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回 永别了,史阁部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面对四面八方涌入城中的辽东军,内斗的明军终于联合,想要把辽东军赶出去。

  他们天真的以为,辽东军近战不行,只会远处打枪。

  然后,辽东军根本不给他近战的机会。

  一进城,辽东军迅速抢占城头。入巷的士兵,也用人墙或是梯子登上老百姓家的屋顶,居高临下射击。

  明军不仅没有成功阻挡敌军,反而因为空间限制,被逼得走投无路。

  扬州的士绅百姓麻利的关门上锁,不给明军进屋的机会。

  他们只听得屋顶传来踩在瓦片上的声音,大胆一点的看到一片片纸包从屋顶飘下,落在地上。

  就像天上在下雪一样。

  外面时不时传来的声音,然后听到一声枪响。

  有的人家全家抱在一起,瑟瑟发抖。

  但始终没看到辽东军闯进门。

  明军也没有,因为他们没机会了。

  督师衙门外,一支明军被辽东军追逐着。

  明军在前面慌不择路的跑,辽东军井然有序的追击,感觉距离够了就蹲下,组成上下两层射击阵型。

  枪声先后响起,明军纷纷中弹倒地。

  其中一名士兵瞅了眼大院的牌匾,对排长道:

  排长一愣。

  士兵指了指牌匾,

  排长轻拍一下士兵的脑袋瓜,

  有人提议道。

  排长听了之后,认为有道理:

  士兵们跟着排长冲进督师衙门,一进正堂,便看到一个衣冠整齐的中年男子坐在的匾额下,临危不惧。

  一个士兵惊叫。

  中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督师史可法。

  史可法听了,有些惊奇:

  有士兵笑道,

  史可法很淡定。

  扬州陷落,身为督师的史可法自知罪责难逃,他也不想逃。

  他累了。

  排长道。

  史可法没有搭腔,只是起身,缓步走出正堂。

  排长见史可法很配合,也没有为难他。

  刚走出督师衙门,一队辽东军赶到。

  排长欣喜的跑上前:

  姓李的将军,名叫李国翰,是中校营长。

  李国翰听到部下汇报,不喜反怒:

  刘之源在心里大叫完了,让小股明军跑了。

  李国翰又问。

  刘之源垂下头,不敢再抬头看骑在马上的李国翰。

  李国翰仍是一脸严肃:

  刘之源把背一挺,这是军礼。

  李

  国翰策马向前,追赶逃跑的明军。

  他身后的士兵,纷纷向刘之源竖起大拇指。

  活捉敌首,那可是大功一件。

  刘之源喜滋滋的接受同僚的祝贺,然后押着史可法逆着辽东军前往北门。

  越往北局势越稳定,训练有素的辽东军已经设卡,对刘之源稍加盘问,就给他们放了行。

  遇到和刘之源熟悉一点的,还会怂恿他请喝酒。

  每当遇到这类事,刘之源都笑着回答

  城北楼上,杨承应端着望远镜观察战场。

  他的指挥部已经挪到城北。

  消息像雪片一样飞到杨承应这里,预示着辽东军已经取得一场空前的大胜。

  接着,侍卫来报说,史可法被李国翰的部将刘之源逮住,押送到城下。

  杨承应当即让刘之源把人送上来。

  沿着血迹斑斑的城墙,史可法神情淡定的走着。

  他已经意识到,明军不可能打赢辽东军。

  很快,他的身影出现在城头。

  杨承应注视着他,说道:

  史可法不卑不亢。

  说着,杨承应一挥手,数名侍卫出列。

  史可法面色平静,视死如归。

  杨承应道:

  侍卫们抱拳领命,走到史可法的两侧。

  史可法抱拳,然后转身,慨然离开。

  这时候,侍卫来报,胡茂祯和郭虎已死。

  杨承应说完,不由得叹息一声。

  南明老弱妇孺皆知的一代名臣,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可法。

  当史可法的一些事被发现,为什么又有人对他唾骂,觉得他误国害民。

  其实,就因为弘光皇帝不是个东西,马士英、钱谦益又把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除了内斗还是内斗。

  直接导致史可法始终得不到钱粮接济,拉不出一支像样的队伍抗衡江北四镇的刺头。

  他倚重跋扈的高杰,完全是因为江北四镇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高杰。

  可叹高杰也好,史可法也罢,都有自己不能控制的形势。

  统一的大势如洪流一般,谁也阻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