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返回洞庭时带回了沈兵的一句话:
“一切按昌平君的意愿行事。”
于是楚王启就明白了,沈兵会为其打点嬴政那边的事。
楚王启曾经在嬴政身边任职,深知嬴政此人行事有时往往不顾后果且最恨背叛他的人。
其它的不说,就说那樊淤期……他只是因战败担心被嬴政究责受罚于是逃往别国避难,嬴政一怒之下便将樊淤期灭门。
嬴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就不用多说了,自是与童年经历有关。
所以,如果沈兵那没有为他说好话在嬴政那说明昌平君陈城叛逃是用计,那么楚王启是打死也不会降的……
反正落到嬴政手里就是死,那为什么不反抗到底?
史上的楚王启也因此战到最后一刻,项燕也跟着自刎而亡。
但现在这个结却被沈兵给解开了:
陈城叛变若是计,那么昌平君便自始自终都没有背叛过嬴政,于是即便昌平君是楚国王室血脉也有可能求得性命……否则嬴政早就该把昌平君软禁或是杀了。
有了活路、退路的楚王启就不会战至最后一刻,于是项燕也不会自刎身死。
不过楚王启什么事也没做,他在等,等嬴政诏告天下。
开玩笑,这可是关系到楚国命运及自身性命,楚王启如此老谋深算之人当然不会只凭沈兵一句隐晦的回话就贸然做决定。
几天后楚王启就等来了他想要的消息。
这一天正在楚王启对着楚国地图发呆时,就见项燕拿着一封书信匆匆赶进殿来,拱手说道:
“大王,邯郸探得的消息。”
楚王启“哦”了一声,当即抬起头来,问:
“如何?”
项燕微微点头,回道:
“秦王诏告天下,若大王愿俯首称臣,秦王便封大王为金陵君与项氏一族驻守江东以镇百越。”
金陵大致是长江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的转折处,封楚王启为金陵君的意思就是以金陵为界,以东地区就是楚王启的封地。
楚王启闻言不由暗松了一口气。
至少他知道沈兵没有食言,已将两人协商之事告知嬴政,否则以嬴政的个性……是万万不会在此时放下屠刀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
秦军虽只占领了淮北一线没有继续南下,但秦军因各种动作到现在已占尽了优势,只待粮食一熟便可挥师南下攻城破寨了。
虽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困难,但楚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嬴政不会关心其中的“困难”或是死多少人,他需要的只是结果。
所以,他此时诏告天下抛出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对楚王启的恨意尽消。
甚至可以说不仅没有恨意还认为楚王启有功该赏。
这么一来楚王启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当然就是接受条件准备投降,否则就别说什么楚国、江东了,只怕连人头都保不住。
嬴政这告示一出,楚境立时就沸腾了。
各贵族纷纷派出使者来洞庭朝会……
朝会的内容不细说,有个特点就是三大族不约而同表示反对,其余小族则无大多支持降秦。
楚王启又哪会不明白其原因,究其根本只在两个字:利益。
有个成语叫“树大招风”。
这成语用在各族降秦也实用。
越是大族降秦便越危险,因为秦国不会任由大族存在,比如昭、屈、景三族都有数千人而且还是王族旁系……
昭姓是楚昭王子孙,伍子胥带兵攻入楚国王城迫使楚昭王逃亡在外,最后于复国,其子孙为了纪念楚昭王功绩便以昭为姓。
屈姓是因楚武王之子屈瑕而名。
景姓则是楚平王后裔。
这三族若是降秦,会有什么后果就不用说了,嬴政自会对其进行打压、拆分,甚至寻了借口将其核心人物铲除。
在这情况下他们又如何能降?
反之若是那只有寥寥数百人的小族,嬴政完全不把其放在眼里,于是反而无性命之忧甚至还有望获安抚任用。
若是不降……这些小族则根本就没有抵抗秦军的能力,三大族也不会救援这些小族。
他们当然支持楚王启降秦。
一群人在大殿上争论不休有些甚至声泪俱下。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楚王启心里早就做了决定。
楚王启之所以任由他们争论而不过早表态,仅仅只是为了表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楚王启也算是有耐心,他直到两天后才对与会的贵族说道:
“诸卿且听寡人一言。”
“如今形势已有目共睹,楚国军民士气全无纷纷投往淮北降秦。”
“长此以往楚国便再无幸理。”
“若是如此,何不应了秦王偏安一隅?”
“旦有阻秦军南下之计,寡人便不愿降。”
霎时殿中就安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各贵族也终于明白楚王启是偏向降的一方。
过了好一会儿,昭恤才出列拜道:
“大王,臣以为我等万万不可降秦。”
“若说阻秦之计……便若大王之前所言,变法将各族军民合而为一……”
楚王启惨然一笑。
这就是楚国贵族的嘴脸,直到最后一刻才肯交出权力。
但是现在才醒悟哪里会来得及?
而且此时的重点并不是变法,就算短时间内变法成功,在不知道沤肥的情况下楚国与秦国依旧相去甚远,还是避免不了灭亡。
所以楚王启连辩都懒得辩,只是挥了挥手让昭恤退下。
接着楚王启长叹一口气道:
“诸卿试想,若我等无回天之力,注定要亡于秦军,何不寻条生路?”
“若无异议,寡人只能请降。”
殿中再次乱了起来,三大族的使者闻言脸色霎时就没了血色。
他们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会后却暗自抱团商议。
讨论的就是合三族之力是否有可能抗秦?
但就是合楚国之力都无法抗秦,三族又能有什么作为!
何况此时楚王启的兵力在洞庭也就是在其后方,那便是对三族形成夹击之势,三族起事是没有半点希望。
最后实在没办法,三族也只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