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九月,京城的天气转凉,秋意更浓了一些。西山的叶子红得似火,吸引着诸多文人士子和小组纷纷前去郊游。
十六日是嘉靖五十七岁的诞辰,在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里,百官亦是纷纷上表祝贺,称颂着这位帝王治下的太平盛世。
却不论当前的大明朝的真实状况如何,百官已然习惯于粉饰太平,更是愿意千方百计地募集着银子供应着皇上修玄。
生活在京城的百姓却是冷暖自知,深知这根本不是什么盛世,甚至有着乱世的征兆。
随着顺天府的提编银取消,加上征税系统得到优化,以及鼓楼灯会拉动地方经济,他们的日子比以前显得要好上不少。
虽然林晧然已经到地方整顿盐政将近半年的时间,但却给顺天府的百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都有人在茶馆或酒楼里津津乐道,更是有称颂林晧然的童谣传出:“提编当除,鼓楼华灯。青天主政,乐不可支!”
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林晧然当政的时候还不觉得林晧然有多么厉害,但林晧然离开之后,很多百姓都开始缅怀那段时日。
随着缉拿震惊全国的一万石食盐走私大案传来,林晧然成为了京城的热门人物,很多人更深刻地知晓林晧然是真正能做实事的官员。
现在终究还不是乱世,远远没到茶馆贴着“勿谈国是”的地步,京城的百姓和士子都热衷于政事和朝廷大佬的升迁。
“林青天应该很快被朝廷召回京城了!”
“这一次回京应该是出任六部侍郎了!”
“他的官职还是小了点,有甘草阁老一日,朝廷便不会推行改革!”
……
大家都猜到林晧然回到京城出任六部侍郎,只是那位一度让人抱以厚望的首辅徐阶却是令人感到了失望,担任首辅一年多的时间,便仍然没有任何作为,越来越多人都喜欢在背后称徐阶为“甘草阁老”。
京城的百姓和士子都希望这个朝堂能够改变一下,推行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但实质是皇上和当朝首辅都更乐意保持当下的局面。
九月下旬的这一天,北京城永定门外是人来人往,各地的商贾、士子和百姓持着牒文路引云集于此,彰显着京城的繁华。
“到了!”
这络绎不绝的人流中,却是多了一个显得风尘仆仆的身影,正是山西大盐商范千山,他显得兴奋地仰头望着永定门。
在被林晧然撕掉盐商的标签后,他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后,便从扬州马不停蹄地赶来。虽然路途出现过险情,但总算是有惊无险地顺利来到了京城。
范千山并没有直扑杨府,而是到了翰林编修张四维的府邸。
跟着杨大石搭上杨博的路子不同,他的后台其实是现任宁夏巡抚右佥都御史王崇古,而翰林编修张四维正是王崇古的亲外甥。
张四维出生于山西的盐商之家,算是少年得志的典范。年仅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并以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
虽然现在三十多岁仍然还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但却担任过去年会试的同考官,成为重录的编修分校官,已然是积累了足够的资历。
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人脉鲜有人能相比。他不仅有一个担任宁夏巡抚右佥都御史舅父王崇古,而且跟杨博同为蒲州人,更是当今首辅徐阶的门生。
张四维身处于翰林院之中,虽然在京城没有什么实权,但对朝堂的形势却是看得十分的透彻。
范千山已然是找对了人,在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张四维当即给他支了招。
转天,他便携带着一份重礼叩响了刑部右侍郎万虞恺的大门。
刑部右侍郎万虞恺曾经出任过漕运总督,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离扬州城很近,亦是一度收受过范千山的礼物。
面对着这位携带厚礼前来的“故友”,万虞恺在客厅接见了范千山,在双方寒暄过后,他亦是直接询问对方的来意。
“万侍郎,请看!”范千山显得早有准备,当即便将请愿书递给万虞恺道。
万虞恺其实隐隐猜到范千山的来意,毕竟林晧然在扬州推行纲盐法并不是什么秘密,范千山赶到京城的企图自然是不言而喻。
只是他深知这纲盐法增加不少盐税,若不是有过硬的理由,皇上定然不可能中止纲盐法,故而他心里其实已经拒绝了范千山。
本着二人的交情和那份厚礼,万虞恺还是翻开了请愿书并进行了阅览,结果发现这是一大帮扬州盐商的请愿。却不是要终止纲盐法,而是矛头直指林晧然的恶行,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亮点:培植亲朋和排除异己。
咦?
万虞恺看到范千山竟然是拿着这点做文章,心里却是不由得微微一动。
虽然现在官员拉帮结派早已成常态,背后更是不乏官商勾结之事,但这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如果能够落实林晧然这种行径,朝廷定然是要对林晧然进行问责。
“万侍郎,林晧然借着主持纲盐法之机,实则行培植亲朋和排除异己之事。我们本是淮盐的世代盐商,只是没有给他足够的孝敬银,他便将我们排除在纲商之外。我等实在是气不过,故而委托我代表大家赴京请愿!”范千山将万虞恺的反应看在眼里,当即便是大吐苦水地道。
世事便是如此,很多是是非非都是在一张嘴上,而范千山从扬州千里迢迢赶赴京城,便是要将林晧然塑造成一个反派形象。
万虞恺的眉头微微蹙起,却是谨慎地询问道:“可有什么证据?”
“我可以指天起誓,这请愿书上面盐商都皆是确有其人,并没有半分造假!”范千山将三根手指竖起,很诚恳地喷着星沫子道。
万虞恺抬头望了一眼跟自己不在同一频道的范千山,显得不耐烦地提示道:“培植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