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名门之后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朱棣大袖一挥,“磨墨!”

  旋即挥毫泼墨,将这一幅飞龙走凤泼洒于宣纸之上,拿起私章往上一戳,对狗儿道:“拿去装裱好,送至黄府,让黄昏悬挂于书房!”

  这是你黄昏写的。

  那就悬挂在面前,砥砺你自己。

  想了想,朱棣觉得这事还可以继续操作一下,搞一个形式主义,但自己写又太累,于是对狗儿道:“先别急着装裱,拿去翰林院那边,找几个侍读临慕个几百张,然后发放朝堂所有臣子,并让各公事衙门大厅悬挂。”

  狗儿嘿的一声,“装裱?”

  朱棣理所当然,“除了黄昏那一份,其他的各人自己掏腰包装裱,这点小钱,还要朕给他们出么,不羞臊吗。”

  狗儿暗暗好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就是郑大监下西洋、解缙编书之后,陛下在用钱方面,变得精打细算了,能不花钱的绝对不会浪费。

  ……

  ……

  星隐居,尚有六人。

  袁珙父子。

  两位御医。

  徐膺绪和黄昏。

  诗会突然就散了,袁忠彻有些尴尬,觉得自己没尽好地主之谊,袁珙这个岁数早看开了,对此无所谓,依然端坐喝茶。

  两位御医认识黄昏,其中一位御医,就是当初徐妙锦生产时在黄府,拿过大红包的。

  对黄昏感官极好。

  况且这两位御医从始至终都没觉得黄昏没学问,是以一出,也不觉得打脸,有美酒有好肉,干嘛要走那么早。

  但吃但喝但聊天便是。

  既然来了,总得看看那传名百年的。

  徐膺绪情绪高涨。

  妹夫才惊四座,自己这个当舅哥与有荣焉。

  喝酒喝酒!

  如那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岂不快哉。

  作为让一场本该持续在宵禁之前的诗会提早散伙的罪魁祸首,黄昏毫无觉悟,反而觉得当下境况最适合自己开展工作,端着酒杯来到两位御医面前,对其中一位笑着行礼,道:“先前拙荆产子,多劳先生杏林圣手,在此敬先生一杯。”

  说完一饮而尽。

  那位名叫刘旭忠的御医笑了笑,浅酌一口,笑说职责之内的事情,黄指挥客气了。

  确实职责之内。

  在徐皇后去顺天之前,就徐妙锦生产一事叮嘱过太医院。

  黄昏重新斟满酒,看着旁边那位三十来岁面色红润却已有霜白鬓发的御医,笑着问刘旭忠,“这位是?”

  刘旭忠还没说话,一旁的袁珙笑道:“黄指挥可知吕复?”

  吕复当然知道。

  如果仅是从历史知识的角度,黄昏真不知道吕复,但来到大明永乐年间,很难不知道吕复,这是一位名医,也可以说是元末明初最厉害的医生。

  吕复幼年家贫,先从师学习等,后因母病而改习医,拜名医郑礼之为师,尽得其传,秘方、色脉、药论,尽皆传授,每日且记以病案。其,对历代医书均有评论,又作文,评述历代名医颇中肯。另著、、、、、、、、、等,惜均未见行世。

  从这一排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何等才华横溢的名医。

  当然,这些著作黄昏不知道。

  吕复在大明出名,一者是因为医术精湛,二者博学多才,于经史、诸子、天文地理、刑律历算、经济军事、卜筮佛老均有钻研。

  作词雄奇苍古,多乐府韵味。

  有地方官吏倾慕其才华,荐任仙居教谕及临海、明州教授,吕复皆辞不受,孤傲清高,于是这样的人想不出名都难。

  就如高贤宁,骂了一通朱棣,一下子就名声遍天下。

  吕复也是如此。

  有大才,医术精湛,品行孤高,这样的人在封建时代,就是万众偶像,所以京畿之中的权贵,其实大多听闻过吕复的大名。

  黄昏闻言颇为讶然,元末的人,这吕复应该是耄耋之年了,怎的像个三十来岁的人。

  果然是杏林圣手。

  这养生功夫硬是要得。

  那人却笑着起身,以读书人的礼节行礼,“家父吕复,不才吕芗。”

  黄昏恍然,原来是名门之后。

  心中一动。

  吕复作为大明杏林界的泰山北斗,如果有他相助,自己聚拢大明诸多名医在一起,有没有可能研究出抗生素来?

  再差也得把感冒颗粒和退烧药给弄出来。

  顿时来了精神。

  立即还礼,然后伸出手请吕芗落座,笑道:“久闻令尊大名,仰慕甚之,今日得见先生,也是人生幸事,闲暇时刻,我也曾研磨一些杏林相关事宜,比如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从古至今,幼儿早夭率如此之大,深思多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者,分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带来的后果是母子都存在殒命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将分娩过程专业化、流程化。”

  吕芗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大工程。”

  刘旭忠也是一脸振奋,作为医生,他虽然不负责分娩方面,但接触的多,知道的多,就他自己这一生行医,哪怕是在皇宫之中,因为分娩而母子丧命的案例,都数不胜数。

  黄昏笑了,“这个只要有杏林界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带头引领,然后有人出钱,给天下产婆进行系统培训,还是有可能解决的。”

  确实大工程,确实需要很多钱。

  但大明帝国需要人口暴增,所以这个钱该花,必须花!

  吕芗笑了。

  他明白了黄昏的意思。

  他和刘旭忠乃至于目前的太医院院使和院判,都没有这个声望能带动天下产婆来重新学习分娩技术,可以带头,但还差点德高望重。

  需要一个人,乃至于几个人。

  比如洪武年间的萧九闲,又比如比陛下征至郑大监麾下去下西洋的匡愚。

  还有一个人。

  父亲吕复。

  如果有这三人牵头,那么杏林方面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带动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