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在申请之前,通过查询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只能看到已经公布的内容,已经发表的文章。
其他的研究团队的实验进展或者拟进行的课题项目,你基本不会去关注和查询的,因此,其实每一种课题的研究方向,都可能有人正在尝试,随时有可能出了结果。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你就只能是剑走偏锋地去想想其他办法,把这个课题结题了。
而,这一篇发表在iee上的文章,做的研究非常深入。
因此,在方云告诉了杨弋风这件事情之后,杨弋风彻底坐不住了,不仅仅是杨弋风坐不住,就连丁长乐此刻,也亲自出来为杨弋风坐镇了。
不仅是把自己的所有学生都叫上,还特意请了神经外科的主任,蒋洪教授,来帮忙杨弋风想想后续的办法。
周成、方云也在受邀之列,此刻围在了丁长乐所属的实验室里,实验室的门紧闭着。
丁长乐见人已经到齐,便如此吩咐,并没有特别慌张。
杨弋风是他的学生,这么年轻就留院且中了面上,算是他的门面之一。
而且杨弋风是医院公认的天才,他中标,没人会怀疑里面有假,但是摊上今天这件事,可算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
而且与他课题对冲的,还发表在了iee这样的顶级名刊之上,这要是没处理好,真的结不了题,很难收尾。
甚至到最后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人员还会来找杨弋风的麻烦,说他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前期储备不足。
当然,就算是这样的理由,丁长乐也要想办法让杨弋风绕过去。
杨弋风这会儿捧着自己的标书,已经早就做好了的ppt。
此刻满脸的正色:
杨弋风一边说着,一边点开了ppt,为大家做着介绍。
其实到杨弋风这样的水平下,他研究的课题,不说是全世界最顶尖的那一撮人,也能说,在他研究的领域,深入的程度与知识储备,没有多少人能和他比拟。
因为方向是杨弋风自己推敲出来的,而且去做了大量的收集工夫,因此现在要找一个解决的办法的话,就必须把基础的研究背景也摆出来。
相当于把这个课题的所有研究机制,思路,也要讲解出来,才能让大家帮忙一起想办法,而不是让大家再自己去找或者搜集资料,浪费时间。
杨弋风说到这,算是只说明了其中一个研究通路的背景。
见到无人应声,杨弋风则继续深入:
杨弋风欲言又止。
他是不愿意浪费国家的钱去做没太多意义的事情的,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骄傲。
还有就是周成现在做课题、临床课题都顺风顺水,他这一来就翻了车,这以后还怎么合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杨弋风跟着周成,就是纯舔狗了。
所以,这一次,他想集思广益地探讨一次,希望能够找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周成这会儿,正好看完了那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话,研究的层面还是比较宽泛和深入的,几乎是把杨弋风当前课题研究方向的路都给堵死!
但,之前周成在模拟神经缝合术的时候,看到过其他一些东西。
周成看完了文章之后,没有等其他人说话,就首先开了口。
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要太过于谦虚,给丁长乐等人留什么面子了。
大文章、大课题、创新性的课题、世界性的课题,周成都有了履历,你还和我谈什么资历?
周成直言不讳,他相信丁长乐也不会见怪,若是这点心眼都没有,丁长乐坐不到骨科大主任的位置。
不过,显然丁长乐比杨弋风更加关心这个课题的进度:
周成先摇头,心里暗忖,我能跨越杨弋风了解那么深入,这不是好假么?
这些东西,不在杨弋风熟练掌握的知识阈值里,所以需要搜刮一会儿。
然后,杨弋风点了点头,不紧不慢地展示着他强大的知识面和知识掌控能力:
蒋洪如此说。神经愈合,属于是比较基础的研究了,并不新颖,基础代表着研究广泛且持续时间长,这一次这么大的文章发表之后,至少十年都不会有人去动它。
杨弋风何必再纠结和执着呢?
丁长乐则看向了杨弋风,几乎已经笃定了杨弋风就只能是水文章来结题了,问:
杨弋风做的功课太足,表达出来的东西也太过于详细,基本上没有太多空隙给人钻,就不要再想着搞什么大课题,大文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