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王莽新政(二)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第173章 王莽新政

  两年后

  河平元年

  乌孙国叛乱,发兵围困西域都护府,旋即朝廷发兵剿灭乌孙国,又耗费无数钱财。

  与此同时,黄河再度决口,三十多个郡成为黄泛区,原本就有上百万流民的关东诸郡又增加几十万流民,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

  可朝廷却没有拨款赈灾,而是任由流民泛滥成灾,让百姓自由地选择饿死。

  天下黎民哀鸿遍野,小规模的造反事件层出不穷,常常有一些谶纬预言大汉将亡。

  上一次出现谶纬预言大汉将亡还是武帝末期,但随着霍光将天下治理好,这种谶纬也就自行消失了。

  可现在,随着先帝刘奭和皇帝刘骜没有将天下治理好,这种预言大汉要亡国的谶纬又重新出现了。

  传国易姓的学说也慢慢地在士人圈子里流传,他们认为现在天下民生疾苦,是因为刘汉江山的气运已经耗尽,只有改朝换代获得新的王朝气运才能拯救苍生。

  这些士人,有些是由落魄贵族转化而成的,所以可能没理解天下苍生疾苦的根本原因,有些则因为是豪强地主转化而成的,他们虽然理解了天下苍生疾苦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这些豪强士族搞土地兼并,但肯定不能承认,还要大肆宣扬“传国易姓”这个学说,把天下苍生疾苦的原因归咎到刘汉江山气运将尽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上。

  “只有圣人才能拯救苍生!”

  天下人都对大汉的现状不满,对大汉的未来感到绝望,认为只有出现一个圣人才能拯救苍生。

  百姓生活过得不好时,就会期待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这个救世主可以是圣人,可以是佛陀,可以是耶稣,可以是安拉,可以是鸿雁道,可以是尧舜禹,可以是理想主义,也可以是……

  虽然他们外在表现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因为百姓需要,所以才被创造出来。

  是因为百姓渴望出现圣人拯救他们,所以才会出现“圣人”。

  这一两年,常常有一些士人自称自己是圣人转世,并且为了让别人相信他们,他们也经常做一些好事,比如给贫苦百姓送点口粮,到农村帮老农民锄一下地之类的彰显自己是圣人的举动。

  这样的举动,放在以前,没人会在意,不会有人因此相信真的有圣人转世。

  但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降低,他们也就开始相信或许真的有圣人转世了,并期待转世的圣人带领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现状。

  也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适时势。

  辽东王家

  王家学府

  “圣人……”

  王莽在学府中看着各种儒家书籍,喃喃自语。

  如果说这两年什么词语最流行,那毫无疑问是“圣人”。

  人人都在说圣人,人人都在期待出现圣人,人人都受够了大汉朝廷的昏庸统治。

  今年的王莽已经十七岁,家族安排他去跟随中原大儒陈参学习儒家经学。

  在离开前,王莽恋恋不舍地在学府里继续阅览王家珍藏的儒家古典书籍。

  以前先祖王康在中原当山贼时,曾经灭了几十个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落魄贵族家族,将这些落魄贵族家族的书籍劫掠一空,之后又带到辽东珍藏起来。

  这些古典书籍,都是原汁原味的书籍,被称之为古文经学。

  而朝廷现在官方太学传授的经学,是始皇帝焚书坑儒后,儒士们口口相传又重新记录的,这些经学被称之为今文经学。

  因为古文经学跟察举制无关,学了也不能对通过察举制当官有帮助,而且现实生活也用不上,所以王家并没有专门安排人教授家族子弟古文经学,只是存放在藏书阁,任由感兴趣的家族子弟自行阅览。

  王鸿隐曾经安排人教导王莽今文经学,但王莽却对今文经学嗤之以鼻,反而非常喜欢那些放在藏书阁角落里吃灰的古文经学。

  这让王鸿隐大失所望,并由此觉得王莽以后彻底废了。

  在王鸿隐看来,读书要么是为了当官,要么是为了对现实生活有帮助,像王莽这样读一些古文经学,能有什么前途?不就是一些更高深、更难懂的心灵鸡汤吗?

  心灵鸡汤再怎么晦涩难懂,那也还是心灵鸡汤呀!

  今文经学是朝廷的考试内容,当官就必须读今文经学。

  兵家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兵法,王家如何海外扩张?

  墨家典籍里,王家把兼爱非攻全部抛弃,只保留了工匠技术专研的部分。

  道家典籍,那更是重点,在王家看来,那就是在教别人如何运用权谋尔虞我诈,是王家子弟必读书籍。

  农家是开荒必备,医家提高医疗水平,这些都是王家喜爱的。

  王莽对古文经学很是喜爱,对古文经学里阐述的那些西周时期的治国之策更是觉得真理。

  认为现在的大汉,只有照搬照抄西周的制度,把一切都回归到西周,名字之类的也要回到西周,让一切都有西周色彩,天下民生才能好转。

  他认为,现在大汉的各种制度,不过是暴秦制度的延续,是生来就错误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王莽对西周已经充满了时代滤镜,他觉得西周一定是美好幸福的时代,他觉得西周的王都是圣君,觉得西周的贵族都是淡泊名利,觉得西周的百姓都是和谐友爱。

  越是对西周怀念,王莽心中对大汉就愈发厌恶起来。

  如果让当初重视他的王鸿隐看到他王莽现在这幅模样,只会摇摇头叹息道:“你去西周当个陪葬的奴隶再来说美好这句话。”

  王鸿隐虽然被大家称赞为儒士,但他并不仅仅只读儒家经典,凡是在他看来对自己或者对家族有用书籍,哪怕是名家这种诡辩者的书籍,他也会抽空看一看、学一学。

  他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只读圣贤书里的古文经学的王莽是天壤之别。

  几天后,王莽离开辽东,前往长安,在长安跟随大儒陈参学习经学。

  这位大儒陈参,曾经是皇帝刘骜的帝师,还曾预言刘骜将来会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虽然预言有亿点点不准,但不妨碍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儒这个身份。

  王莽对经学的见解让大儒陈参惊叹不已,他原本以为王莽不过是王家塞给他的关系户,他看在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的面子上不得不教王莽经学,现在才发现自己捡到宝了,于是不由自主地夸了句:“天下没有人比巨君(王莽的字)更懂圣人。”

  陈参的这句夸赞可谓一语惊起千层浪。

  本来大家最喜欢讨论的就是圣人,现在居然有个年轻小伙子被当世大儒夸赞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圣人”,这还得了?

  王莽的名声瞬间传遍天下,许多人都很好奇,这位被大儒称赞的“没有人比他更懂圣人”的王莽是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