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古法重现?众人震惊!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锦德镇市瓷器协会内部。

  四位大师围绕着一件【宋汝窑天青莲花盏】细细端详。

  其中包括协会会长丁海,国家级汝窑瓷大师陈翰林,还有两位锦德镇市里的青花瓷大师李江和万森。

  秦飞坐在不远处坐着,负责接待的阮路给他用一次性杯子泡了杯茶水。

  陈翰林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在瓷器领域地位极高,曾将多次烧制出极品汝窑瓷并且获奖。

  他刚才听说有一件极品汝窑出现,于是就在丁海的邀请下一起过来。

  起初陈翰林还打算以一个大师的身份,好好对后辈的瓷器点评一番。

  但是当他亲眼看到这件莲花盏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汝窑莲花盏。

  莲花盏通体呈现出一种内敛的青色,像是直接把雨后天空的颜色拓印在瓶子上一样。

  在光芒的侵染下,瓷器的表面反射出一种透亮的光。

  最关键的是瓷瓶的材质。

  像是玉,但是比玉更加的光滑平整。

  而且,陈翰林本能的觉得,这件汝窑瓷,很像是正品宋朝汝窑。

  如果是真的,那简直匪夷所思!

  毕竟,从元代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想还原宋汝窑瓷的原貌,但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即便是现在在高科技手段的探测分析下,人们也不知道如何能烧出“青如天”的颜色。

  汝窑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说遍地开花。

  宋朝距现在大约900年,900年不曾有人让古法天青汝窑重现。

  而现在,一件像是古法汝窑的瓷器,出现在了青年瓷器交流大赛上。

  陈翰林激动地手都在抖。

  “有工具吗?我这次没带来检查工具。”陈翰林问向丁海。

  丁海看向阮路。

  阮路立刻点头,“有,有,要放大镜是吧,我马上去取。”

  说完,他就往协会里跑去。

  瓷器审核的放大镜,是一种类似显微镜的仪器,但是放大倍数肯定远不如显微镜。

  没一会儿,阮路抱着一台仪器走了出来。

  这仪器像是眼科医生检查病人眼睛用的。

  陈翰林把仪器放在桌子上,然后调整好角度,把镜头对准莲花盏,又在观望镜里仔细的观察起来。

  秦飞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仪器,颇为好奇的看了过来。

  他知道现在汝窑有专门的评判机构。

  毕竟,汝窑的影响力非常大。

  单色瓷本就是最高贵的瓷器,也是收藏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瓷器。

  单色瓷之中,汝窑又是最经典的瓷器之一。

  陈翰林越看越是心惊。

  “釉色堪称完美,是最理想的天青色。”

  “釉的材质也很漂亮,用的是极品玛瑙釉,色泽和触感都是极品!”

  接着,他的表情越发的凝重。

  这件汝窑莲花盏,完全可以达到当前汝窑最高评级“珍品”级别。

  因为它的各方面,都堪称完美,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这样的珍品汝窑,像是他这样的国家级汝窑瓷大师,耗费一番功夫,烧制几十件瓷器,也是可以炼制出来一件的。

  但,让陈翰林震惊的不仅仅是这件汝窑瓷的完美。

  而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

  颜色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这是因为玛瑙入釉的效果。

  瓷面滋润柔和,内带些许粉青色,是因为釉色凝脂固化对光的反射。

  裂纹细密,犹如螃蟹走过沙滩留下的蟹爪印,又像是蝉翼的纹路。

  放大镜下,还能看到如晨星一般稀疏的微小气泡。

  釉面似夕阳晚霞,又似雨过天青,又如长虹贯日。

  天青色下的红晕,让莲花盏更加充满艺术感。

  这些特征,说起来容易,但是想要完美的呈现在一件瓷器上。

  难!

  如登天的难!

  自宋朝之后,九百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手艺人都无法重现的难!

  而现在,这件瓷器出现了。

  “陈大师,怎么了吗?”丁海看到陈翰林表情凝重,忍不住问道。

  陈翰林深吸一口气,声音都有些颤抖:“这应该是古法宋朝汝窑,是失传了近一千年的宋朝汝窑。”

  “我需要联系一下汝州汝窑协会,这件汝窑瓷关系重大。”

  “太不可思议了。”

  “这件汝窑瓷绝对是珍品级别,也就是汝窑最高的评级!”

  听到陈翰林的话,其他几人面面相觑。

  丁海神色震惊的看着眼前精美的汝窑莲花盏,先是惊叹,然后神色越发的喜悦。

  珍品级别的汝窑瓷!

  不管是不是古法宋朝汝窑,起码这次交流大赛的传统瓷器板块,终于有坐镇的华夏瓷器了!

  交流大赛举办的越好,丁海作为负责人的功绩就越高,地位也就越高,他自然高兴。

  其他两位大师李江和万森面露兴奋之色。

  这次的瓷器交流大赛,居然有这么大的惊喜。

  阮路在一旁,忍不住问道:“古法宋朝汝窑,和现在的汝窑有什么区别吗?”

  听到阮路的话,陈翰林解释道:

  “靖康二年,金兵大举入侵北宋都城汴京,汝窑工匠们走的走,逃的逃,其余的工匠全部变成了金兵的刀下亡魂。”

  “之后,汝窑瓷开始消失,精美的汝窑瓷打破一件少一件,很难再还原。”

  “一直到今天,工匠们还是不能完美的还原南宋时期的天青色汝窑瓷。”

  陈翰林的语气充满了感慨。

  “不管是元朝的皇帝,还是明朝的皇帝,都心有不甘。”

  “他们就给瓷工下令,必须复原雨过天青色的汝窑瓷。”

  “于是,他们在汝州重建了更大、更多的窑口,网罗天下最优秀的工匠,试图还原正版天青色汝窑,但全都失败。”

  “到了清朝之后,乾隆不信邪,传下圣旨,又在汝州修窑烧瓷,复现传说中的‘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袭、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世汝瓷。”

  “但最终烧出来的瓷器色不正、形不整,结果也是失败。”

  “其后,仿制天青色汝窑就成了瓷器行业的一大难点,由于技艺失传,千年来从未有人真正复刻过真版的汝窑。”

  “到了今天也是如此。”

  “宋朝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巅峰,一千年来后人不断尝试着恢复汝窑的辉煌,但是距离极品汝窑总是差一些。”

  “但这件莲花盏的颜色、釉纹、质感,和我见过的宋汝窑古董几乎一样。”

  “如果是的话,这件瓷器在汝窑瓷的领域,绝对会引发一阵轰动。”

  几人想不到国家级汝窑瓷大师陈翰林,对莲花盏的评价如此之高。

  想到此,众人的目光,又是朝着秦飞汇聚过去。

  秦飞年轻俊朗面庞依然淡定,他喝了一口茶水,只是安安静静的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