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婴结束了今日在太学的课程,准备上车的时候,周围的那些祭酒们都纷纷前来恭贺。
自从韩婴要前往赵国担任官爵后,这里的大家们对他都是客气了不少。
而此刻,看到这前来迎接韩婴前往皇宫的马车,众人再次前来恭贺,陛下要接韩婴前往厚德殿内,请教学问上的事情。
这是多大的殊荣啊,为什么他们就得不到这样的殊荣呢?
当真是令人嫉恨啊。
而看着他们那般羡慕的神色,韩婴心里却一阵苦涩。
这算是好事??
自从浮丘公年迈不治事,安心写书之后,他就成为了厚德殿内的常客,陛下常常将他找过去,请教学问。
想起陛下所请教的那些问题,韩婴就觉得头皮发麻。
浮丘公到底是如何能接上这位陛下的话的?
他自认读书多年,可是陛下说出来的那些典故,他连蒙带猜的都弄不懂是什么意思,这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他倒是宁愿早点前往赵国,想必到了那里,情况就会好上很多吧?
在皇帝身边待得越久,他就越是崇拜浮丘公了。
这位真的是有大才啊。
可他还不敢拒绝,自从被刘安迎头暴击之后,这位的学术主张就产生了极大的转变,韩婴原先是很狭隘的忠君思想,认为君王至高无上,君王所说的都要去执行,我们在后世所熟知的儒家君要臣死那一套,就是这位仁兄最先搞出来的...这个时期的儒家非常的有活力,他们很擅长吸纳诸多学派的成果和思想,忠君这个主张就是他们从法家这里夺走的,后来这个思想又被公羊所吸纳,就成为了儒家的主流主张之一。
而刘安却将他的主张进行了略微的转变,变成了家国主义的主张。
按着韩婴的那套理论主张,张不疑简直就是他们学派的圣人。
刘安觉得这太浅薄,扭转为爱国主义,在民族和大一统观念较为薄弱的当下,这种爱国主义显然是很适合统治者的需求的,庙堂需要加强对各地的治理,需要改变当初各国分离的状态,建立一个大汉共同体,有什么比爱国主义更能促进大汉的大一统呢?郡国当家的时代,就更需要这样的主张了,韩婴通过这样的先进主张,顿时就成为了刘长的座上宾。
刘长很喜欢他的主张,并且让他不断的对自己的主张进行改进,并且有意扶持。
现在他的忠君学派,是整个儒家里规模仅次于荀派的大牛。
据说法家很生气,几个法家的大家正在钻研他的学说,想要将这学术思想带回他本来所归属的法家之中去。
当韩婴走进了厚德殿的时候,正好看到刘长在捧着一本书,苦思冥想。
发现自家大儒走了进来,刘长很是开心,急忙伸出手来,让韩婴坐在自己的身边。
韩婴的神色变得有些激动。
陛下居然开始正经的询问学问上的难题了??
虽说跟自己一个儒生询问黄老的思想有些欺人太甚,但是好歹是正经的学术问题,不再是什么孔子胡须好不好看,庄子的老婆跟他有什么仇之类让人血压狂飙的问题了!
韩婴顿时挺直了身躯,认真的为刘长解释道:
韩婴认真的进行了学术上的阐述,讲述了黄老与儒家的诸多区别,利与弊之类的,倒是没有加上太多的私货。
刘长听的也很认真,记下了他的话语。
刘长笑呵呵的说道:
韩婴认真的说道:
韩婴沉默了片刻,他怎么不知道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刘长眯着双眼,询问道:
韩婴深吸了一口气,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听着韩婴的想法,刘长却只是摇了摇头。
韩婴一愣,想了许久,又说道:
刘长还是摇了摇头。
韩婴已经有些迟疑了,而刘长却说道:
韩婴吓了一跳,惊恐的看着大汉皇帝,
韩婴目瞪口呆,这是御史大夫的提议吗?让自己去赵国大杀四方??
韩婴有些为难,
看到还是有些迟疑的韩婴,刘长有些惊讶的问道:
韩婴当即就坐不住了,害怕???
我不到三十岁就创建学派,在燕赵传学,辩论众人,不曾一败,你说我怕??
看着面前被激的面色赤红的韩婴,刘长赶忙笑呵呵的拉住了他。
在韩婴离开后,吕禄才站在了刘长的身边,有些担忧的问道:
吕禄并不奇怪,他长叹了一声,又问道:
吕禄皱了皱眉头,
刘长让吕禄负责的,就是民间私铸钱的问题。
货币问题困扰大汉已经很久很久了,这其实...都要怪那曲逆文献侯!!
当初高皇帝统一大汉,本来是想要推出新货币的,但是因为陈平等人的意见,就继续采用了秦制半两钱,导致民间的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加上民间有私自铸造权,谁都可以造钱,更是险些将大汉的货币体系给搞崩溃,到后来,地方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
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
最先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人是吕后,吕后铸造了五铢钱,取缔了原先的半两钱,后来又禁止民间铸币。
虽然很多人都将五铢钱当作是汉武帝的功劳之一,但是最先铸造五铢钱的人不是他,而是吕后。
在刘长上位后,刘长又收回了地方和王国的铸币权,只有庙堂可以铸币,又铸造了铜五铢钱和白银五铢,后来又出现了钱庄的凭票,这些凭票被百姓们称为凭币。
但是过去的那些钱币没有收回,因此,吕后时,孝仁皇帝时,以及刘长时所发行的五铢钱共存,给当今的货币体系带来了不少的隐患,而且如今庙堂的铸造单位,也没有刘长所想的那么正规,毕竟在大汉,所有的事情都是刚刚起步,是过去所没有的,大家都在探索之中,尚且不知对错。
完成了一整天的工作,刘长这才活动了一番筋骨,如今群臣的强度上去了,很多事情都不再需要他亲历亲为,但是需要他来决定的事情还是不少,等自己监督着办好了这些事情,就去一趟河西国,周勃在那边打了一年多的外羌,估计也快赢了,正好自己过去霸占他的胜利果实,到时候对外就说周勃花了几年都没打死,自己去了就打赢了...
刘长心里想着那些不可告人的事情,不由得就走到了椒房殿里。
曹姝独自在椒房殿内,此刻正在认真的做着衣裳。
刘长坐在了她的身边,看了看周围。
刘长挠了挠头,
刘长撇了撇嘴,
曹姝绣着衣裳,头也不抬的回答道。
刘长骂道。
说起刘安,曹姝停了下来,
曹姝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抱怨道:
刘长却打断了曹姝的言语,
刘长认真的回忆着,将韩婴的诸多解释一五一十的告知了皇后。
皇后有些明白了,她点着头,问道:
刘长摇了摇头,随即拉住曹姝的手。
曹姝脸色一红,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