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南国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崇祯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晨。

  襄阳城内的动乱也已经平息,城墙之上属于明军的红旗已经是被尽数拔下,换上了属于张献忠的蓝旗。

  襄王府中殿,张献忠穿着一身深青色的窄袖贴里,懒洋洋的靠坐在王座之上。

  殿宇之中,一众顶盔贯甲,罩袍束带的军兵各自按刀而立。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立于左首。

  徐以显、潘独鳌两人则是立于右首。

  而在大殿的中央,一名身穿着赤袍,须发皆白的老者此时正被跪在地上,但是即便如此,他的脸上却是没有半分的惧色。

  张献忠坐在王座之上,看着跪在地上的老者,笑眯眯的说道。

  那名被按跪在地上的老者,正是如今已经年近七旬的襄王朱翊铭。

  朱翊铭从地上缓缓的站了起来,他身上的衣袍还算整齐。

  昨夜动荡之时,府内的卫兵第一时间前来保护他,他也得以穿好了衣冠。

  只不过后面还是没有能够逃掉,他想要从北城出城,但是流寇却是早有埋伏,他们的队伍刚行到一半便被埋伏在街坊周围的流寇所截。

  护卫着朱翊铭的卫兵死了个七七八八,尽皆逃散,朱翊铭自然也是被抓。

  朱翊铭正了正衣冠,目视着坐在上首的张献忠,神色却是没有多少的波动,淡然道。

  朱翊铭见过了太多事情,他活得已经很久了。

  将近古稀之年,历经长久的动荡,眼睁睁的见着国势的起伏。

  正是因为如此,朱翊铭很清楚,张献忠绝无可能他留下活路。

  洛阳被攻陷之后,万民军将福王一脉几乎赶尽杀绝,大半个洛阳几乎被其付之一炬。

  而李岩还在民间富有仁名。

  张献忠在民间以残暴筑称,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张献忠都狠辣无比。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放过他这样的一个藩王。

  朱翊铭很清楚自己已经是必死无疑。

  福王的死难,为多人所不耻,因为他在死前,苦苦哀求李岩能够绕起一名,毫无半点朱家人的骨气。

  朱翊铭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和福王同样的名声。

  懦夫孬种,不是他们朱家的儿郎!

  朱翊铭目光决绝,面色冷冽,只求速死。

  见到朱翊铭如此的请求,张献忠也是不由自主的收敛住了脸上的笑意。

  张献忠本来是想要折辱一下这位年近七十的藩王,以此来消自己积压在心头的恶气。

  但是在看到朱翊铭不仅没有求饶,相反仍然保持着气度,不知道为何,心中也没有了折辱的心思。

  张献忠缓缓的站起了身来,向着左右吩咐了一声。

  左右的侍从领了命令,很快便为张献忠端来了酒壶和酒杯。

  张献忠走到朱翊铭的近前,而后从侍从手托的托盘之中取过一杯酒,对着朱翊铭说道。

  朱翊铭目视着张献忠,神色仍旧如常。

  张献忠又拿起了另外一杯酒,递向朱翊铭。

  朱翊铭迟疑了些许的时间,不过在最后还是接过了张献忠递来的酒杯。

  张献忠一口饮下了杯中的酒水,面对着朱翊铭,缓缓道。

  朝廷内部的事情,张献忠清楚。

  在朝廷的内部,张献忠有着自己的消息渠道。

  昔日能够顺利的完成招抚,其中也有这方面的努力。

  张献忠很清楚如今杨嗣昌所遇到的问题。

  洛阳的沦陷,福王的身死,河南的动荡,给杨嗣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朝廷之上议论汹汹,皆是言说杨嗣昌坐失亲藩,久战无功的罪过,要让其论罪下狱。

  如果不是当今的天子,崇祯力排众议,一直死保着杨嗣昌。

  只怕杨嗣昌早已经是进了天牢里面,被朝廷的大法给拿下。

  杨嗣昌如今的处境极为糟糕,只要这个时候,有人再在其上添上一把火,便可以让杨嗣昌彻底掉入万劫不复之地。

  如果这个时候,再死一位藩王的话。

  就算是作为天子的崇祯,也不可能保住杨嗣昌。

  张献忠脸上露出了残忍的笑容,将手中的酒杯,随意的丢在了一旁卫士的托盘,而后大步流星转身就走,重新坐回了王座之上。

  朱翊环心中冰冷,站立在殿宇中央,视了一圈周遭熟悉的一切,忍不住发出了一声长叹,他没有再说什么。

  朱翊铭和张献忠一样,同样一口饮下了杯中的酒水。

  伴随着张献忠的号令,孙可望越众而出,点了数名军兵紧随,押着襄王朱翊铭踏出了殿宇之中。

  望着被押送着远去的襄王朱翊铭,此时的张献忠意气风发,心中豪气万丈,不由仰天长笑。

  等到他打破襄阳城,斩杀襄王朱翊铭的消息传达京师,便是杨嗣昌人头落地之时。

  这近一年来,张献忠一直是被杨嗣昌四处追杀,几经死生,狼狈不堪,惶惶如丧家之犬。

  眼下杨嗣昌命不久矣,大局已定,张献忠的心中自然是畅快万分。

  作为军师

  的徐以显此时上前了一步,在张献忠最高兴的上前恭贺道。

  这一次攻陷襄阳,他们的收获不可谓是不大。

  杨嗣昌因为襄阳的沦陷和襄王的死难必然会遭受牵连。

  除此之外,他们也缴获了大量的军资、器械。

  襄阳是杨嗣昌囤积粮草、辎重、军械的重地,简单来说就是整个南国明军的后勤基地。

  攻下襄阳,便等于是切断了南国大部分的明军的命脉。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襄阳就是明军的军仓,但是现在襄阳已经被他们拿下。

  杨嗣昌囤积在襄阳的一切,都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

  张献忠哈哈一笑,拜了拜手。

  他此时的心情大好,襄阳城中有上万的兵甲,还有数以十万石的粮草和数十万两白银,这些粮草、白银无疑都是杨嗣昌准备供给明军的。

  但是眼下,这一切都为他所得,都将成为他的助力。

  徐以显沉吟了片刻,回答道。

  襄阳位于中国之中,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湖广之形势,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东进可居高临下,直捣武昌,顺流而下进取南直隶。

  北上可逐入南阳,进入中原,南阳盆地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而南下则可以直达富饶的荆楚大地,襄阳城的难免就是盆地和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历史上,曹魏只是掌控着襄阳,便一直压制着孙吴无法行动。

  而在宋蒙战争时期,襄阳的失守直接导致南宋一溃千里,最终迅速的灭亡。。

  这些事情,都足以可见襄阳城的重要性。

  掌控襄阳,便等于是掌控了战役的主动权。

  进可攻,退可守。

  徐以显是读过史书的,这些事情他都清楚无比。

  如今的局势正好,一切都正在往好的地方发展,一直当流寇是没有出路的。

  徐以显强压着心中的激荡。

  在跟随着张献忠这么长久的时间之中,徐以显很多次都认为他压错了宝,选对的道路。

  但是到现在,张献忠真的攻下了襄阳之后,徐以显便改变了自己此前所有的看法,他没有跟错人,也没有走错路。

  张献忠,有枭雄之资,有帝王之象!

  张献忠眼神微动,有些意动。

  但却仅仅只是一瞬间。

  张献忠摇了摇头,连呼道。

  徐以显神色微凝,连忙道。

  徐以显的话没有说完,便已经是被一旁上前的潘独鳌所打断。

  徐以显脸色微变,转头看向潘独鳌,正想质问,但潘独鳌话锋再转,却是让徐以显没有将后续的话再说过来。

  这么多的金银,这么多的粮草,他们不可能全部都带上。

  全部都带上了之后,明军无疑可以轻而易举

  的追上他们。

  他们机动的优势将会丧失的一干二净。

  潘独鳌上前了一步,对于编练军队,管理军务,他确实不如徐以显。

  但是对于民生政事,对于揣测人心,徐以显却是远不如他。

  张献忠点了点头,他确实想要待在襄阳,徐以显的话对于他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是但靠着这点人马,真的面对面打起来,还不够明军来塞牙缝。

  潘独鳌上前了一步,问道。

  张献忠挑了挑眉,在朝廷之中有他安插的人在,天下的大事,他自然也是有所关注。

  万民军在河南闹得个天翻地覆,李岩更是攻陷了洛阳,斩杀了福王。

  虽然万民军在开封城下落败了一场,但是万民军的声势却没有弱上多少。

  前不久万民军似乎攻下了归德府的商丘,大掠而去,突然转向南直隶,连破数城。

  潘独鳌再度上前了一步,压低了些许的声音,向着张献忠进言道。

  张献忠举一反三,潘独鳌只是轻轻提点,他便已经是想到了潘独鳌话中的意思。

  潘独鳌神色严肃,沉声道。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