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其实做了很多事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听王满银这么一分析,刘向阳立刻开口道:

  王延强接口道。

  王连顺听完连连摇头:

  当然,众人之所以这么快将氨水否决掉,主要找不到购买门路,说再多话都是扯淡。

  顿了顿,王连顺又开口道:

  王连顺没有敢想太多……在他看来,能够吃上玉米窝窝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话刚说完,王延强就出声反驳:

  王满银也点点头,这就是问题所在。

  其实现在各地交粮标准不统一,具体到罐子村,不但要交公粮,还有交余粮。总之,三百六到顶了。

  不过在南方高产粮区,社员们每年分粮可以达到四百二十斤。甚至最高能达到四百五十斤……像这种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另外还有一点,田地里种植什么庄稼,不是生产队能够决定的。

  像刘家湾大面积种植花生大豆,山坡上栽果树的情况,在罐子村可能性不大。他们都知道临近公社去年发生一件事情,有生产队私下多种了些棉花苗,结果被发现后拔光。

  现在石圪节不但集体田里种什么农作物有规定,连自留地也开始管。

  前端时间赵建海在村里开会时还专门强调过,凡事能够卖钱的都不允许社员们多种,够自己吃就行。

  尤其像黄烟、辣椒、大葱、大蒜这四种农作物,更是的重点。赵建海专门带人对各家自留地进行过测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砍掉。

  二队能有十多亩稻田已经算很幸运了,一方面和新菌肥推广扯上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田福军的支持。

  这也是王延强和王富贵郁闷的原因,想使劲儿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其余几人纷纷催促道。

  他们刚才提到氨水,王满银能够立刻讲出了解的情况。再加上他一直建议几人去刘家湾参观学习,说明之前早有想法的。

  ….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眼睛顿时发亮。光想着困难,倒把这茬给忘了。东山峁十几亩稻田可是被当成样板的,而且还能不断通过淤地坝,扩大种植面积。

  虽然到时候收了稻米要交公粮,但各家肯定能够分一些的。

  王满银话没说完,意思他们听明白了。

  如果社员分了稻米舍不得吃,可以悄悄将细粮换成粗粮。黄土高原小麦金贵,一斤能换三四斤红薯干或者高粱。

  稻谷更是个新生事物,应该差不

  多也这价。

  按一人十斤稻谷来算,相当于多分了三四十斤粗粮。

  这个数字已经很大了……今年春天发放返销粮,二队一个人才领二十八斤半半。

  如果再多种些稻米的话,没准社员们真能填饱肚子。

  ……

  一时间,王连顺几人脸上轻松了许多。

  先前他们光考虑分粮食总量,倒把粗换细给忘了……主要二队分得小麦太少了,还要留着招待客人呢。

  刘向阳同样有些佩服,这就是自己所认识的王大哥。很多看起来平常的事情,换个思路马上变得不一样。

  王满银心里有些无奈,在粮食上做文章,自己暂时只能想到这个,也玩不出更多花样。

  除非瞒产私分,不过这个犯错误的。

  等大家平静下来后,他又继续开口道:

  王富贵担任着会计,对队里的账目当然很清楚。

  按照罐子村当初分队时的结果,整个东山峁归二队所有。只是这里以山梁崖沟为主,地势陡峭,连梯田都没办法修,更别说种植庄稼。

  当然,现在大家有了新选择,那就是拦着崖沟淤地坝。

  这时,王连顺接过话茬道:

  王满银笑道。

  王富贵立刻想起刘家湾山上的情况,随即摇摇头,….

  接连两次说话都被打断,王满银很无语的开口:

  王延强点点头。

  没错,搞养殖。

  这是王满银思索良久后,觉得现阶段唯一可行的方法。至于让二队社员外出搞副业啥的,要看具体风向和情况。

  说来很神奇,现在个人养殖存在困难,村集体养殖却大力提倡。比如养猪,公社的口号是。

  如果真能做到的话,对于农民们好处非常多。最明显的就是田里不缺土粪,庄稼产量也能提高。

  不过还是那句话,有些实际情况需要考虑。

  老百姓

  不是不知道养猪好,关键猪吃啥?这玩意儿属于屎包肚子,光吃草不上膘,养再大都是个架子货,必须要用粮食饲料喂。

  每家就那一点自留地,都指望能多弄些口粮。如果全拿来喂猪,人吃啥?

  苜蓿草在后世被很多人称为,营养非常丰富,各种牲畜都喜欢吃。如果拿来喂猪的话,至少可以代替部分饲料。

  这种植物生长迅速,割一茬之后还会继续发芽,一年能割三四茬,能够接连收割几年。

  至于喂羊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再喂其他饲料。

  当然也不能全喂苜蓿,其中还需要掺杂一些干草,否则羊肚子很容易发胀。

  王连顺点点头后,又扭头道,

  石圪节公社有规定,各生产队的自留地、饲料地、荒地不能超过耕地面积的15%。

  王富贵来了一句。

  看大家商量定,刘向阳疑惑开口道:

  对于这事儿,王满银自然有记忆,所以出声回答了疑问。….

  这个年代养猪防疫始终是个大问题,一旦发生猪瘟,可能短短几天就死一大片。倒是各家分散单独养着,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小。

  当然,王满银心里还念念不忘蚯蚓养猪,想看看其他人家喂养的效果。如果效果不错的话,估计以后二队不会再为生猪任务发愁。

  几个人坐在土炕上,直谈到晚上十一点多,才确定二队以后该咋办。

  回家的路上,王满银踏着月色,心里倒泛起几分绪。不管如何,自己也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总归,二队的日子在一点点变好。

  这会儿村里人早已经睡了,四周一片寂静。

  王满银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引来几声狗叫外,就是身边若有似无得夏虫鸣叫。

  快到村头时,一个急促的声音突然在头顶响起。

  他急忙抬头,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从夜空中一闪而过,转瞬消失在对岸崖沟里。

  尼玛,原来是只猫头鹰。

  王满银倒不是真怕这东西,关键刚才一嗓子太突然了,而且声音很尖锐,有点像人在笑,听起来特别渗人。

  不过看到猫头鹰,他想起空间里还有一只受伤的游隼呢。自己白天忙着捉蝎子,把这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想到这里,王满银迈步走下土路,朝四周夜色里看看,闪身进入其中。

  空间内,依然是灰蒙蒙的颜色。

  和外界一样,同样一片寂静,只有阵阵蛙鸣声从芦苇荡里传出。

  他没时间理会这些聒噪的家伙,匆匆走到石桌前翻出镰刀。不过两三分钟时间,便割了几捆青草,分别扔到几处土坑中喂野兔和野鸡土鸡们。

  而后,才迈步朝柳条笼子走去。

  似乎听到脚步声,里边立刻发出扑棱棱的声音。

  这让他多了几分惊喜,那只游隼竟然真活过来。

  凑到笼子前看去,果然如此。

  不过这家伙仍然显得很虚弱,看到人类靠近,立刻艰难的朝着角落里躲闪。整个过程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没有半点空中霸主的气势。

  原本放入笼内的十多只蚱蜢不见了,罐子里的水也被喝不少。

  知道进食,应该就能活下去。

  王满银刚准备再捉些蚂蚱扔进去,突然回忆起自己曾在网上看过的,这种家伙不但可以捕捉陆地上的猎物,好像也吃鱼的。

  想了想,他干脆从旁边水塘里捉了几只泥鳅放入笼内。

  盯了片刻,见这家伙没有进食的迹象,王满银索性不在,闪身出了空间。

  距离家门口还有几十米,就听到大黄汪汪的声音。

  随即,一个黑影急速跑到近前,一个劲儿摇尾巴。

  紧跟着,两只猫咪也迎上来。

  对待主人的气味,几个家伙都非常熟悉。

  见自家窑洞里还亮着灯,王满银到门口轻声喊起来。

  刚喊两声,兰花就把门打开了。

  进入窑洞内,王满银发现炕上放着一个作业本,应该是婆姨刚才在学习呢。

  兰花出声回应,利索将炕上收拾好。

  等男人躺在炕上,她便把脑袋凑过去。就这么枕着胳膊,有种说不出的安全感,兰花很快开始打起轻呼。.

  山区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