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阮安只有二十出头,长得并不俊秀,而是相貌普通,略矮一些,身子骨倒是精干。

  朱允炆对行礼的阮安说。

  阮安起身,站得很直,目光稳定且坚毅。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阮安说:

  阮安看了看万海平等人,万海平报以微笑,示意不要紧张。

  大宝船不同于大福船,大福船载重有限,体量有限,而大宝船则是庞然大物,载重量与体量远远超出大福船,以目前有限的蒸汽机动力,驱动一个没多少货物的大福船都没多少速度,想要实现大宝船的驱动并实现可观的速度,并不容易。

  阮安面对威严的朱允炆,镇定地回答:

  朱允炆点了点头,以当下蒸汽机的技术来说,这是最好的两条路了,眼前的阮安确实有才能,也有见地,是可用之人。

  朱允炆严肃地说。

  阮安很是激动,行礼感谢。

  这意味着奴隶的身份被解除了,日后自己也是一个大明子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匠人。安南已经成了过去,无法回去的过去,但自己的亲人还在,他们可以来这里,自己将用双手,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朱允炆清楚人才对科技的重要性。

  大明科技能走多远,站多高,不是靠一个单纯帝王的引导,而是靠无数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可现在大明的科技之路刚刚起步,人才力量十分薄弱,薄弱到甚至无法建立起来最粗糙的初级工业体系。

  人才的积累它不是雨后春笋,说冒出来就冒出来了,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革新教育这才五六年,第一批人才大部分又成为了一批教师,开始培养更多的人才。

  量到一定程度,质变才会到来。

  无论朱允炆想还是不想,愿还是不愿,人才之路都是漫长且必须等待的事,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这是朱允炆交给国子监的主要任务。

  在医学、工程机械学、数学、儒学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农学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什么土壤土质适合什么农作物,浇灌最佳的时机,增加授粉的问题,耕作农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应用,盐碱地改良,都取得了经验积累与一定突破。

  特别是大规模温室的铺设,为京师供应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不仅满足了宫廷所需,还走上了权贵、富绅家中,成了农学院,取得经费的不二法门。

  与此同时,二炮局创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机,将其应用于锻造领域,制造出了锻数更多、更为强大的兵器,甚至连火炮锻造也得到质得提升,优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见状,也将蒸汽机引入到兵器、盔甲的锻造之中,就连宝源局,制造宝钞的机构,也开始接触工程机械院,商谈蒸汽机购置之事……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为了激励科研发明

  ,朱允炆动用内库,一次性奖励出去三万两钱钞,公输巧摘走了最高科技奖,足足五千两钱钞。

  建文七年初的朝政并没有多少变化,和往年差不多,御史开骂,告这个的黑状,写那个的黑材料,吵吵闹闹的日子又开始了。

  进入正轨的朝廷实在是没多少事可以做,朱允炆就算是不上朝,躲后宫里弄点丹药,朝廷也一样可以运转。

  朱允炆开始有些理解那些一开始还有些作为,后来突然不想干活的皇帝了,原因很简单,它无聊啊……

  整天面对一堆骂人的臭脸,听的是一堆三皇五帝、去你丫的鬼话,笑容里藏着刀子,笏板里写着问候的一群人,不管他们攻击的对象换成了谁,但事还是重复那一件事,没多少新鲜感,没多少刺激。

  枯燥、乏味,还不如躺后宫里抱着女人,看看舞,玩玩豹子,炼炼丹,实在不行斗个蟋蟀,做个木工,多有新鲜感。

  七年,似乎是一个关卡,一个介于耐心与不耐烦之间的关卡。

  朱允炆也感觉无聊,却也没时间开展其他的业余爱好,贤妃与伊真儿先后怀孕,这两个人孕吐的才是昏天暗地,吃什么吐什么。

  只有朱允炆亲自去喂上一些,多少能留住一些,缓几口气。

  朱允炆索性就待在后宫里照顾这两人,朝廷内部的相互斗争纯当看不到,只要大教育依旧在推动,扫盲运动依旧在进行就行。

  贤妃、伊真儿是幸福的,马恩慧、淑妃、宁妃多少都有些嫉妒,尤其是淑妃,想当初自己临产时,朱允炆可还在忙碌国事……

  兵部。

  铁铉看着王绥说递上来的文书,眉头紧锁,抬头看着王绥:

  王绥点头:

  铁铉眯着眼,摇了摇头说:

  王绥板着脸,认真地说:

  铁铉眯着眼,轻声说:

  王绥听闻,眉头微动,平和地说:

  铁铉知道,让王绥承认贪图倭国的银矿、金矿是不太可能的,这种事确实上不了台面,不过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阳江军士战死的仇报没报暂且不说,那些失踪的船匠确实失踪了,他们最可能的藏身之地,不就是派遣了倭军参战了的倭国?

  只不过,倭国虽是个小国,却不同于安南。安南是陆上国家,大明说打,走几个月过去打也就是了,可倭国是个岛国,走路是去不了的,只能走船。

  而仅仅凭借水师的力量,能打败倭国,可真的能占领倭国吗?打败和占领是两码事,占领之后能不能控制局面又是另一回事。

  铁铉经过再三思量之后,将奏折还给了王绥,提醒道:

  王绥有些不甘心:

  铁铉见王绥有些急切,便笑着说:「你还年轻,应该学会稳重,也学会关注

  大局。西北战事虽然打赢了,可这背后的代价,承载的压力,让朝廷几乎喘息不过来。如今外无强敌边患,正是休养生息之时,你却一心钻营到战事上,与大局不符啊。」

  王绥心头凛然,愣在原地。

  铁铉起身,走到一旁的火炉旁靠着手,说:

  王绥明白铁铉说的对,朝廷与瓦剌签署和平盟约,本就对外传出了信号,朝廷即将转而休养期。可王绥不甘心,倭国若不能早日消灭,迟早会成为祸患之源。

  壹岐岛的脑袋,给他们的可不是安静,而是恐惧,深深的恐惧。足利义满作为一个有大才的人,他知道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杀死让自己恐惧的人。

  倭国已经将目标对准了大明,这是王绥的判断。

  事实上,王绥的判断只对了一半,足利义满是充满了恐惧,却没有将矛头直接对准大明,而是对准了朝-鲜。

  原因只有一个:想要攻下大明,必须打陆地战,而朝-鲜,则是倭国进入大明的最佳跳板。只要占据了朝-鲜,足利义满便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拥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进可战,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