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7章 论骗人,你就是个弟弟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又是一年过去。

  1985年春。

  诸暨县浦溪袜子厂。

  陈江河靠着救火有功,进袜子厂当了一名工人,以他的能力而言,确实有些大材小用的意思,不过他并不后悔窝在这样的小地方,因为他始终觉得骆玉珠还会回来的,这里有她的根儿。

  至于他自己的根儿嘛,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陈家村过年了,只是把每个月的工资寄给巧姑,让她帮忙还骆玉珠的欠债。

  以前讲统购统销,现在讲以商场为导向,当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个体经济蓬勃发展,思想守旧,理念过时的国营厂老领导们,便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这一点上,浦溪袜子厂也不例外。

  1983年,厂子生产的新款袜子还供不应求,到了1985年,已经不被大城市的国营商场接受,陷入产品滞销,员工们发不出工资的地步。

  郑潜很急,急得抓耳挠腮,能打的电话都打了,能求的人都求了,可还是积压了大量货物没法出手,陈江河主动请缨,说他有办法把仓库里的袜子销出去,郑潜当然不相信他一个小小职工有这样的本事,说如果他能办到,就让他做销售科的科长。

  结果陈江河一通电话联系,把那些袜子推销给当初在外闯荡时认识的朋友,不到一个月,那些袜子果然销售一空,郑潜说到做到,真要给他销售科的科长当,可是关键时刻他又撂挑子,要当什么设计科科长。

  不过在走马上任前,他把销售科的电话本要去了。

  严科长和郑厂长不知道他要在电话本里找什么,要知道上面可都是浦溪袜子厂这些年的合作伙伴的电话号码。

  严科长想了想,摇头道:

  陈江河还在那儿翻。

  严科长说道:

  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如果县城的国营百货商店也有供货,当年骆玉珠就不会成为义乌的袜子王。

  冬冬冬……

  便在这时,外面响起的敲门声打断他的注意力。

  三人抬头一瞧,看到站在门口的那个人的脸,均是一愣。

  名字叫到一半,陈江河看看喊林跃的郑潜,脑海里满满都是问号。

  两年?陈江河掰着手指头算算,现在是1985,两年前1983?正好是林跃找到进货渠道的年份。

  郑潜老怀大慰,因为如果第壹百货也跟上海那边的人一样不再买浦溪袜子厂的袜子,那在电话里说就是了,根本不用派人过来。

  陈江河眨着他不算大的眼睛,一脸茫然,不知道该认林跃好呢,还是不认林跃好呢。

  这话说

  出口,不只陈江河茫然,郑潜和严科长也搞不清楚他唱得这是哪一出。

  林跃继续说道:

  陈江河咂摸出味儿来了,TNND这小子又在骗人,关键是吧,看样子郑潜和严科长并未怀疑,很信任他。

  如果是前两年,郑潜和严科长会觉得他很傻,哪有放着国营百货商店的正式职工不当,回县城做生意的道理,现在嘛,情况就好多了,这两年确实有不少人凭着做生意成了万元户,搞得他们这些国营厂的领导也羡慕得紧。

  林跃拍拍手,冲外面说了一句:

  一个表情有些不自然,看起来很紧张的男子走进来。

  林跃看着他的样子很好笑,以后的陈大光,那可是酒场上的老油条,跟玉珠集团的供应商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的,而今在郑潜和严科长面前,跟只小鸡一样。

  林跃又把头转向陈江河:

  陈大光拿眼一瞟,本就僵硬的面部线条跟冻住一样:

  郑潜和严科长愣了一下。

  陈大光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拿眼瞄林跃,想让他帮忙解释。

  陈江河说道:

  严科长说道:

  林跃打断他们的对话:

  郑潜连说三个,以前统购统销的机制下,袜子厂生产多少,商场就买多少,小城市和乡镇的市场完全不用考虑,现在时兴市场化,上海、杭州那种大城市已经看不上他们的东西了,半个月前他还在为厂里积压的几万双袜子伤脑筋呢,还是陈江河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市场下沉到县一级,不要轻视那些小商小贩,虽说这些人进货量不多,但是人数多啊,加在一起也是很可观的。

  现在林跃给他拉来一个均月3000双袜子的客户,这绝对是财神爷啊。

  陈江河很无语。

  事到如今他算是看明白了,之前他跟骆玉珠来袜子厂进货,用的是假冒郑潜的亲戚这招,林跃这家伙更过分,居然假冒市里的国营商场采购员,更搞笑的是几句话就洗白了,郑厂长根本不知道被人蒙了,还感恩戴德要请吃饭。

  这就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现实写照吧。

  林跃婉拒了郑潜的好意。

  郑潜一直把林跃送到工厂大门才返回办公室。

  至于陈大光,有陈江河在,自然不需要严科长接待。

  ……

  中午时分,陈江河新分的单人宿舍内。

  陈大光红光满面地道:

  嗝~

  他打了一个酒嗝,喷出浓郁的酒气。

  陈江河说道:

  陈江河明白了,陈金水不当镇长了,心气儿也没那么高了,再加上父子闹翻,女儿跟养子已经不可能,自然没有理由再阻拦陈大光接近巧姑:

  可能是喝多了,酒后吐真言,说起陈大光一脸不忿。

  陈江河不同意他的说法:

  这话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是有道理不代表就能说。

  陈江河算了算,全村80多户,照陈大光的说法,光发肉和油就要大几百块。

  陈大光越说越来气,越说越不甘:

  陈江河在旁边劝他,不过看起来没啥效果,最后干脆不劝了,让他说去吧,万一发泄发泄就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