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千秋节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听着宋濂的话,陈松瞬间就明白了过来,朱元璋已经将这个事情告诉他的大儿子朱标。

  也是,作为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很多事情朱标都知道。

  “不知先生找我所谓何事啊?”陈松问道。

  宋濂没有直说,而是环视四周,说道:“换个地方谈?”

  “如若先生不嫌弃,不如来我家吧?距离这里也不远!”陈松说道。

  “那好,那就去你家吧!”宋濂回道。

  陈松带着宋濂朝着家里走去。

  宋濂已经六十有余,在古代已经算得上长寿,但他步履稳健,不像这个年龄的人。

  宋濂的家人本来要陪着宋濂,可是被宋濂拒绝了。

  按照他的意思,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该死就死,该活就活,大可不必事事小心。

  回到家,陈松带着宋濂来到了大厅。

  毕竟是长辈,所以陈松还是安排宋濂坐在了主位上。

  “让周燕燕赶紧上茶!”陈松对着站在自己身后的赵峰说道。

  赵峰走出大厅,不久,周燕燕端着茶来到了大厅。

  茶放在了宋濂旁边的桌子上,宋濂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

  茶不是好茶,是陈松前几天在街道上瞎买的。

  宋濂没有任何不满,喝的有滋有味。

  “听太子殿下说,你对朝局有着独特的见解?”宋濂放下手中的茶杯,幽幽询问。

  陈松道:“不敢当,只是当初在燕王殿下面前胡言乱语了几句!”

  陈松心里明白,自己当初在朱棣面前说的那些话朱元璋肯定知道了,朱元璋知道,朱标也就知道了。

  “我听太子殿下提起过,老夫不善兵事,但追随陛下这么多年,也略知一二。

  你说的那个办法,确实不错。我今天来,主要是想听听你对于其他方面的见解!”宋濂捋着下巴上的胡子,问道。

  陈松看着宋濂,心里琢磨起来。

  “这话不是他问吧?估计又是朱元璋指使的,看来还在试探我!

  行,既然你们试探我,那我给你憋个大的!”

  陈松可不觉得宋濂会莫名其妙的问自己这些问题。

  “不知先生想听什么方面的见解?”陈松询问。

  宋濂想了想,说道:“今日陛下赐你一处宅院,听闻你要开医馆。

  今日我看了看,你那处地方周围,商铺众多,我想问你,你对士农工商中的商是如何看的?”

  陈松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脑海中组织着语言。

  宋濂也没有追问,静静的等待着。

  一刻钟后,陈松开腔:“自古以来,商贾皆为贱籍。我认为,此法不可取!”

  “这是为何?商贾不事生产,皆是投机取巧之辈,为何不能沦为贱籍?”宋濂反问。

  作为根正苗红的读书人,宋濂自然瞧不起商人。

  陈松缓声道:“先生,应天府乃我朝京师,全国货物齐聚京城。

  我且问先生,若是没有商贾,仅凭着官府的力量,可否将全天下物资送到京城?”

  宋濂摇摇头,“不能,就算能,定要花费大量银钱!”

  “商贾虽然不事生产,但是起到运输货物的作用。

  天下这么大,仅凭着官府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将货物运输天下。

  我朝在洪武三年实行开中法,以盐引为利,诱使商人运输粮草至塞外边疆。

  若是没了商人,这军粮该如何运输?

  ……

  在我看来,商人是整个天下间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陈松抑扬顿挫,侃侃而谈。

  宋濂听着陈松的声音,时而沉思,时而皱眉。

  “你的意思是,朝廷要优待商人?”宋濂反问。

  “不不不!”陈松摇头。

  宋濂迷茫了,一会说商人重要,一会又说不应该优待商人,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认为,朝廷三十税一之策,实属不行!”陈松的声音很洪亮,听的宋濂心头一震。

  宋濂皱眉询问:“这是陛下钦定的政策,如何不行?”

  “诚然,这世间少不得商人,但对商人不能报太大的希望。三十税一之法,实在太低!

  洪武初年,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免税。

  并裁撤税课司局三百余处,精简各种税目。

  农税可以精简,但商税万万不可。

  在我看来,商税应该要再高一点……”

  ……

  在去东宫的路上,宋濂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他一边走,一边想着陈松说的那些话。

  在东宫的书房中,宋濂看着坐在书桌后面的朱标,将今天陈松说的那些话全都重复了一遍。

  朱标和他的老师宋濂一样,也都是眉头紧皱,想不明白陈松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老师,我先差人送您回去,天色已晚!”朱标看了看窗外暗下来的天空,对着宋濂说道。

  宋濂朝着朱标行了一礼,说道:“多谢太子殿下,老臣告退!”

  朱标安排了一辆马车,送宋濂回家。

  安排好宋濂之后,朱标起身,往御书房走去。

  大抵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喜欢待在御书房的皇帝,朱标甚至都不用想,就知道朱元璋在哪里。

  来到御书房,朱元璋果然在。

  朱元璋见朱标进来,放下了手中的毛笔,问道:“可是宋濂回来了?”

  朱标来到朱元璋的面前,“爹,老师已经走了。他今天询问了陈松商人之事,可是,陈松说的那些,我实在不明白!”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朱元璋来了兴趣,坐直身子,“讲下去!”

  “爹,事情是这样的……”朱标将宋濂说的那些话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着朱标说的话,也很懵。

  “一会说商人重要,一会又说商人不重要,啥哪跟哪?俺都被陈松绕糊涂了。

  若不是知道他是个有本事的人,俺还以为他是故意装深沉!”朱元璋一脸无奈。

  “行了,俺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

  天还没有大亮,陈松就起床。

  今天要招人装修小楼,要起早点招人。

  陈松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去招人,只好先带着赵峰他们提前出门。

  通济门大街陈松转过好几次,这里没有工匠,所以陈松只能去更远一点的地方。

  明朝的工匠有三个分类:民匠,匠户,军匠。

  民匠就是民间的普通工匠,这类属于户部管辖,自由度比较高,对于身份的限制不算高。

  匠户属于工部管辖,对这类的管辖就比较严格。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匠户的子孙后代就只能世世代代为匠。

  军匠虽然带个匠字,但属于军籍,归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管辖。

  在通济门大街西边有四条街,分别是西安门头条街、西安门二条街、西安门三条街以及西安门四条街。

  在这之间有两个坊间,分别是復呈坊和馀慶坊。

  虽然这里距离皇宫比较近,但是这里面依旧有很多民间匠人。

  陈松很快就在这里找到了装修的匠人。

  明初的物价比较低,陈松在打听了物价以及人工价后,给这些工人开出了不错的工钱。

  反正有朱元璋的那句话,以后从那些勋贵文武身上再赚钱就是了。

  陈松带着那些匠人来到了自己的小楼那里,指挥着这些匠人装修。

  装修图纸是陈松自己画的,陈松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装修。

  明朝的木工乃是一绝,虽然洪武年间的木匠没有后面的精湛,但也不容小觑,经过三四天的装修,小楼已经大变样。

  门口有两块木质楹联,上书“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陈松非常想再弄一块横批,上书“勋贵处外”。

  在陈松装修自己的小楼时,马皇后的寿辰已经来临。

  洪武年间七月十八日乃是千秋节,是朱元璋的媳妇马皇后的寿辰。

  这天早上,陈松躺在床上睡懒觉。

  马皇后的节日和陈松有啥关系?

  可是,陈松的这个懒觉注定睡不安稳。

  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朱棣就出现在陈松家的院子里。

  朱棣也不管那些,直接站在陈松的卧室外面大喊:“赶紧起床了,今天乃是俺娘的寿辰,赶紧起床了!”

  陈松听着耳边传来的声音,极其不情愿的睁开双眼。

  “真是服了,你娘过寿又不是我娘过寿!”陈松抱怨几句,开始穿衣。

  走出卧室,便看到朱棣那面带笑容的脸。

  “今日俺爹俺娘要在谨身殿接受群臣朝拜,你也要去,赶紧的!”朱棣笑呵呵的说道。

  陈松一愣,“我又不是官,我去干什么?”

  “俺就知道你会这么问,你之所以能去,是俺求来的。

  俺给你拿了一身青色公服,你赶紧换上,莫要误了吉时。”朱棣看向跟在自己身后的一个侍卫,这人手中捧着一个木头盒子,里面装着的正是明朝公服。

  凡汉家王朝,公服的大抵形制基本没什么差别。

  明承宋制,公服和宋朝的差不多,也就是细节处有些不同。

  公服主要在各种典礼或者大型集会时穿着。

  至于明朝那令人熟知的补子官服,还要等到洪武二十四年才能出现。这种补服叫做常服,是官员坐班时的穿着。

  朝服和唐宋差距不大,但是繁琐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有大朝会或者上朝时才穿。

  凡汉家王朝,这些规矩都是要讲的,不能有半分逾制。

  陈松从朱棣侍卫手中接过公服,拿进卧室更换。

  也就是十几分钟的功夫,陈松穿着公服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