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长安好汉榜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状元郎在中秋宴会上被皇帝下了天牢。

  这种事并没有在骊山之上引起太大的波澜。

  皇室宗亲也好,六部天官也罢,谁也没有出头为他说话。

  仿佛所有人都把他给忘记了。

  其实这种情况,对沈云是有好处的。

  毕竟他来长安不久,就成为了长安城的风云人物。

  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状元,成为了各家家主们劝勉家族弟子们的榜样。

  这些权贵子弟历来是不服任何人的。

  尤其是这位沈云沈状元。

  原本凭借状元之才,沈云就在风月场所里成为了各楼花魁们追受追捧的人。

  不少权贵子弟求而不得的当红姑娘,对自己婉言拒绝,转身便投入沈云的怀抱。

  让他们十分的不满。

  回到家中,又被长辈们拿沈云当做榜样训话,更是让这不满变成了怨恨。

  因此不少人已经开始谋划着如何才能搬倒这位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状元公。

  如今皇帝震怒,将沈云打入天牢,正中大家伙的心怀。

  不少人甚至弹冠相庆,高呼陛下圣明。

  又听说太子殿下探视沈云的时候,让梁定昌打了这位状元公,众人又对太子心生好感。

  觉得这位太子爷替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这些权贵子弟们被长辈们拉到骊山来陪驾,原本就有些抗拒。

  到了骊山之后,说话要注意,做事也要注意,规矩甚多,十分的不自在。

  太子打了沈云这事,让他们大为爽快。

  不少人更是准备了礼物前来拜会殿下,想听一听具体的细节,沈云如何的惨样。

  只可惜到了太子的寝宫之后,一问之下,方才知道,殿下已经离开了骊山,回到了长安城。

  若是在平日,太子这样做,必然会让人觉得不懂礼数,目无君上。

  但今日里,众人却都觉得太子做事果然有储君的样子。

  大炎律法有规定,太子储君非诏不可离长安。

  骊山中秋宴会是皇帝下旨让太子来参加的。

  这无可厚非。

  宴会结束,太子确实应该马上回去。

  太子的离开,也没有多少人在意。

  皇帝也好,诸位皇子们也罢。

  经过中秋晚宴的斗诗会,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沈云的身上。

  至于这位靠着一首打油诗成为斗诗会魁首的太子殿下,因为行事十分低调,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怀疑应该也是有的。

  现在的文武百官和皇帝皇子们,对周围任何人都不信任。

  但是经过观察,太子这点怀疑,还不足以让他们放在心上。

  回到长安之后,梁俊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改变。

  照例每天早上起床去西市和他们那些小伙伴们谈天说地。

  只不过这一次去的时候,带上了安阳这个小丫头。

  小姑娘长得像是瓷娃娃一样,天真烂漫,说话有时又有些奶声奶气,十分得梁俊的喜欢。

  安阳公主多日不见梁俊,也十分的想念。

  一听太子哥哥要带着自己出宫游玩,欢喜的直拍手叫好。

  老老实实的听从梁俊的安排,让安宁给她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服。

  一连去了几日,西市里的梁俊的小伙伴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

  丁老汉更是许诺,以后只要安阳前来,豆腐脑和面全都不要钱。

  沈秀才也把安阳当做自家妹子看待,每日里都会买上一些小玩意送给安阳。

  今天送一个糖人,明天送一个布老虎,后天甚至亲手编只草蜻蜓。

  安阳公主每次收了礼物都一本正经的道谢,引得大家练练夸赞。

  心中更是对这位殷公子高看一眼。

  能够养出这样的娃娃,这位殷公子的家世必然不简单。

  好在众人也都习惯了长安城内卧虎藏龙。

  虽然对梁俊的身份好奇,却也没有人故意打探。

  中秋前下了几场雨,中秋一过,好不容易晴朗了几天,又开始阴了。

  回东宫的路上,安阳牵着梁俊的手,抬起小脑袋望天,还问太子哥哥是不是要下雨了?

  到了晚饭时候,外面就传来滴滴答答的雨声。

  先是淅淅沥沥的细雨,而后便急促起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雨一下,长安城的气温便降了下来。

  又过了两日,梁俊怕安阳冻到,给她添了一个外套。

  梁俊看着有些胖了一圈的安阳,心里想着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原?

  若是有棉花的话,给小姑娘做件小棉袄,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早晨出门前就想着棉花,一出门,走在大街上,冷风吹来,卷起街道旁的枯叶,梁俊心里更是思念前世里的棉花和羽绒服。

  若是有暖气,那就更舒服了。

  天一冷,长安城内也不似往日里的热闹。

  往日了的喧嚣似乎也被这冷风吹散了。

  街道上行人,一边走一边裹紧衣服,行色匆匆。

  道路两旁也少了很多乞丐,这让小姑娘有些失望。

  昨日里她听太子哥哥看着秋雨说,这场寒下来,也不知会带走多少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穷苦百姓。

  小姑娘睡不着,连夜起来叫上安宁,做了一笼屉馒头。

  出来的时候,自己挎着一个篮子,将馒头装满。

  梁俊问拿馒头做什么,小姑娘说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们。

  见她说的认真,提着篮子的手微微颤抖。

  梁俊要帮忙,小姑娘却倔强的摇头不让。

  一笼屉馒头没有多少,安阳不知道长安城里都多少乞丐,安阳也不知道。

  两个小姑娘只觉得,一笼屉若是不够,再来一笼屉,应该就够了。

  其实再多的馒头,也救不了长安城里的乞丐。

  只是安阳见不到那些躲在破庙里的乞丐们,又坚持一个乞丐只能给一个馒头。

  提着馒头走了小半天,篮子里的馒头才去了一半。

  小姑娘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为朝廷做了一件大事。

  梁俊也跟着开心,带着小姑娘漫步在长安城内,又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秋天的长安,方才是真正的长安。

  褪去了夏日的喧闹,街坊中平静了许多。

  宽阔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穿着麻衣挑着担子的商贩从铺着青石的街坊拐角走来,忽如其来的叫卖声,吓得旁边卖些发簪首饰的阿婆一惊。

  缓缓驶过的马车在街口停下,也不知是谁家的姑娘,撩起马车窗帘,招呼阿婆过来。

  贩夫走卒,来来往往,神态各异。

  骑马坐轿的走在街道中央,车把式吆喝着前面的人快走,可越是着急,偏偏就有那些下了学的顽童在街道上追闹,惹得把式挥鞭作样吓唬。

  推车挑担的流连在路两旁,见到车马小心驻足让行。

  虽然隔着马车甚远,也不敢大意,唯恐碰蹭到,惹上麻烦。

  趁着这个功夫,又与街道两旁的商铺老板攀谈。

  今日里的米价涨了么,出门前家里婆娘又唠叨米缸见底了。

  若是有剩下的布头给留下一些,回去给闺女拼个手绢。

  等贵人们远去,又推起车挑上担,快步疾行。

  寻常百姓们的日子大抵如此,忙忙碌碌,每日里没有什么变化。

  好在物价虽然贵一些,终究还能吃得起饭。

  与为了生计奔波的百姓们不同,中秋一过,长安城内的富家公子们瞬间多了起来。

  不少人之前跟着自家父辈去骊山陪驾。

  如今中秋已过,皇帝虽然还没有回来,但也用不上他们这些摆设在围猎的时候叫好了。

  再加上有太子先行的例子在,众人待了几天,纷纷叫嚷要回长安——理由是用功读书。

  朝中大佬们见太子都走了,自家儿孙们再待在骊山也说不过去,便放他们回来。

  这帮人一回来,给原本略显萧瑟的长安带来了些许生机。

  只不过书摊和书店的生意还如往常一样,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用功读书而销量上涨。

  反倒是长安城内各大烟花风月场所天天人满为患。

  以至于连李秀才也跟着去凑热闹。

  中秋那天,长安城里倒也是有各种诗会的。

  往日里中秋诗会时,长安城内热闹非凡,皇孙贵胄齐聚一堂,更有外地的才子纷纷前来。

  读书人一多,商贾们也多了起来,以至于诗会反倒成了庙会。

  官府衙门有诗会,民间也有。

  只不过民间诗会大多是风月场所承办,因此娱乐性更强一些。

  梁俊虽然想去长长见识,但碍于安阳跟着,只能依旧坐在西市丁老汉的面摊上与众人聊天。

  这些日子里,骊山表兄的话题已经过时了。

  众人谈论最多便是长安的诗会。

  哪家的诗会里出了佳作,这些他们是不在意的。

  大家伙在意的是哪家楼里的姑娘获得的赞花最多。

  长安花魁榜又增加了哪些姑娘。

  只是梁俊一到,碍于安阳在,所有人便停止谈论姑娘,又将话题转到了长安十八好汉排行榜。

  这长安花魁榜和长安十八好汉榜,还有其他各种榜,全都是长安一个叫做陈帆的人所排。

  严格意义上来说,陈帆属于外戚。

  姑母乃是当今皇帝最宠爱的妃子。

  因此陈家算得上一人得到,鸡犬升天。

  陈帆的父亲陈飞年少时在长安卖炭为生,妹妹成为贵妃之后,陈家便发迹了。

  十年的时间,陈飞便从一个普通百姓,成为了长安十六卫的大统领。

  升迁速度之快,算得上本朝之最。

  最开始的时候,朝堂之上,还有人对此不满。

  但随着陈帆开始在长安城里排各种榜,这种不满便慢慢的消失了。

  毕竟陈帆这人排的榜稀奇古怪,但凡是能够拉出来比一比的行当他都能给排。

  有花魁榜,有才子榜,甚至还有奸臣榜。

  凡是在朝中非议他父亲得位不正的大臣,次日一定会荣登奸臣榜。

  世间的官是禁不住查的,更何况旁人有心栽赃,那更是百口莫辩。

  很多时候,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是冤枉的。

  加之陈帆这人性情古怪,做事极其较真。

  排的各种榜十分公正,有理有据。

  唯有这奸臣榜随心所欲,只排与他陈家作对之人。

  是以长安百姓也信以为真。

  时间一长,再也没有人在朝中弹劾陈飞。

  因此这长安奸臣榜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更新了。

  而诸多榜里,安阳最喜欢听长安十八好汉榜。

  因为排这榜首之人正是当今太子梁俊。

  小姑娘不知道,这榜是陈帆故意为之。

  说是十八好汉榜,其实就是长安十八大废物榜。

  只是碍于不可非议储君,陈帆便改废物为好汉。

  这些事全都是李秀才告诉梁俊的。

  梁俊听罢连连苦笑,也不知道这位太子爷之前怎么得罪了陈帆这位排榜小能手。

  以至于被挂起来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