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一觉,陈远他们又回到昨天的位置。
和杨巡他们换了班,周升开船,陈远在后面放了一圈无人机。
之后的几天,陈远选择守株待兔,一直守着巴士海峡内侧三十几公里范围。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这里的拖网渔船不少,刺网渔网更多。
已经12月21号了,陈远果断放弃死守,带着船队向西巡游。
这几天时间只下了一网,一个小的鲅鱼群,总共一千多斤鱼获。
今天的浪涌又有些大,钓鱼艇在海上颠簸的难受。
周升看向正在放无人机的陈远,问。
周升说:
陈远笑了笑,说:
周升嘿嘿笑了笑:
陈远也笑了起来:
陈远也想找金枪鱼群,昨天晚上做梦,他还梦见了一个超大的金枪鱼群,好几百吨的那种。
周升道:
陈远伸展了个懒腰,将无人机给收了回来。
天蓝,白云,大海。
看得多了,也就是那样。
船上陷入寂静后,陈远忽然喊道。
陈远看到了天空的小黑点。
大海追鱼,在没有目标,感到茫然的时候,追逐飞鸟是不错的选择。
陈远他们的钓鱼艇忽然加速了,林新海通过雷达看到,连忙询问:
陈远道。
林新海道。
罗老四问。
陈远也吐槽起来。
跟着就听到无线电里罗老四的笑声。
追着鸟群,直接就追到了天黑,眼看着这些鸟儿要出国了,也没有发现。
周升吐了一个字,。
傍晚了,林新海联系到陈远。
陈远偏转了航向,往北,正对罗老四的航线。
罗老四安慰道。
林新海道。
陈远道。
陈远还是不习惯在找鱼,内海,海底的地形复杂。大洋流交汇海域,鱼多,渔船也多。
小股洋流偶尔有鱼,但这些洋流对冲区域会随着时
间变动。
小洋流主要受到潮汐影响,然后就是海底的地形,以及地域温差。
两天后来到西沙,刚过来,就遇到一个强对流天气。
陈远他们赶紧躲到了人工礁的避风港,在避风港里面有补给船,两艘渔船再次获得补给。
大暴雨,陈远他们将钓鱼艇捆绑在了罗老四渔船的旁边,爬上船。
林新海正在算账。
这次出来收获89万的鱼获了,不过开销也比之前预期的要多。还不到一个月,就用了118万元。
主要在油耗这一块。
白天跑,晚上也经常赶路。
很多时候都是人休息,船不休息,这样的花销自然就大。..
这118万元,是没有计算这次补给的费用。
这次补给下来,账面上还有123.4万元了。
罗老四给林新海递了一根香烟。
林新海说:
罗老四也是深吸了一口气。
林新海叹了口气,要搞金枪鱼,还得是大功率远洋渔船才好搞,去公海。
现在窝在内海,陈远那边完全发挥不开。
起初,陈远还找一下小洋流对冲的地方,后面时间,陈远完全就是拼运气了,没有了章法。
但是这些也不能说陈远什么,寻找小洋流对冲的位置很费精力。之前他们找过很多个了,但都没有收获。
当天晚上,风就吹过了,但海面不平静,陈远他们休息了一天,跟着在西沙下了三网。
罗老四下的网,最小的一网估摸着只有三四百斤。最多的一网,一千斤左右。
还有一网,七八百斤。
西沙海域气候炎热,终年水温很高,大量珊瑚生长。
珊瑚丛生又为鱼类生长、繁殖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基础和优越的栖息条件。
西沙群岛周围多是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侧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
在西沙,一网有几百斤,算是比较多的了。并且也值得下网了。
这里鱼的种类,大多属于礁盘鱼类区系,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
而且有大洋醒鱼类,鲭科、旗鱼科、飞鱼科等。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
这里值钱的鱼比较多,几百斤规模,也可以了。
而且西沙收购鱼获的冷冻船多,捕捞上来后可以直接卖,价格也比较不错。
三网鱼,总共2340斤,就卖了7.9万元。
来到中沙,陈远利用遥感鱼探又发现了一个鱼群,罗老四赶着过去下网:
如果每天都下网,船队的开支不会那么大。在渔场区域作业,很多时候渔船是停着的,就没有那么高的油耗。
林新海说:
罗老四抓了抓脑壳:
林新海白了罗老四一眼。
罗老四狠狠的挥了挥手:「我特么也想搞个大的,要是能搞个一百万回去,可就安逸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