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君临!
这意味着他们将会是天子亲军,故而,对于这三万步军而言,秦帝虽然年轻,但此刻却因为和善可亲,与众军士同甘共苦,在军中却深得众将士敬重与信任。
如今秦帝胡亥亲自坐镇,士卒不仅在胡亥面前没有拘谨,反而是因为这一举动,导致三万将士士气更为高涨。
由于秦帝胡亥较武,一时间蓝田大营的校场之中摆满了各种大型攻城利器。这些大型攻城器械,全部清一色的精铁打造。
遥远望去,当真是赫赫壮观。钢铁巨兽,给热血男儿一种极大的冲击。
第一是冲车。
在中原大地之上,冲车是古老的攻城器械,一直可以追溯到西周开国之主文王攻打石头城。
在这之前冲车,一直都是木制,不仅难以持久,且容易损坏。一直发展到战国之世,冲车已经变成了以精铁制造的重型利器。
实际上,冲车便是一种变形战车!
在胡亥看来,这个时代的冲车起到了冲锋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装甲车,甚至于后来的坦克。
可以说,这是步军之战的钢铁洪流,一旦遇上必将是横行无忌。
其次是耧车。
所谓耧车是攻城时用的望车,在车顶高悬望楼,状如鸟巢,又称之为巢车。这是战争之中的中心,乃指挥车。
在篇记载的巢车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上竿首,以窥城中。
板屋方四尺,高九尺,有十二孔,四面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
望着眼前的攻城器械,秦帝胡亥一下子愣怔住了。
这个时候,他才清楚自己一直以来,对这个时代的战力以及战争有一种误解。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有骑兵纵横,步卒搏杀。
更有层出不穷的攻城器械,精良无双,甚至于可以横行天下,有我无敌。
让胡亥感觉到震惊的则是,蓝田大营之中,最大的巢车可以高达十余丈,比寻常的城墙还要高出许多。
一眼望过去,只见高大无比的一排排巢车之外,更有比较矮小的望楼车。更有一排排横陈的的投石车,足足有几百座。
一座投石车可以投射二十多斤的大石块,有这几百座投石车,砸向城墙与守军,当威不阻挡。
如今秦帝胡亥有几百座投石车,足以威慑任何一座城池。
以及各种各样的强弩,众人合用,也有单兵强弩,当真是强弩但发,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而且由于公输家族在尚坊之中,大秦帝国的强弩一般都在六百步之外。
更何况,大秦帝国有这样如此精锐得大军,以及锋锐的兵器。若是挟万钧之力呼啸而来,试问天下,何物不能摧毁!
……
“陛下,太尉从咸阳运来三千桶猛火油,此刻已经进入了蓝田大营……”就在这个时候,蓝田将军白舒匆匆赶来,对着秦帝胡亥,道。
“猛火油?”
秦帝胡亥眼中掠过一抹精光,对于猛火油,他有着清晰的认知,这个时代称之为猛火油的东西,就是后世充斥在千家万户之中的,谁也离不开的石油。
在中原大地之上,各国都取来猛火油装桶密封,一则在阴雨天行军扎营时引火野炊,更要紧的,则是用来做火攻之物。
但有攻城大战,猛火油将会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到时候,万千渗透猛火油的木棒笼罩天地,一道道急燃不灭的火箭就像是一场骤雨。
顷刻间到来,一齐扑向城头城门吊桥壕沟等要害处,燃起漫天大火,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心中念头闪烁,秦帝胡亥突然松了一口气,太尉尉缭老当益壮,办起事来依旧如霹雳猛火。
秦帝胡亥这才刚到蓝田大营三日,一队牛车便星夜运来了囤在咸阳府库的三千桶猛火油。
这三千桶猛火油,再加上蓝田大营之中封存的万余桶猛火油,这对于一次大战来说,已经是最富裕的准备。
“走!”
一念至此,胡亥一挥手,道:“白舒,随朕去见一见太尉!”
“是!”
白舒没有见过太尉尉缭,由于尉缭年纪太大,而且一直都是坐镇咸阳,为秦帝胡亥镇守后方。
故而,尉缭自从再一次出山,基本上都待在咸阳没有出来。
就算是蓝田大营这样的门户,也没有视察过,这不仅是因为年纪大了,更因为这里是大秦帝国的核心所在。
自古以来,蓝田大营的秦军都是大秦帝国最为精锐得存在。而他又位高权重,况且又常年留守咸阳。
不管是从那一个地方来说,在这个时候,他都需要避嫌。
只是白舒没有想到,一直没有出过咸阳的老太尉竟然亲自押送猛火油而来,由此可见,这一战对于大秦帝国重要。
这更说明了大秦帝国朝野上下对于这一战的关注以及决心!
……
“老臣拜见陛下!”秦帝胡亥刚出现,尉缭就连忙肃然一躬,道。
“太尉快快请起!”胡亥快步上前,将尉缭扶住,埋怨,道:“朕再三强调,太尉见到朕可以不拜!”
“白舒见过太尉”与此同时,白舒对着尉缭行了一礼。
对于秦帝胡亥的埋怨,尉缭并没有多言,只是淡淡一笑,然后对着白舒,道:“白将军!”
……
众人都见过礼之后,秦帝胡亥才对着尉缭,道:“押送猛火油这些事,交给其他人就可以了,太尉不必如此操劳!”
这是秦帝胡亥的真心话,这些年纪大了的大秦帝国群臣都是大秦帝国的瑰宝。他们对于大秦帝国的忠诚,早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
而且这些人都是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了大秦帝国而战,特别是尉缭,更是不惜自己身体年迈,依旧是来到了咸阳。
如今的秦帝胡亥虽然已经是一代帝王,早已经变得心狠手辣。但是最起码的感恩之心,胡亥依旧有。
听到胡亥语气之中的爱护,尉缭浑浊的眼神之中有一丝变化:“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老臣岂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