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回 南征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江南当时流传一则民谣:

  谁唤翻山鹞子来,闯仔不和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亏杀老媒婆,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

  意思是翻山鹞子高杰死了,孙应元出来胡闹。高杰的遗孀邢夫人出来压寨,史可法可怜的跟个老媒婆一样四处调停矛盾,弘光皇帝沉溺酒色啥都不管。

  可谓是对史可法处境的真实写照。

  马士英也因为和南京官僚们长期内斗,水平直线下降。

  他看到局面仍然朝着有利于史可法方向走,完全没有思考原因是什么,居然让菜鸡刘良佐北上归德府,暂时监视高杰余部,再让成功阻止孙应元前往瓜洲的卢九德到扬州监军。

  卢九德孑然一身,再加上扬州有史可法,当然有胆子去扬州。

  刘良佐则不同,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跑去归德府是找死。

  最后,索性抗旨不从,依旧待在寿州。

  经过马士英的折腾,高杰的六大总兵互相猜忌,又同时不信任弘光朝廷。

  让好似裱糊匠的史可法,只能勉强维持表面的太平,避免弘光政权在内斗中提前覆灭。

  更大的麻烦,甚至可以说是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杨承应率军南征。

  十月十六日,杨承应拜别家人,将国事托付给范文程等人,旋即离开京师。

  他亲率山地一师南下,计划和吴三桂、岳讬汇合后,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消灭弘光政权,一统江南。

  辽阔的大地上,苍鹰在天空盘旋,携带帅旗和青罗伞盖的侍卫伫立在当地的最高处。

  鼓手一边走,一边用鼓棰左右开弓敲打战鼓,一队队步兵自北向南整齐行进。

  骑兵在步兵的左右两翼,随着鼓点节奏或快或慢,整齐有序。

  伞盖下,杨承应骑着白色战马,端着望远镜,向南眺望。

  一名通信兵在征得侍卫同意,飞马上山:

  杨承应仍端着望远镜。

  遏必隆策马到通信兵面前,接过通信兵递来的邸报,回到杨承应的身边。

  杨承应放下望远镜,接过邸报,展开一看,咦了一声。

  接着说道:

  说话之人,乃是未来的两江总督郎廷佐。

  郎廷佐是北宁府人,和父亲郎熙载一起被后金俘虏,成为八旗的官学生。杨承应消灭后金,郎廷佐被杨承应委任文馆学士,后参与考试,步入仕途。

  从县主簿开始做起,一步步,做到了知府,杨承应入关前,已经是巡抚。

  杨承应把邸报交给侍卫,冷静的分析道:

  杨承应又端起望远镜,继续向南眺望。

  从地图上看,高杰旧部驻守的归德位于大军侧翼,是必须消灭的对象。

  至于徐州更是在运河的节点上。

  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可以节省很多路程,抢在李自成之前进入江南。

  从战略上完成对李自成的包围。

  话音刚落,又见一个年轻人策马飞奔而至。

  由于

  他是侍卫,其他侍卫没有阻拦,任由他骑到杨承应面前。

  侍卫从怀里掏出一本邸报递给杨承应:

  杨承应看完邸报,满脸吃惊。

  他命吴三桂和岳讬两支军队先驱逐李本深和李成栋,占领最重要的徐州,然后就地休整,等他率军队携补给到徐州再进军。

  没想到,两路大军还没到,李本深就跑路了。

  年轻侍卫解释道。

  杨承应想了一下,叫来了文书。

  杨承应道,

  文书拿着毛笔,一手拿着书认真记录。

  但包括他在内的众人,听完杨承应的几条原则,都吃惊了。

  郎廷佐道:

  进攻朝廷的军队,为师出有名,一般会把君主撇开,只提。

  然而,杨承应不仅要文书开头就写弘光皇帝的罪行,还把马士英和钱谦益等人列入一个名单。

  并且表示要对名单上面的人惩凶除恶。

  杨承应瞥了他一眼,笑着说道:

  郎廷佐委婉的劝道。

  杨承应还觉得不够,让文书在战书中添上一笔:

  郎廷佐琢磨出个中滋味,忍不住笑了:

  杨承应也笑了,

  郎廷佐建议道。

  .

  杨承应对于南边这些大小军头,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只有四个字方针——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