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是夏日,天穹上却弥漫着一层厚重的乌云,空气十分沉闷压抑。
赵佗贴身穿的是轻薄的丝衣,但外面罩着皮甲,头上还戴着鹖冠,这种种装束让他光是坐在帐中,便已经是汗流浃背。
羌瘣一边抹着汗水,嘴里一边滴咕着。
其他人呵呵笑起来,空气中充满熏人的汗臭味,幸好军帐中不用脱鞋,否则那滋味光是想想就很醉人。
王翦从帐外大步走来,几步走到主座上坐下,众人连忙行礼问好,正襟危坐,目光炯炯的盯着这位老将军,此番议事正式开始。
王翦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
羌瘣性急,当场就叫道:
羌瘣话音落下,几位裨将军赞同的点点头。
不是在场的诸位瞧不起齐国。
而是齐国这几十年的表现,真的很难让人引起重视。
自从齐王建即位以来,在其母君王后的辅政下,齐国在外交上讲求与秦国交往谨慎恭敬,与其他诸侯则讲求诚信。
面对秦国与各诸侯国间的战争,齐国总是保持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你们打你们的,我就看看。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昔日最惨烈的长平之战,秦赵僵持不下,赵国缺粮时派人向齐国借粮求救,齐国亦直接拒绝,始终保持着齐人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姿态。
如此一来,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不停,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联合,反倒让齐王建在位的四十多年间,齐国没有经受过任何战争的困扰。
四十几年没有打过仗的齐国,其士卒兵马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座的都是沙场老将,怎么会不清楚,故而当听到齐国屯兵于边境的消息,在惊讶之外,诸将皆是一脸轻松。
王翦点点头,又开口道:
羌瘣不屑一笑。
一个裨将军说道:
众将附和点头。
王翦眉毛微微一皱,扫视帐中诸将,见到帐尾的裨将军赵佗一言不发,似有所思,不由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
赵佗略一思索,便拱手道:
王翦微微颔首,赵佗所说,和他心中想法差不多。
齐国屯兵于边境,是在看风向,等到秦楚打起来,再进行下一步动作。毕竟齐人还没蠢到主动发起攻击,为楚人吸引秦军的仇恨。
王翦扫视帐中诸将,便道:
听到这话,包括羌瘣在内的诸将都把脑袋微微低下,默不作声。
去和齐人对峙,那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先说淮北这边,秦楚在对峙数月后,随时有可能爆发大战。
这场数十万人的大战中,处处皆是功劳。
只要跟着上将军击破项燕军,席卷楚国,打破寿春,俘虏楚王,这种灭国之功,妥妥的能让他们往上升一级爵位,甚至功劳大一点,升两级也是有可能的。
北上前往齐秦边境和齐军对峙呢?
首先灭楚大功就没了,最多分润到一点小功,想要以此升级爵位绝对够呛,辛苦在淮北呆了几个月,眼看即将到手的大功没了,谁能甘心?
第二就是率兵北上和齐军对峙,长途跋涉一路辛苦就不提了,就算到了齐秦边境,处境也很尴尬。
齐军若是不发动攻击,那么就没有功劳可言。
齐军若是发动攻击,那前去对峙的秦军就会很憋屈。
因为王翦不可能派大军前去,最多让一个裨将军带三万人过去对峙防守。
这样一来,齐军有十万,秦军最多三万,这种悬殊的兵力对比下,就算齐军久疏战阵,略显拉垮,但人数在那里摆着。
莫非有人能三万破十万?
不存在的。
所以齐国发动攻击,前去对峙的秦军最大可能还是依托东郡诸城进行防守,被齐人压着打,等到王翦这边将楚国收拾了,这才会带兵北上收拾齐国。
以此来看,此番被派遣去边境和齐军对峙的裨将军那可是倒了血霉,不仅到手的灭楚大功没了,还得去和齐人纠缠一番,说不得还会被人按着打一顿。
….
万一不小心打了败仗,那可就更惨了。
人家灭楚大军连战连捷,你却打了败仗,一对比起来,日后更别想抬头。
故此刚才诸将皆言齐军不足畏,除了真的轻视齐国外,他们不想被派去和齐军对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还不如不管那些齐军,任凭对方攻略东郡,反正那些地方也是魏、卫等国的旧地,就算丢了也不可惜,直接扔给齐人拖住他们。
等到秦军将楚国弄掉了,再回去慢慢收拾他们,那样一来,他们说不定还能多得军功。
如今赵佗将话挑明,王翦询问有谁主动前去,众将皆低头不语,反倒让帐中气氛十分尴尬。
王翦咳了一声,他岂不知这些老滑头的心思,便转而将目光落到赵佗身上。
他似笑非笑的盯着赵佗。
赵佗感受到王翦的目光,不由心惊肉跳起来。
诸将皆知前去与齐军对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自然也很清楚。
赵佗本以为自己手下只有两万兵,这事情落不到自己头上,故而才敢直言不讳,哪知道王翦竟然向他看来,心中不由怪自己多嘴起来。
王翦的目光死死盯着
赵佗,没有开口,但脸上的暗示再明确不过。
你小子若是不主动。
那可就不要怪我当众点名了。
赵佗无奈,苦着脸站起来,说道:
王翦抚掌大笑,对左右道:
众裨将军皆哈哈笑起来。
见有人主动接下这个极度鸡肋的任务。
军帐中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羌瘣更是一脸的幸灾乐祸,看着赵佗的目光就像是在看傻子。
就你手下那两万人,去了就等着被十万齐军按着打吧。
起飞的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