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就不曾平静,几千年来,多子多福的观念下,一旦安稳了,人口就会膨胀,然后资源就会不足,内卷之后就是战争。唐行之看历史,发现中国史就是战争史。
清朝雍正搞了摊丁入亩,满足了国人内心最底线的渴望,国人的好战之心开始衰退,人就和咸鱼一样。
忘战必危,所以唐行之支持意识形态的斗争,他偶尔会骂资本家吃人血馒头。
但又畏惧这个东西,因为好人通常斗不过恶人。哪怕2020年,资本家有钱买水军洗地,带节奏也很厉害,又当又立。要不是经济不好,资本家暴露了嘴脸,唐行之还挺崇拜几个资本家的。
前几年有坏人故意曲解,说知道的越多越错,这是断章取义,故意拿来乱搞。毕竟知识的反面是无知,伟人的本意怎么可能是让人无知?省略前半句,话的意思就完全不同。
前几年有过一届高考,有人交了白卷,写“英雄交白卷,好汉得零分”,被某个比较一般的大学录取了。各学校一看,还能这么干,于是纷纷从低分录取。只要文章写得妙,理工科成绩无所谓。这一届学生分配到各处,那真是一地鸡毛。
人多、地大、资源多、落后……这么一组合,谁都会知道发生什么。
改开和恢复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
允许做生意,几十年后精致利己主义者摸透了规则,好人是斗不过恶人的。唐行之用集体约束个人,这是一个后来很普遍的思路,只是后来一开始不规范,出了许多错乱。
信里唐行之先把一些容易被利用的错漏给写上,写了防范措施。
一名小编拿到了文章,这标题中规中矩,但内容只看了那么一点,他冷汗就下来了。
唐行之已经尽量委婉了,而且多次提到“实事求是”。
只看到一半,小编口干舌燥。他想把东西丢了,但又怕寄信人寄到别处。
还好,后半段的具体操作没什么问题,看着极具操作性,还补上了许多可能会发生的漏洞。
一看署名“诸葛卧龙”,小编内心复杂。
里边的内容已经不是他一个小编可以判断的了,他把信件交给了上级。
……
……
9月中,又卖了酒水。
唐行之几次下来总共分到了60多块钱,到后边拿的和老唐家就差不多了。老唐家是出了技术,但他出了胆子又掌握了渠道。
他们卖酒生产小组现在8个人,唐大、唐二每人算半劳力,那就是7个劳动力,整体上符合“个体户包括自己在内只能有7个雇员”的规定。
不过唐行之并不想去申请个体户,真申请了就傻了。
按照当下的行情,公务员、工人、重劳力一年下来都是挣两三百,他们的卖酒小组目前来看一个人一年至少分600。而且按照韦世杰所说,和他买酒的人开始多了,要慢慢加量了。
在卖酒这事上唐行之没有剥削,反而很大方。烟、酒是国家税收重中之重,到2020年烟还是国营,酒也查得很严。如果他在酒水一事上动手脚,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容易犯错误。
赚到的钱有一大笔拿来买粮食、木炭、中草药,唐行之宣布尽量和村民买,瞒上不瞒下。他们稍稍让点利,但米要最好的米。
这一举动让唐行之在村子里威望大涨。
真正赚钱的还是搞收废旧,唐行之教会了许多人收废旧。
每十天一次的休息日,白天大伙就去附近村子收废旧,集中到村子里某处。唐行之自掏腰包,用粮票买下他看中的,别的再卖公社收购站。
目前也就收到了一点旧家具可能值点钱,但唐行之是古董盲,也不会看,先自己用。
队长看他们搞得红火,扭扭捏捏的找到唐行之,说现在能不能入伙。
“只给7个人啊,我们满员了,还多出一个呢。明年唐大、唐二去读书了,你再进来吧。”唐行之拒绝了。
“是少一个吧?自家人帮忙好像不算雇员?”达叔脸的队长一脸精明,仿佛在告诉唐行之,球不是这么踢滴。
唐行之内心复杂……
“你是队长,你要自己加入吗?”
“名义上是我儿子加入,行不行?实际上我来干活。”
“你儿子才5岁啊!”
“他都5岁了,是该为这个家出力了。”
“这……恐怕不太行。”
队长忽然咬牙,说:“那名义上就我女儿?实际上还是我。我女儿还小,你可不能打她主意。”
唐行之沉默……
队长女儿现在就十三四岁,他来队长家见过几次,这担心是不是有点过于离谱?
“要不这样吧,队长,你家里那部二八大杠也没见你用过几次,你把它卖给我,我每个月给你25块钱,20个月结清。”
一辆二八大杠至少可以运100斤酒水,效率相当于5个人抱酒坛,省下4个人还能去干别的。
而且他们每次都抱着酒坛坐班车进城,多几次至少司机肯定能看出问题。如果是踩自行车,可以避开很多问题。
凤凰自行车这会儿直接买160,需要票,没票260,队长这算是20个月翻倍的投资。
“你确定?”
“确定。”
“你小子敞亮,我没话说。”
他们这个小山村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现在的中国也是一天一个样。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搞到了队长的二八大杠后,唐行之又把书记的二八大杠给搞到了手。这样可以两个人进城卖酒,互相监督,就防止了有人乱搞的可能。而两部自行车一次性可以稳定运200斤酒水,效率很高
韦世杰和唐行之说,可以十天过来一趟了,不用半个月。看来他是打开了某片市场了,可能是他的同事。
这一天,唐行之卖完了酒,下午回到了村里。
“行之,我们队小李被人打了!”收废旧小组的一人见到了唐行之,连忙跑过去。
“怎么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