誉侯爵,空有侯爵的爵位,却没有税收。

  几个月后

  当皇帝刘秀正在处理解决陇西隗嚣一事时,王枔才终于接到朝廷对她封侯的圣旨。

  在拜谢宦官后,王枔四人便迫不及待地上任乌桓。

  四大家族每个家族都在辽东隐藏了十几万人口的赋税,因此区区一个亭候,不过几百人的人头税,对于王枔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她甚至都懒得去渤海郡的汐兰亭收税,直接把汐兰亭的税又转交给了朝廷,以此博取一个不爱财的好名声。

  这让皇帝刘秀很是感动,没想到居然还有主动把赏赐出去的赋税交回给朝廷的,这不是大忠臣谁是?这不是名士谁是?这不是淡泊名利谁是?

  就连大司马耿弇听闻此事后也对王枔刮目相看,觉得自己当初或许确实是小瞧了这个女贼,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懂得行军打仗,这些也就罢了,居然还这么淡泊名利,简直不要太完美!

  又几个月后

  “王明玉,颇有琅琊王氏王广明之风骨也!”

  刚刚在长安督战结束,准备回雒阳的皇帝刘秀听闻此事后不由得又夸赞了王枔一番,皇帝身边的士人们也是丝毫不吝啬对王枔的赞美之词。

  士人们误以为王长治是太原王氏,同时又误以为王长炯是琅琊王氏。

  而琅琊王氏也非常欣喜地在琅琊郡建了个王广明墓,向天下人声称王广明是他们琅琊王氏的先祖,曾官至丞相,为官清廉,在国家对流民束手无措之际提出了,让当时的武帝得以靠着屯田暂时缓解了流民危机,也让那些无地可耕的流民有了田地耕种。

  琅琊王氏子弟现如今每年都会去他们自己建的‘王广明墓’前去祭拜,他们甚至信誓旦旦地声称王广明就埋葬在这个墓里。

  “王长炯,字广明。”

  “广明先生是琅琊王氏的先祖,早年是一位落魄的士人,常常吃不饱饭,但他刻苦读书,由于家里买不起蜡烛,于是他萤火为光,抓了很多萤火虫来照亮,在萤火虫的光亮下学习孔孟二圣的经学典籍。”

  “晚年时,武帝残暴,广明先生挺身而出,为蒙冤的太子求情平反,并且他忧国忧民,不畏强权,不愿意给权贵折腰,大胆地向朝廷提议开放盐铁,让天下百姓都获得经营盐铁的自由。”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次为民请命,才导致得罪了权倾朝野的霍家,因此被霍家打压,最终郁郁而终。”

  这是士人们现在正在传唱的内容,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和实际上发生的事有了一点点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