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可以动手了!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最新网址:  秦中堂从宁波城离开的时候,没有举行送行仪式,只有仍然留在宁波的幕府代表陈凤、冯老爷、胡御史等几个亲近人将秦中堂送上了座船。

  临别时,巡海御史胡宗宪问道:

  秦德威立即反问道:胡宗宪坦坦荡荡的点头道:

  秦德威冷笑几声,

  胡宗宪本意也不是为了帮本地人说话,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他只是想摸清秦中堂的思路,既然已经明白了秦中堂的决心和意志,也就不再说什么。

  而后陈凤也对秦德威问道:

  秦德威答道:

  再然后冯老爷也有疑问:

  秦德威胸有成竹的说:

  如此冯老爷也没有疑虑了,秦德威开出的这些额外条件确实很有诱惑力。

  毕竟在世人观念里,南京城这样金粉繁华的大都市,比苦哈哈的、日常只能住水寨的海岸卫所舒适多了。

  其实从抵达浙江后,秦中堂做了很多部署,但为了保密,每一样部署只让特定人知道,没有人知道秦中堂的全部部署。

  比如眼前这三人知道了攻打双屿岛的意图,但不知道派遣了内应的事情,也不知道会动用哪些将领和兵力去打。

  在最重要的军事部署中,对去广东的俞大猷和福建的卢镗这两路,秦中堂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这两人都已经是成熟壮年,相对稳定靠谱了。

  只有对戚继光还是放不下心来,就算他是最有名的历史人物,现在才十六岁,很让秦中堂担心会拔苗助长。

  哪怕戚继光再年长十岁,都不会让秦中堂这么不放心。

  但义乌兵还是招募的,戚家和义乌的关系还是要用起来的,也只能想想别的办法了。

  回到杭州幕府,秦中堂坐席未暖,就看到少年版的戚继光急急忙忙的找上门来了。

  自从戚继光跟着幕府大部队到了浙江,看到人人都有事干,很多人都很忙,唯独他自己一直闲着,就有点坐不住了。

  尤其是三个十六岁少年里,王世贞跟着幕僚去学习写文书了,李成梁在秦中堂身边充当半个保镖打手,只有他戚继光无所事事,仿佛被遗忘了一样。

  戚继光行过礼后,就开口问道:

  秦德威打个哈哈说:

  秦中堂这敷衍态度让戚继光急了,有点冒犯的催促道:

  就在此时,有亲兵进来,对秦中堂低声说了几句话。

  而后秦中堂吩咐道:

  这一会儿工夫,又让戚继光产生了个新的怀疑:

  秦德威惊讶的反问道:

  戚继光顿时就感到气抖冷,这些权臣真没有好东西!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但对方太强大了,自己又太弱小了,戚继光只能悲愤的说:

  秦德威毫无诚意的挽留说:

  什么辅佐,不就是来抢功劳的吗?戚继光咬牙道:

  说罢,他转身就要往外面走,忽然就听到门外有人暴喝道:

  戚继光迎着日光看向门外,失声叫道:

  外面正在走进来的这位花甲老者,不是自己亲爹戚景通又是谁?

  戚景通进来后没理睬儿子,先向秦中堂行礼。

  秦德威笑道:

  戚景通姿态很低的答复说:

  戚继光:自己!

  少年人企图独立放飞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亲中堂满意的点了点头,三路军事准备中,对戚继光这路也能略略放心了。

  虽然戚继光年少未必靠谱,但他爹经验丰富,又是义乌戚氏出来的人,正合适搭配戚继光一起去义乌募兵。

  当初在德州遇到戚继光后,秦中堂就派人去登州给戚景通送信,请戚景通南下。

  对于戚景通而言,这次也是必须要来的。

  秦中堂明显想给自家儿子机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发达机会,但同时秦中堂又顾虑儿子年纪小。

  当父亲谁不是望子成龙,当然是能帮就帮了,全都是给儿子挣功勋,打辅助也值得。

  哪怕是高龄出动,死在差事上,也足以瞑目了!

  就当秦中堂专心在浙江搞事业,从兵备到贪污、走私、修庙、整人等各项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京城里有些人终于放心了。

  严阁老虽然亲儿子不在身边,但还有个干儿子赵文华,目前正在通政司做官。

  严阁老将赵文华放在通政司,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监控奏疏。

  最近赵文华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情报分析,将一封封各种各样的奏疏汇总起来后,得到严阁老所需要知道的结论。

  酷暑过去,秋风乍起,赵文华在今晚潜入了严府,向义父禀报说:

  严阁老自言自语道:

  赵文华有点兴奋的说:

  赵文华之所以兴奋一方面是不甘于寂寞、好出风头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是眼馋秦党占据的那些位置。

  如果摧毁了秦党,自己去户部当员外郎好,还是去兵部当郎中好?好难抉择啊。

  严阁老又思索了一会儿,终于下定了决心说:

  赵文华:

  莫非自己出现了幻听?还是义父出现了口误?

  刚才研究了半天秦德威,怎么最后要动手的对象不是秦党,而是翟銮?

  赵文华又试探性的问了句:

  严嵩点头道:

  赵文华不太情愿,如果打击势力范围比较广的秦党,肯定能空出很多位置,瓜分胜利果实不敢说人人有份,但他这样的肯定能受益。

  但假如只干掉光杆首辅翟銮,也就只能空出首辅位置,除了义父严嵩能晋位,别人都得不到太多直接好处。

  赵文华又说了句:"义父请三思!」

  严嵩在某些方面有点像秦中堂,做出的决定是不容别人质疑的,"你不必多嘴!」

  赵文华不敢再反对,又问道:

  严嵩回答说:

  赵文华有点疑惑的说:

  大明科举虽然在制度上是公平的,但永远少不了潜规则。抓住证据的那叫舞弊,抓不住证据的就是潜规则了。

  只要没有实证,又不是特别过分到一口气录取几十个老乡这种情况,舆情上也就认了。

  比如张潮张老师和秦德威之间,大家都知道肯定有点猫腻,但抓不住任何实证,也就只能承认了,连半点非议都没有。

  所以如果想拿科举舞弊来攻计首辅,除非有实证,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严阁老就透露了一点信息说:

  赵文华惊了,义父藏得真够深,原来从去年就开始布局了,居然主动安排翟銮两个儿子中举!

  去年当乡试同考官向刚当上首辅的翟銮示好时,只怕翟銮以为这是首辅的福利。

  别人主动来巴结首辅,录取首辅的儿子,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么?

  而且翟銮也想象不到,帮忙舞弊的人会舍弃自己前途,去充当。

  所以翟銮肯定完全没有提防,那么多权臣在科举上搞潜规则都没出事,他翟銮又怎么可能出问题?

  赵文华说,而且总觉得义父说不定还藏了一手,既然乡试有问题,那后面的会试呢?

  严阁老又嘱咐说:

  放出风声的目的,就是一种试探,没有上来就亮出底牌的道理。要看看各方初步反应是什么,然后才有的放矢的亮出底牌。

  同时也是在占优的局面下,对程銮的一种压力,没准能逼迫翟銮自乱阵脚。

  如果翟銮受不了,能主动辞官,那就最好不过了。

  及到次日天亮后,严阁老按照惯例,去了文渊阁办公。

  不知怎么,从无逸殿回到文渊阁后,严阁老怎么看文渊阁这里怎么别扭,仿佛这里已经是一片被污染的地方。

  原本在文渊阁的军机处,在秦德威临走前搬到了无逸殿去,和司礼监成了邻居……

  想到军机处,严阁老就有点恼火,对另一个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潮喝道:

  张老师反问道:

  严阁老便指责说:

  张潮不紧不慢的说:

  这态度让严阁老有点生气了:

  张潮还是不紧不慢的答道:

  严阁老:

  这就是他什么最讨厌秦德威!就因为秦德威搞出了一套能绕开自己,闭合运行的循环!

  兔子尾巴长不了,等他过几天当上了首辅,再腾出精力亲手打碎这个循环体系!最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