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历史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本章与正文无关,介绍给大家看看。让大家对古剑有所了解。别忘了收藏本书哦,小白在此谢谢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搏拊琴瑟以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8类。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道教鼻祖老子崇尚自然为美,,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并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其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等文献。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等,均已载人史册。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蔡氏五弄:、、、、;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以及六朝宋王义庆。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他著的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从其师陈怀古处承继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沈、祝二家声调,擅弹琴曲、。天宝中琴家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并有理论著作七篇,擅弹、、、、等曲。晚唐还有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如郭沔创作的琴曲、、;刘志芳创作的、;毛敏仲创作的琴曲、、、等都流传至今。当时著名的琴曲还有、、等;琴歌有姜夔的;庐山道士崔闲所著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谦的,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代琴家,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六十四曲、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明末清初,徐上瀛更进而提出。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中的、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澂、徐谼、蒋兴俦、徐常遇、蒋文勋、张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