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
韩信皱起眉头,严肃的说道。
张苍和刘恒却都沉默了下来,这该不会就是皇帝陛下为了找个出兵的理由而故意安排的吧?韩信这番说辞倒也找不出问题,既然被羞辱了,那肯定是要出兵讨伐的,但是吧,庙堂前不久刚对身毒用兵,现在正要发展一波内政,若是要再次出兵,还是横跨身毒去攻打敌人,那这国力的耗费...只怕身毒的上贡都有些不够啊。
刘恒心里其实已经有一番规划,第一步是稳定庙堂,使群臣一心,然后是免农税,给与百姓一个修养的时日,最后就是革新庙堂的政策,因为第一步的缓和,改制的阻力将大大缩减,而因为免税不为,庙堂该制也不会影响地方的政务...这都是老四一步一步所计划好的,而安息使者这么一来,却严重威胁到了老四的谋划。
张苍大概是知道这一点的,打仗对如今的大汉来说,基本没什么好处,尤其是打安息,大汉又治理不了那边,就是打赢了,斩获的物资怕是还比不上耗费物资的一成...打身毒,张苍没有反对,因为有利可图,但是打安息,除了能帮皇帝出口气,还有什么作用??而且据张苍对安息人的了解,这些人跟匈奴差不多,是游牧出身,打不过可以跑,那他们还要一路追下去吗?
张苍开口劝说道。
刘长不以为然,
刘长自信满满,
韩信得意的扬起了头,吕禄则是的直龇牙。
刘恒清了清嗓子,事到如今,他也不藏着自己的想法了,他如实的说道:
刘恒的声音很是诚恳,朝着刘长和韩信各自一拜。
韩信冷冷的说道:
刘恒说道:
刘长没有再多说什么,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他。
刘长又看了太尉一眼,韩信知道他的意思,就没有起身,其余两人站起身来,心情复杂的看着他们俩人,行礼告退。
他们刚走,刘长便抓住了韩信的手,
韩信笑了笑,
刘长颇为得意,
韩信板着脸,
刘长身边的将领们大多都是要读兵法的。
其中刘长见过很多不同的读兵法风格,有的人读兵法喜欢一边读一边记,
有的人喜欢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模拟,有的人喜欢一边读一边吃东西....什么样都见过,就是没见过韩信这样边读边骂作者的。
韩信倒是不以为然,
刘长抚摸着下巴,
随着民夫狠狠的杂击,石块碎裂,有人推着车,将石块撞上,便匆匆离开,在不远处,一座大型城池的城墙轮廓正
在隐约形成,目前还是在打地基的状态
下,已经拉起了绳,数万民夫都在这片宽敞的地界上劳作着,张不疑站在车上,眺望着远处,神色甚是倨傲冷清,周边的官吏都不敢直视他,小心翼翼的禀告着近期内的情况。
张不疑奉命来夏打造城池,完成孝仁皇帝的遗愿。
而这座崭新的城池,大概是要取祥陵邑的名讳,称为新祥邑。
就在张不疑准备前往下一处地方询问情况的时候,远远就有一行骑士们朝着自己的方向冲了过来,那些人都骑着骏马,骑士里有汉人也有胡人,大概十余人,很快就冲到了张不疑的身边,而不远处的甲士们也都没有提防,因为为首的人是他们都认识的,夏相傅清。
傅清赶忙下了马,几步走到了张不疑的面前,行礼拜见。
有代国的官员不客气的瞪了他一眼,
张不疑眯了眯双眼,盯着傅清,没有开口。
傅清苦笑着说道:
代国那位负责运输物资的大臣还是有些不满。
按着这位三公的命令,三国都要派出物资来给夏国修建城池,他领了这苦差事,在这鸟不拉屎的草原里忙碌,数月不能返家,心里不敢怪张不疑,却将傅清恨了个半死。
傅清没有再解释,张不疑却冷笑了起来。
张不疑下令,那官员一愣,随即醒悟,急忙求饶,可甲士却不管他这个,直接将他拖了下去,张不疑愤恨的说道:
傅清急忙参拜,张不疑询问道:
张不疑随即大步朝着西边走了过去,那边还在打造一座桥梁,傅清急忙跟在了他的身后,张不疑问起了夏国的情况。
草原上的游牧民,通常是举族为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稍微长大了些,就是一个合适的骑兵了,一个几万人的部落,居然能凑出近一万人的骑兵,只是装备落后,限制了他们的战斗力,一旦这种游牧部落得到了稳定的后勤,包括冶炼技术,工匠,大量的囤积粮食,那
他们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当然,腐化也会相当之快,巅峰期通常只有三十年左右。
现在夏国刚刚设立,就靠着归顺的部落,就能抽出十万人左右的骑兵,这就很可怕了....要是将整个草原的部落都给收复,那就初步具备了当初匈奴的战斗力,若是再加上中原的后勤援助,拥有成熟的轻工业体系,能打造大量的甲胄箭矢马镫马蹄铁...那就不得了了,张不疑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安,他看了看傅清,又看了看他身后几个胡人骑士,忽然用楚语说道:
傅清也是用标准的楚语回答道。
张不疑冷笑着,
傅清认真的回答道:
忽然有人搭茬。
张不疑转头看去,却看到开口的是一个老人,张不疑只觉得他有些眼熟,忽然想起了他是谁,
公羊寿操着一口楚语,
又有人开了口,张不疑再次看去,此人却是黄老学派的王高。
哦,对,你也被贬到了这里。这夏国倒是人才济济啊。
傅清并没有参与身后那两人的争辩,只是平静的说道:
傅清没有明说,张不疑却明白了他的意思。
傅清没有明说,张不疑却明白了他的意思。
傅清急忙再拜,随即,傅清迟疑着说道:
王高忍不住开口说道:
两位大家险些就要互相掐脖子,傅清却长叹了一声,
ps:时有大儒寿,感帝仁德,自请与夏为吏,以报君恩;有大家高,无甚品行,贬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