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又和袁崇焕碰头了】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当然,这种传闻是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大明这方面管理的特别严格,皇帝也没有清朝皇帝那么自由,很少由皇帝在民间有私生子的传言。

  而且即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皇帝的私生子也只会在北直隶,绝对跑不到辽西那么远的地方。

  这种传闻,主要体现了大家对于韦宝升迁速度之快,当红程度的传奇色彩的赞叹,很具有戏剧性,所以才会有这种八卦传闻。

  韦宝对除了袁崇焕和祖大寿之外的满桂、左辅、朱梅、程维楧等人也都很客气,甚至连金启倧,韦宝都专门找金启倧说了话。

  “金大人,好久不见了。”韦宝对金启倧笑道。

  金启倧现出尴尬的笑容,硬着头皮到:“韦爵爷,有劳爵爷还记得下官,托爵爷的福了。”

  韦宝点头微笑,却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韦宝的气量还是可以的。

  虽然别人要杀他,但韦宝也杀了不少人,都记在心里,不得把天下人杀光吗。

  虽然是关外苦寒之地,但备上一桌不错的酒菜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韦爵爷的侍从人员检查过酒菜有没有毒之后,酒宴才开始。

  袁崇焕、满桂、左辅、祖大寿、朱梅、程维楧和金启倧等人心里均暗忖,不至于这么小心吧?你贵为钦差大臣,又是爵爷,莫非我们还敢谋害你不成?

  而且你连试菜都搞的这么隆重,你真的当你自己是皇帝啊。

  韦宝举杯道:“大家放开了吃喝,今天谁都不要客气。这第一杯酒我敬一下我的恩师孙督师大人,大家没有意见吧?”

  众人都道没意见,这能有什么意见。

  孙承宗不管建造一个劳心劳力没啥好处的关宁锦防线对于大明有什么用,这都不说了,至少人家孙承宗在搞定人际关系,受部下拥戴,把蓟辽兵马拧成一股绳这一点上,是做的很成功的。

  如果没有孙承宗打下的良好基础,也不会有原本历史中,袁崇焕年纪轻轻,就凭着一张嘴巴接班蓟辽督师这件事。

  韦宝其实是有点认可袁崇焕的能力的,韦宝只是反感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毁了大明长城。

  在韦宝看来,袁崇焕的作用肯定赶不上毛文龙,关宁锦防线的作用,也赶不上毛文龙的敌后根据地。

  历史上,宁远之战的确是袁崇焕领导的,而且的确是以少胜多。

  人家努尔哈赤能带六万多大军进攻,而袁崇焕能带两万人守住,这都是事实。

  就凭这一点,就能说袁崇焕是个人才。

  韦爵爷评价一个人,从来不会选择一棍子打死的方式。

  韦爵爷看人都是分时期,分正反两面,多个角度去看人的。

  虽然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守城守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没啥可说的,还丢掉了觉华岛,导致大批的粮食被建奴抢走,许多老百姓和辽东边军被建奴杀死。

  但韦宝是觉得觉华岛的问题,与袁崇焕关系不大。

  觉华岛是明末辽东储粮基地,这一级的区域通常划归巡抚或经略直辖。

  而袁崇焕在觉华岛失陷之前,才仅是道官,因此,仅凭常识就应该明白,宁前道不可能同觉华岛有什么统辖关系。

  事实上,明末关于宁前道这个职务,有非常详细的职权解释,而且直到孙元化接任袁崇焕,这个职权范围没有变化过。

  宁前兵备一员。春夏、驻札宁远。秋冬、驻札前屯。东至宁远土答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关所辖、宁前二卫、城堡驿所、共三十二处。兼管屯田、马政。

  从宁前道的职权范围,可以很清楚看到,是不辖钱粮的。

  而在规定的巡抚一级的职权解释中,则是包括钱粮的。凡徭役、里甲、钱粮、译传、仓禀、志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者按大户粮长、民壮愉手等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

  因此,天启六年正月的袁崇焕,是不够权限统辖储粮基地觉华岛。

  宁远大捷后,袁升任辽东巡抚。

  此时则有权限直辖觉华岛。

  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大战中,觉华岛是另外一个分战场。

  守卫觉华岛的部队为觉华水师。

  这支部队同样不归宁前道统辖,宁前道职权范围不含水师。

  那么这支部队归哪个文官直辖,应该是辽东经略高第。

  辽东经略高第在山海关通过公文的方式,遥控觉华水师布防,具体来讲就是挖冰壕自卫。

  高第又疏言: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迺风雪严寒冰开复合,奴兵猝至将多死之焚龙宫寺米豆二十数百有奇。觉华称是得旨粮料船只器械及应罪应恤人员确查具奏。

  如果不是这一次历史中多了一个韦宝,高第很有可能是最平庸的辽东经略。

  天启帝明旨下给高第,让他坚守各城,并将右屯觉华的粮食撤到内。

  高第一个都没有执行。

  这也就罢了,整个战役期间,他自己坐在山海关督师府,没有去前线。

  在高第下令挖冰后,觉华水师的将官们日夜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英勇的努力。

  但不幸的是,由于天气太冷,冰开复合。导致功亏一匮。

  觉华失守战后追责问题,宁远大捷后,明廷除了对宁远保卫战的人员进行了升赏,也对战争过程中有责人员进行了处罚。

  比如右屯弃守,参将周守廉被斩首。

  而在觉华失守,被追责的人有两位,辽东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

  为什么山海关总兵被扯进来了,这是因为高第上疏指责杨麒没有前去救援觉华岛。

  经略高第一本,纠参庸懦镇臣事。奉圣旨:右屯觉华岛所积粮草前有旨着搬运内地,如何不遵,尽以资盗,匿不以闻。其参谕杨麒着兵部酌议具覆。

  那么天启帝为什么会采信高第的话,并免职杨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高第下令尽撤关外,由于袁崇焕的抗命宁远未撤,于是关外没撤的人马全部汇集到宁远,而撤走的人全部到了山海关。

  这就导致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和山海关的兵力成为明账。

  辽东总兵力为11万7千。

  而宁远城中总兵力1万多人,再扣掉觉华水师的1万人。

  这意味着山海关的总兵力至少9万人。

  而坐拥9万大军的杨麒没有出关救援,对天启帝来说,老杨的罪过很大,情节很恶劣。

  袁崇焕对觉华失守有没有责任,作为辽东的文官之一,对于觉华岛之惨败,8万2千石粮被焚,近2万兵民被屠。并不能说袁崇焕一点责任和道义没有。

  袁崇焕对觉华失守主要是没有去救,或者无能为力。

  在宁远之战中,宁远城被围了数天,完全水泄不通,与明廷完全断绝了联系。

  天启六年正月后金至少有6万人马,而宁远城中只有区区1万多人,实力相比非常悬殊。

  因此,面对后金分兵攻觉华,袁崇焕虽然有道义上救援的义务,但其实根本无能为力。

  当然,在这段历史中,老杨早已经被韦爵爷挤走滚蛋,现在山海关的总兵是吴襄吴大人,韦爵爷二夫人吴雪霞的老爸。

  一切都会稍微不一样,但不变的是,大势所趋没有变。

  当然,韦宝还是不怎么喜欢袁崇焕的,不光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韦爵爷对于袁崇焕的军事水平也不怎么认可。

  就原来历史上的宁远之战来说,

  努尔哈赤是不是死于宁远之战的炮伤这个有待斟酌。

  毕竟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还生龙活虎的做了很多事,且硬是脱了八个月才死,这不太像是一个身负重伤之人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且就算是,也不能就此得出袁崇焕的军事水平很强这个结论。

  至于袁崇焕的军事水平如何?

  韦宝可以很轻松的去推测,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袁崇焕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两次防御战的重大胜利,以及之后的北京城保卫战险胜。

  而在此之前,袁崇焕作为一个敢言兵事的文官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他亲自游历边疆地形、亲自下到基层慰问老兵,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了解真实的战场情况。

  并在跟随孙承宗的这几年,学会了适用于小规模防御性战争的策略。

  并在之后的宁远之战和宁锦大捷得到充分的实战考验。

  很可惜的是,在袁崇焕还未来得及形成大规模跨区域协同作战的军事素养前,皇太极的铁蹄就已经踏破长城直捣京师。

  用残酷的现实打碎了崇祯五年复辽的美梦。

  于是,袁崇焕便成了这梦碎之后的清算。

  所以从这些看来,韦宝不难得知,先不说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至少袁崇焕是个一个有胆识有魄力,亲力亲为肯办实事的能人。

  至于他的军事水平能不能像过去从无到有那样,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无法改变,结局已是必然,那么过程就不那么重要了。

  说袁崇焕是一个善于包装自己,又善于抱大腿的政客,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优秀军事家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熟读兵书,更多的则是战火中的历练。

  而这种历练,不是很多人可以完成的。

  这种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的牺牲,巨大的挫折,血与火的浩劫,生与死的考验。

  完成这种历练,需要坚强的意志,好的头脑,以及能够死里逃生的运气。

  这点毛文龙倒是完成了,但袁崇焕没有。

  对于袁崇焕而言,成为货真价实的名将,路很艰苦,几率很低,几乎和中彩一样,需要千锤百炼。但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欺世盗名的“边才”则容易得多,只需要读几本兵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说几个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专业名词,引用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发表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见解,写一写自己都不太信的奏章,忽悠忽悠上级,包装一下自己,足够了!很多事情,价值取向不同,走的路也不同。成为军事家太难,不但到基层要吃苦,搞不好把命都丢掉,毕竟深入敌后有风险,打仗会死人的。成为“军事家”很容易,听几个老兵忽悠一下,再花点功夫包装一下,或者花点钱抱一下大腿就行!你会选择哪一个?袁崇焕自然而然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他最大的能耐,就在这里,在于包装自己,简单的称呼为忽悠。无论是最初对江日彩,还是侯旬,都是这般。他能让御史推荐自己,固然是因为跑部钱进的功劳,但是,没有足够的包装与自我包装,这些御史是不会推荐他的。不管怎么说,从没有去过边关的袁崇焕,把自己包装的能够让御史推荐他,也是一种本事。袁崇焕投机边事,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辽事是明末官员挥之不去的噩梦,兵部尚书与辽官更是烫手山芋。然而,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高回报意味着高关注,明末官员,如果官职足够大,是不会去辽东的,办好了政治分增加不多,办不好身败名裂。但对于小官小吏,这显然是个机会!但如果具体一点地研究,可以这样总结:喜欢去辽东的没有,但喜欢关注辽东的一大把;亲自办事的不多,但找别人碴子的一大群;主动解决问题的很少,但设法获取利益的一大群;因为相对于前者,后者总是很容易的。此时的袁崇焕,还不是那个蓟辽督师,他不需要亲自办事,只需要让上面赏识他就行。在发出“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守足以”的豪言壮语后,他去了辽西。先说一点,和那句“五年平辽”一样,袁崇焕这句“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守足以”基本上是个废话,因为当时广宁之败后,明帝国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财政也陷入困境,缺的就是兵马钱粮!问题不解决,牛皮震天响,实事不做,花功夫在表面。有足够兵马,要你干什么?没有,一百个你也没用。他为何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他不需要做总决策,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话语负责!但问题是,有人包装他!如果他好好工作也就行了,不管你能不能干,至少你努力去做,但袁崇焕他把脑子用在别的地方,那就是研究政治风向标。作为一个文职官员,没有太大的本事的话,抱大腿是官场必修课。虽然抱错大腿有可能导致自己殃及池鱼,但当孤臣,除非有很大的本事,否则都是被排挤。眼光毒辣的袁崇焕发现王在晋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根基较浅。王在晋虽然在基层历练过,但毕竟没有经历血与火的浩劫,比其他牛人强不到哪里。在发现朝廷有人对王在晋不满,他感觉到机会来了。只需要找王在晋的错误就行。不得不说他很会伪装,干着二五仔的事,却被冤大头引为自己人。一边让王在晋引为心腹一边告王在晋黑状!还顺道搭上孙承宗这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