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便是如此,底下总是暗流涌动。
在普通人的眼里,这只是两份可喜可贺的捷报,但在官场却是牵扯甚多。哪怕本该论功行赏之事,但在政治的各方博弈中,往往会产生另一种结果。
不论是昔日取得大捷反被斩头的浙直总督张经,还是因守土不力而被推上断头台的蓟辽总督杨选,他们的生死其实跟战事的结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更多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现在戚继光和俞大猷取得如此大捷,按理应该是要论功行赏,但事情已经牵扯到了胡宗宪的起复一事上,杨博恐怕是要效仿严嵩的做法了。
事情果然不出靳先生所料,“起复胡宗宪”的声音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在士子群体中壮大,形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力的请愿浪潮。
在第三天的清晨,一大帮士子在东江米巷和西长安街纷纷拦住前往衙门点卯的官轿子,纷纷递上了“起复胡宗宪”的请愿书。
现在东南倭寇已经平定,这帮士子并没有提出要胡宗宪官复浙直总督的诉求,而是以鞑子屡次入关抢掠为由,请求朝廷起复胡宗宪出任北边总督。
北边最重要的三位总督分明是:宣大总督、蓟辽总督和三边总督。不过蓟辽总督刘焘和宣大总督江东都是有名的帅才,唯有这三边总督郭乾靠的是资历和杨博的提携。
他们似乎深谙“欺软怕硬”的道理,已经是瞄上了实力最弱的郭乾,故而提出具体的方案:起复胡宗宪出任三边总督。
对此,很多官员隐隐猜到事情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这个事件中存在着政治博弈,却是令到很多人只能是装聋作哑。
胡宗宪有同乡、同年和旧部在京城,这些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次绝佳的时分,纷纷在背后进行鼓动,试图让胡宗宪成功起复。
不过事情闹到这一步,已然是有着更厉害的人物在主导着这一切。
“果然是董份这个老匹夫!”杨博在暗地里进行了调查,很快便得知吏部左侍郎董份在背后煽风点火,显得愤恨地咬牙切齿地道。
虽然严党早已经是树倒猢狲散,更是被徐阶清洗了两遍,但工部尚书雷礼和吏部左侍郎董份至今都有着很深的严党烙印。
特别吏部左侍郎董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这些年收拢了不少的严党的残余分子,完全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拉胡宗宪一把,为将来争得首辅的宝座寻求助力。
杨博主动到吏部衙门找上董份,直接开门见山地道:“董侍郎,我希望你不要推动起复胡宗宪,算我杨某人欠你一份人情!”
虽然知道董份在背后煽风点火,但他却不打算跟董份直接撕破脸。毕竟这位吏部左侍郎借职位之便收扰了一批官员,且深得皇上的器重,去年差一点就成为了吏部尚书,是未来首辅宝座的有力竞争者。
董份没想到杨博这么快找上门来,微微意外地望了杨博一眼,经过一番权衡得失后,当即便是直接答应下来道:“好”。
杨博搞定了董份之后,直接前往隔壁的正堂签押房拜访了吏部尚书吴山。
吴山正在忙碌着手头的事务,头亦不抬地回应道:“吴汝贞贪墨之事已然查实,虽然皇上免其罪责,但其不符合老夫的用人标准。”
杨博对这位高风亮节的吏部尚书施予一礼,便是马不停蹄地找上工部尚书雷礼,雷礼则是干脆地道:“老夫不会再参与这些争斗中去,请回吧!”
在连番搞定这些大佬之后,杨博又前往礼部衙门找上李春芳,李春芳自然不可能会帮吴宗宪,而杨博却是抱着其他目的而来。
不论是哪个时代,舆论战都显得极为重要。
哪怕朱棣明明是要造反,却是扯上了“靖难”的口号,进入南京城更是假惺惺地先跑去太庙,从而令到自己的造反行为变得合法化。
又是一日,在在士子“复起胡宗宪出任三边总督”的声音稍微减弱之时,风向却是突然骤然转变,起因是最新一期的发行了。
在这一期的上,时政版块毅然是:。
这一篇时政文章之中,却是列举了东南剿倭的种种开支,竟然高达了三百万两,作者在文中发出感慨道:“东南能除去倭患,非督帅之功,亦非军士用命,乃大明亿万百姓税粮之功也!”
不仅是在剿倭的花费上,文章还指出了东南各地兵员的调配,却是给出了动用六十七万军士的数据,作者又是进行嘲讽地道:“动员几十万军士除去数万倭人,二十倍于倭人,何功之有?”
已经成为当下京城最有影响力的读物,随着这个文章横空出世,加上所列举的触目惊心的数据,当即令到风向彻底转变了。
“三百万两军费,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吃银子!”
“呵呵……东南动用了几十万大军,结果才杀了这么点倭人!”
“戚继光之流不过如是,不惩罚已经算好了,朝廷为何还要赏赐他们?”
……
士子在知道这些数据后,显得太为失望。很多人以为胡宗宪没有什么功绩,甚至俞大猷和戚继光等人都算不上名将,毕竟他们是动用几十万军士才清剿数万倭寇。
起复胡宗宪的事情很快就不再是京城舆论的焦点,大家纷纷将注意力转到了此次东南剿倭的投入上来了,进而讨论起剿倭的成功并不足称颂。
人都是如此,总是好了伤痕忘了痛。
且不说这些数据有故意混淆视听的嫌疑,他们似乎早已经忘记了,昔日十几名倭寇便杀至南京城下,而很多城池面对倭寇只敢是据城而守,甚至是花费重金请人离去。
正是如此,如此的重大的战功,却是给这一张张嘴轻松地抹掉。
兵部给内阁的意见很快出炉:戚继光和俞大猷不宜进行封赏,保留原职继续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