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一殿两世界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一个大殿,两个世界。

  东边一拨人激情踊跃,喧闹得好似菜市场,西边一拨人却都是震骇莫名,满脸懵逼,死寂如坟场。

  这帮外地佬在干嘛?

  田卷是什么?

  一百万亩?

  二十石粮食换一亩?

  那不就是两千万石粮食?

  燕王有了这么多粮食,粮价怎么可能还高得起来?

  咱们手上的粮食不值钱了?

  一个又一个疑问,犹如毒焰灼烧着平江与嘉兴豪强的心肝。

  有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抛下脸皮,低声下气地去找相熟的外地士绅求解。

  平江府的周显见自己的族叔已经登记完,被挤出了人堆,赶忙上前。

  临安来的周九福怜悯地看着这个族侄,摇头叹息,

  这一句句质问,怼得周显面红耳赤,好似头上挂着铅,根本抬不起来,只能弱弱的哀求。

  周九福往燕王所在方向瞟了一眼,想了想,反正这也不是什么秘密,燕王也只要求不可以提前透漏出来,现在说应该是没事的。

  毕竟是同族,能帮就帮一手吧,

  颇费了一番口舌,周九福倒是知无不言,讲得很是详细,

  一旁的平江士绅听得晕乎乎的,用了好一会才有了点理解,随即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

  这年头,可没有银行,把钱放钱庄交子铺啥的,还得给保管费,而以华夏人的保守思想,一般也不会把钱全都投资到有风险的工商业中,因此民间许多财富要不就是窖藏,要不就是买地。

  可一来土地有限,二来燕王明显要限制兼并,现在这田卷既可以像实际田地那样保值,还能有稳定收益,确实是个不错的路子。

  越来越多士绅想明白这点,渐渐动心起来。

  对于农业,赵孟启是有认真思考的,像是化肥农药杂交之类的科技方面他是不懂的,也无法一蹴而就的研究出来,只好从经营模式上面想办法。

  华夏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模式一直到后世也大量延续着,赵孟启也没幻想要彻底改变,只是在条件合适的地区,参照后世的成功经验进行探索改进。

  一阵议论争吵后,这帮豪强产生了裂痕,分崩离析。

  有些不甘资产缩水,想要顽抗到底,有些认为能保住一点是一点,想要投降认输,还有一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不知该怎么办。

  此时,一百万亩田卷基本被认购瓜分一空,又有几个来自庆元府昌国县的士绅想与燕王打商量。

  昌国其实就是后世的舟山群岛,那附近的海域应该是华夏近海最大的渔场了。

  这次为了填补粮食空缺,赵孟启不但令奉化军在太湖和长江展开大规模捕鱼,同时也给昌国这些士绅下了大订单,以十文一斤的价格,敞开收购海产。

  因为保存和运输的问题,海产的市场有限,所以海洋渔业并没有多大的发展,海产在平时卖不上什么价钱,渔民捕捞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但燕王这笔大生意砸下来,这些商人士绅见有利可图,立刻组织大量船只渔民进行捕捞,短短半个月,就爆发出了六百多万斤的产量,而且只要燕王不停止收购,捕捞量还会持续增加。

  赵孟启又不姓朱,可不会放弃海洋,不论是军事上,还是贸易渔业上,他都有着相应的打算,听到这些的要求后,他笑了起来。

  几人听了后,还是有些疑惑,,这海产运到内陆,还不得卖出银子的价才能回本啊,那会有几人买的起。」

  几人互相交流了一下眼神,随即都点了点头,

  先不说能不能赚大钱,单单是和未来官家一起做生意,就足够打动他们了。

  赵孟启说服了昌国的几人后,转头看向所有人,

  大殿中轰然而笑,

  说这话的人,其实未必就是认定燕王的股票能赚钱,只是他明白燕王如今推行经界,迟早会轮到自己家,因此想借此机会探探口风。

  其他士绅纷纷醒悟,突然间都安静下来,定定看着燕王,眼中满是忐忑。

  赵孟启脑子一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真实目的,便沉下心认真思考起来。

  如今大敌当前,内部问题如果能通过较为缓和的手段处理,确实比爆发矛盾要好许多。

  于是他便慎重说道,

  赵孟启这么说,并不需要担心朝廷没有钱来买地,因为他打算将官田都改成新式田庄,转手把田卷卖出去,钱就解决了。

  实际上,肯定会有许多豪强不愿意损失利益,交出田地控制权,不过能尽量减少反对者总是没坏处的。

  得到燕王的直接答复后,不少士绅豪强悬着的心总算能稍微放下,燕王手中的刀子太锋利,被割肉恐怕是很难避免了,但扪心自问,按着燕王的做法来,自己还能保住大半利益,损失的只是原本就该缴纳给朝廷的那部分,忍一忍的话,舍车保帅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硬要和燕王对着干,下场会有多惨,眼前那些平江豪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