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4章 许家哪来这么多象棋?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还有这种好事?

  林二虎顿时来了兴致,把扁担一放,伸出手,“拿来我看看,合适我就要。”

  林二汪打开手中的小箱子,露出里面的棋子。

  “这就是你的象棋?棋盘呢?”

  “要什么棋盘,自己在家画不就完了。要是有棋盘,就不是这个价了。”

  林二虎想想也是。

  伸手拿起一个棋子,发现这棋子不仅不够圆润,大小也不一致,上面的字更是难看。

  他见过镇上卖的象棋,可比眼前这个好太多了。

  “这是你自己做的吧?”林二虎很生气的问道。

  林二汪尴尬的挠了挠头,“嘿嘿,是啊。”

  “就你这手艺,也好意思拿出来卖,别说五斤粮食,一斤我也不要。”

  林二虎气的一把推开林二汪,挑着扁担继续往中心镇而去。

  “别着急啊,价钱还可以商量,三斤粮食,怎么样。”

  林二汪不死心的跟了上去。

  “走开。”

  林二虎气冲冲的将他推开。

  “两斤,不,只要一斤。”

  “别烦我。”

  看着渐渐远去的林二虎,林二汪气的差点没把手中的象棋砸了。

  他花了一整天的功夫,才做出来这么一副象棋,本以为低价能卖出去。

  谁知问了十几个人,没一个要买的。

  甚至,价钱都压到了半斤,还是没人搭理。

  他还想着靠卖象棋发一笔横财,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不要就算,我拿回去自己玩。”

  林二汪生气的啐了一口,转身进了村里。

  林二虎来到镇上,发现今天的象棋摊位比昨天还要密集一些。

  一问,这才知道,多出来的那些摊位是黄家的。

  而且,这黄家的象棋,竟然只要十八斤粮食。

  他很是心动。

  不过他来晚了,黄家的象棋卖完了。

  然后他去了赵家摊位,也卖完了。

  “怎么卖这么快,给我留一副啊!”

  他来的已经够早了,却没想到还是来晚了。

  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他去了许家摊位。

  让他惊喜的是,许家不仅有货,而且很充足。

  他也没多想,二话不说直接就换了一副。

  象棋到手,他心情无比的激动,开足马力朝村子狂奔而去。

  …

  黄府。

  一辆马车在门口停下,黄家家主黄仲承带着一众黄家重要人物走了出来。

  看着这一车满满当当的粮食,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粮食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

  这才不到一个时辰,几十副象棋就卖完了,说明目前的产量还远远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还有得卖!

  “挣的粮食都在这里了?”

  黄仲承打开箱子看了一眼,满意的点了点头,笑意随即更浓了几分。

  “是的家主。”

  黄管事有些心不在焉的应了一声。

  黄仲承注意到管事的不对劲,皱眉道:“怎么这副表情?可是出了什么问题?”

  “家主,老奴刚得知一个不好的消息,听下面的人说,今早许家挣的粮食比我们和赵家加起来还多。”

  说到这个,黄管事皱着的眉头更深了几分。

  为了随时掌握对手的情况,但凡有赵许两家摊位的地方,都会有黄家的摊位。

  三家的货量不一样,但摊位的数量是一样的。

  “比我们和赵家加起来还多?”黄仲承不确定的问道。

  “是的家主,千真万确。”

  黄管事点了点头,说道:“据说许家几乎所有摊位都挣了超过300斤,赵家那边大概有160斤左右,我们黄家最少,不到80斤。”

  “许家提价了?”

  “若是如此老奴倒不担心,我们的象棋不比许家的差,许家能提我们也能提,可惜并不是这样,许家还是昨天的价钱,跟赵家一样。”

  “许家哪来这么多象棋?可有听到什么风声。”

  “没有,也不知道这许家使了什么手段,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这么多象棋。”

  “还不快派人去查。”

  “是!”

  原本很高兴的黄家众人,此刻都是一脸阴沉。

  中心镇就这么大,买象棋的人就这么多,其他家多卖一副,他们就得少卖一副。

  照这样下去,许家恐怕得分走一半以上。

  必须尽快弄清楚!

  他们做过假设,假设整个中心镇一共卖出一千副象棋,约合两万斤粮食,以目前的情况看,许家至少分到一万,赵家六千,黄家四千。

  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如果是一年内产生这样的差距,黄家也不是不能接受,可若是只有几天呢!

  他们盘算了一下,以三家现在的产量,不出五天,象棋的销量必定大跌。

  而今,许家产量大增,这个时间恐怕要缩短两天。

  以许家现在的势头,甚至能赶在其他郡镇的世家之前把象棋卖出去,届时将有大量的粮食从其他郡镇源源不断的运回许家,许家的势力从而更上一层楼,将黄赵两家远远抛在身后,打破中心镇的平衡。

  势力,就是最大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赵家那边也收到了消息,第一时间派出人手前去探查。

  结果,许家的象棋工坊人去楼空不说,那些木匠也是一夜未归,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不过,两家还是闻到了一些风声。

  据说镇上有很多年轻人跟许家的人接触过,之后就去了什么地方,至今未归。

  赵黄两家从中嗅到了一丝端倪,当即找到了各自的木匠,一问才知道,有些活不是木匠也能做。

  这下他们明白了。

  难怪许家产量大增,原来是这样。

  其实木匠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为阶级压迫,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就没有说,反正说了对自己未必有好处。

  搞不好,这些连非木匠都能干的容易的活,自己都没得干了。

  而结果,也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随着大量‘素人’的加入,这些活都让‘素人们’做了,他们只能做最难的活。

  虽说两家都给了一些补偿,但他们发现,收益不增反减。

  而许家那边,木匠们除了做自己的,偶尔还要抽空教徒弟。

  这些徒弟的产出,他们都能得到三成的奖励。

  许阳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素人’,粮饷自然不能跟老师傅一样,便只给了七成。

  余下的三成,则奖励给他们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