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内阁,
张好古、卢象升和钱谦益回到内阁后,又把张瑞图、黄立极、乔允升三人叫来,内阁六人凑齐,对银本位改金本位一事展开了计划。
张好古缓缓说着,把小会定下基调。
张瑞图点了点头:
是的,大明民间持有银子的人何其多?
如今不是当年了,眼下大明可是国强民富。
何为民富?那不是简简单单一日三餐,丰衣足食,手头有余钱,家里有余粮,这样才能算是小康或是富裕。
虽然说大明各地都在用宝钞交易,但谁家还没点银子铜钱了呢?
通宝制钱,碎银锞子这些东西民间太多了,还有那些南北的大商会和士绅们,他们自家地窖里也储存着大批的银子。
这些银子是他们建立商会做买卖的底钱,也是和洋人贸易的主要货币。
毕竟不是所有洋人都用宝钞的,洋人在大明地界交易,自然可以把银子换成宝钞。可出了大明,远了不用去,就说南洋地界,洋人还是更认可金银和茶叶、丝绸、瓷器等货物,以货易货也是主流。
更何况如今商人们都走到了印度洋,走到了波斯,那银子的作用更比宝钞大了。
贸易之下,民间近几年持有的银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这么多银子,朝廷一句话就不值钱了,大家伙肯定是有意见,闹不好是会有动荡的。
黄立极慢悠悠的喝了口茶:
不能让商人们亏本,这是张瑞图和黄立极的意见,他们虽然不是主抓经济的,但如今大明的阁老,哪个能真的一点不懂经济?
商人很重要,工商业的发展带动着大明的工业大发展和国力上升,不能因为银子把工商业给搞废了。
张好古说道:
乔允升附和道:
张好古看向钱谦益和卢象升:
卢象升和钱谦益点了点头,此事说到底,还是针对大户,毕竟大户家里才存有大量银子,对普通百姓来说,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宝钞和金子挂钩更稳定,他们手里的钱也更值钱。
但是大户手里不仅仅有宝钞,还有银子,这就需要沟通了。
张好古又看向张瑞图:
张瑞图笑道:
先抛出去一篇文章试试水,看看民间反应,朝廷的老操作了,什么政策执行前不是这样?
众人商议好后,各自就去忙了。
很快,新一期的大明报新鲜出炉,其中有一篇文章虽然不是头版头条,但也是在头版之中,其内容就是对如今大明所执行的宝钞与银子挂钩的银本位进行质疑。
文章非常明确的指出:之前朝廷执行银本位是因为大明的银子都是有数的,虽然会增多,但稳定,有价值,加上朝廷的宝钞无法模仿,与通宝制钱和银锞子银锭不一样,所以才得以广泛推行。
但如今随着朝廷开海贸易,四海通商万国来朝,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短时间内涌入了海量的金银,金子还好说,本就稀少,价格稳定,但银子短短几年涌进来的数量比朝廷持有的数量都要多了,未来还会有多少银子涌入大明?
这么多银子涌进来,对大明的市场是不是一种紊乱?毕竟先前一两银子等于一千宝钞,能购买的货物非常多,粮食肉类蔬菜果脯布匹都能买很多,可如今银子太多了,朝廷的宝钞还值钱吗?往日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十两银子都不一定够,而且百姓手里的钱就那么多,这是不是意味着百姓手里的钱无形之间缩水了?
这篇文章发出来后,对百姓来说是一个话题,但百姓手里的银子本来就稀少,讨论一番也就过去了,可对商人们来说,这无疑是朝廷动向的先兆。
很快京师商报、直隶商报、金陵商报、江淮商报,东南商报等等大型的商报都刊登了这篇文章,这篇在百姓中没有引起什么风浪的文章,引得商人们大为震动,波澜已经升起!
信王府中,章锦瑞拿着报纸喜上眉梢:
朱由检很是疑惑:
章锦瑞将大明报递过去:
朱由检大惊之下连忙看起了报纸:章锦瑞点点头,神情却是难掩兴奋:
朱由检不理解了:
章锦瑞哈哈一笑:
朱由检点了点头,一脸恍然大悟:
章锦瑞一拍桌子:在朱由检和章锦瑞商议着怎么操作银子期货来赚钱时,大明南北的大商会,大商人,士绅豪绅们也在各自讨论着朝廷的用意,朝廷总不可能真的完全不要银子了吧?
民间这么多银子,朝廷说放弃就放弃,那不太可能吧?
很快,朝廷又发出了新的告示,邀请南北的大商人,士绅豪族们前往京师,进行讨论。
这则告示发出,证明朝廷真的要对银子下手了,一时间期货市场中银子顿时闻风下跌,而朱由检则趁机大量吃进银子,毕竟眼下价格跌的厉害,也不仅仅是朱由检一人看到了机会。
所以很多大炒家都在趁机吃进银子,他们的看法和章锦瑞一致,那就是朝廷不可能完全抛弃银子,民间持有的银子数量太多了,这么多银子朝廷抛弃不了,眼下吃进,日后就是大赚特赚!
而南北的大商人们则匆匆赶赴京师顺天府,他们手里的银子可不少,要知道朝廷说改可是瞬间就能改变银本位的,如今特意先发了报纸,又发出告示,就是给商人们准备时间,给他们机会。
能做到大商人的没一个傻子,来参加会议的,都是各大家族,各大商会的掌权人,各大家推出来的掌柜都没资格参与会议。
这些商人到了京师,就被商务衙门安排进了提前准备好的客栈内休息,借着这个南北大商人齐聚的难得机会,这些大商人也是凑在一起聊天谈生意,你说说皮货,我说说羊毛,那个谈一谈南洋的香料,这个谈一谈茶叶布匹。
一群人聊得火热朝天,也是让大家都涨了涨知识眼界。
崔成秀笑着说道。
一看崔成秀到了,这些大商人也是纷纷笑着上前,对这位掌管着商人命运的三品侍郎,商人们还是很敬重的,毕竟崔成秀不同于一般传统官员,他还是体贴商人们的。
更何况一直有传言,张首辅想要改革各部,到时候商务衙门必然是要升格的,那时候可就不是三品的商务侍郎,而是正二品的商务尚书了。
西苑!
那可是皇家的林园,是朱由校第一喜欢的地方,这可是历代大明皇帝的自留地,能到西苑赴宴,也是身份的一种体现了。
听到能在西苑赴宴,商人们由衷的升起了一种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眼下地位真的上升了,朝廷有多么看重他们。
一行人坐着马车进入西苑,设宴的位置在西苑南海,皇家园林的气派和气场狠狠地给了这些大商人们一点来自皇家的震撼。
这可不仅仅是明代的皇家园林,自元朝开始修建以来,已经三百多年了,这不断修缮扩建之下,寻常的园林可没有这般的气魄。
而主持宴会的人,也不是一般人,那是大明内阁的阁老,一位是新党巨头,内阁阁老兼户部尚书卢象升,一位是东林***首之一,内阁阁老钱谦益。
这两位的选择张好古也是考虑到新党旧党,南北商人后作出的选择,加上二人都是精通经济的,让他们来和商人们谈判也是合情合理。
宴会开始,商人们都有些拘谨,但钱谦益是什么人啊,长袖善舞,加上一旁崔成秀的不断热场,气氛很快就活跃热闹起来,大家伙吃吃喝喝来享受一下皇家宴席,但最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了银子上面。
而卢象升也是瞅准时机抛出了这个商人们早就等的有些心急的事来:
此话出来,商人们虽然有吵杂,但都没轻易发言,他们知道,朝廷把他们叫来肯定是有安置措施的。
果不其然,卢象升继续说道:
钱谦益笑着说道:
两位阁老这么一说,在座的大商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早就练得脸皮极厚,可是听到什么商业榜前百的风云人物,什么朝廷需要大家,还是忍不住心情激荡。
是啊,我们已经是大明商业前百的风云人物了,都已经是朝廷栋梁了啊。很难想象,一群之前的贱籍商人,也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国家支柱。但毕竟是大商人,一个个很快收拾好了心情,各自讨论起来。
说起来朝廷的安置也很有意思,不是按照各自的籍贯来分,而是按照所从事的行业来分,例如钢铁、煤炭、羊毛、绸缎、茶叶等等来分一桌桌,坐的周围也不都是熟人。
一群人讨论了半天,商议了不少提案,可不是这边不同意,就是那边不同意。
因为总有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而且受到的损失还要比别人多,这就没人乐意了。凭什么我要受到的损失就非要比你多?
都是为朝廷效力,都是风云人物,凭什么你们不能多担待点?什么?都是一个籍贯的?
那更不好意思了,我们做羊毛生意的,和你们做煤炭生意的有什么关系?
如此起来,众人讨论的越来越无奈,实在是拿不出一个合理满足所有人的方法来。见此,钱谦益开口了:
大商人们实在没什么更好满足所有人的方案,于是都安静下来,听钱谦益说话。
钱谦益抿了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