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新奇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于谦八月中举,九月就与从小定亲的永丰知县董镛之女董氏成婚。  .  新婚一月,不顾新婚燕尔,董氏就主动为于谦收拾了行囊,将他送出了家门。“妾身在学问上不能为夫君解忧,唯有在家中照顾祖父,父母。望夫君此行考场顺利,一举夺魁。”  于谦笑道:“这普天之下,英杰辈出,在杭州都不能夺魁,更别说全大明了。今次进京,但凡能顺利获得进士出身,也不枉父祖期望,不枉十余年苦学。清娘,只是苦了你。从江西到钱塘,你刚离家远嫁,为夫就又要出门……”  董氏娇羞又崇拜地看着于谦,柔声说道:“妾身妇道人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也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今日做了于家妇。。自当在家孝敬长辈,不让夫君为家事烦心。”  对这个妻子,于谦还是很满意的。两家本就是通家之好,董氏姿色不俗,贤惠待人,嫁到于家来一个月,就得到了于家众人的认可。  等在一边的王乾笑道:“廷益兄,嫂子贤惠,家中勿忧,我们还是尽快启程吧。嘉兴杜耀祖他们,可是等了我们十余天了……”  王乾今秋同样中举,他家境贫寒,中举之后举家来投之人不少。不过他并不贪婪,只挑了几家收入名下,总共只留了不到三百亩地。还有一座大宅子。  在婚事方面,为他提亲之人不少,不过他都拒绝了。正因为一开始的自卑,他也颇为心高气傲,一心想要等考取了进士才娶亲,否则的话,也会跟于谦一起成亲了。  有人举家来投,这个时候的王乾自然也就不缺了盘缠。三百亩地到他名下,就不需要纳税,这一年的税赋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哪怕王乾只取一半,也足够全家生活好转。  于谦是因为婚事耽搁了行程,王乾则是为安顿家中事务,两人这才拖到了十月进京。  两人结伴而行,将会一路乘船,从运河到镇江,再直接进京。  这一路两人也不急着赶路。摇摇-欲坠一路乘船,船上可以温习功课,船停下来则游山玩水,走亲访友。  在嘉兴,他们又跟嘉兴中举的杜耀祖一行汇合,在十月初十抵达了应天府。  在钱塘,三人以为钱塘已经是天下鱼米之乡,富足天下,但是一路行来,发觉许多地区的发展已经不弱钱塘。  特别是距离应天府越近,江边水车就越多,有一种不同于钱塘的繁华。  当他们三人抵达阅江楼码头,看着两岸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工坊林立,这一行学子都有一直叹为观止的震撼。  “这就是应天府?难怪是京城,看起来比钱塘还要繁华许多……”  王乾自由没有出过钱塘,只是在书里面知道钱塘是天下一等繁华之地,却没有想到,来到了应天府,还没有进城,眼前的一切就如此震撼。  “廷益兄……你曾说幼年时来过应天府,两地不相伯仲,可这……”…。

  其他通行的应试举人也都望向了于谦,于谦眼睛盯着那连绵不绝的厂房,如林的水车,忍不住摇了摇头说道:“在下也不过是幼年时期来过一次,那个时候,并不觉得应天府就比钱塘好,可是……这变化也太大了。”

  杜耀祖籍贯嘉兴,也是嘉兴的大家族子弟,家族参与海外贸易,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他这个时候说道:“京师繁华,果然不同凡响。往日只是听下人们说京师繁华,还不以为然,今日方知自己是井底之蛙。这一切,恐怕都是太孙殿下的功劳,自永乐十三年,殿下扫除阻碍,大力发展工商业,海外贸易,才有如今应天府之繁华。”

  于谦也应声道:“应是如此。。我与殿下同庚,我幼年来时,那时殿下尚小,自然不曾参政,这些改变,都是他参政以后所为。”

  一行人怀着震撼靠岸,岸边已经聚集了一大帮帮闲和来接船的下人。

  杜耀祖家中在京城有份产业,与他交好的几个同窗,都已经说好了住在他家。

  但是于谦这边,他们还没有从钱塘出发,其实也已经安排好了住的地方。

  如今的兵部尚书方宾也是钱塘人,当初揭榜之后,方家就设宴款待了钱塘中举的学子。并且每个人都奉上程仪,只要参加春闱,就能到方家借宿。

  如今这个时代,同窗,同乡,同届,这都是官场最密切的关系。

  方宾贵为兵部尚书,也是学子们想要高攀,却没有门路的大人物。

  只是为了跟他拉上关系,也没有人会拒绝他的好意。

  杜耀祖他们有人来接,还想带上于谦跟他们的书童四人,却遇到了事先抵京的钱塘同窗康顺来接。

  康顺他们九月就已经来了应天府,一直在京城广交好友,共同进学。于谦也想跟他询问一下京城形势,就跟杜耀祖互留了地址,改天再见。

  康顺他们来了四人。摇摇-欲坠再加上于谦和王乾,今年他们钱塘县就有六个学子中举。

  阔别了一个多月,一帮好友也格外亲热,一边说笑,一边帮两个书童搬下了行李,出了码头。

  码头外的广场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马车和牛车,人力车,不少人都在拉着生意。

  康顺帮两个书童叫了一辆马车,将于谦他们两人的行李全部放了上去,递给了车夫二十个铜板说道:“将行李送到太平坊方尚书府右院。”

  于谦要付钱,却被康顺拦住。“今日廷益贤弟抵京,我们几人来迎接,自然是要你破费的。这点车钱就不要争了……”

  付了钱,他又打发了两个书童上车,跟于谦说道:“尚书府虽然也不会少了我们的吃食,但是毕竟不会大鱼大肉,最近一些时日,嘴里淡出鸟来了。让两个书童先回去,我已经吩咐了我的书童,会招待他们,你不用担心。”…。

  两个书童都是初次离开家,虽然来了京城很兴奋,但是一来就要跟主人分开,都有些心虚起来。

  于谦问道:“今日初来乍到,不去跟尚书府说一声,岂不失礼?”

  康顺笑道:“方尚书如今人在西北,尚书府内眷不好打扰,如今只有一个管家在,我们出门的时候可是听说了,管家今日也要去看蹴鞠赛。”

  另一个钱塘学子赵舒成从怀里掏出了几张票据笑道:“你们今日运气不错,刚好遇到了蹴鞠大赛开赛,而且还是在新建成的竞技场举行。据说今天殿下也会出席,如今京城一张高台票都卖到了十两银子。”

  于谦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王乾忍不住为之咋舌。十两银子,这是多少百姓一年都难得攒下来的。。如今却仅仅是一张门票钱。

  于谦问道:“不是说竞技场能坐十万人吗?这门票卖的出去?”

  “这京城,有钱人多着呢……”

  如今吃饭时间还早,一行人也不心急,找了一辆坐人的马车,沿途看着风景。

  所经之处,于谦发现了不少房子已经被拆,大街被扩大了许多,但是许多人都在路上铺设方木,不知是什么缘故。

  王乾忍不住问起,赵舒成就笑道:“据说是朝廷现在有了一种火车,一次可以携带数百人。如今应天府到处都在开挖道路,要修火车路。”

  “数百人?火车?”

  两个乡下土包子登时觉得脑袋不够用了,那是什么车啊?

  马车首先来到了清凉门内的清凉山竞技场,经过了大半年的建设,这已经全部完工。

  放在后世来说,这座体育馆根本就是一座没有多少装饰的落后体育馆。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座巨大的建筑,带给人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体育馆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外面的广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他们只是远远地看了一会儿体育馆,然后就去找酒楼吃饭。

  吃饭期间,于谦和王乾就感受到了自己晚来了一个多月。摇摇-欲坠所获得的信息就落后了许多。

  比如说殿下要加考海外时政与算学,如今京城各种海外时政和教授算学的书籍就数不胜数。

  比如说国子监如今因为赶考的学子太多,已经不接收外敌的学子投宿。但是殿下开放了自己在下马桥兴建的学院宿舍,供各地学子住宿。

  据说住在国子监的学子们都后悔了,因为殿下在下马桥建设的大学,住宿条件可比国子监要好的多,那里精通算学的教授也更多。

  还有什么殿下要求蒙学开始教授拼音,并且准备在下马桥开办了一个拼音学院,凡是秀才愿意进学,就免费教授,而且后面还会任命为各地的官办学官,虽然不入流,却也每个月有固定俸禄可领。

  这些新闻都在不停冲击着于谦和王乾的三观……

  酒足饭饱,几人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先到贡院外面转了一圈,就步行前往要举办蹴鞠大赛的竞技场。…。

  饭前来的时候,这里的人还不算多,但是这个时候过来,竞技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

  不过这个竞技场大的惊人,竟然有四十多个出入口,人数虽然多,却也井然有序。

  一些不遵守秩序,想要插队,带头拥挤的人,被负责执勤的衙役毫不留情地扭了出来,摁在地上就是一顿棒子。

  于谦他们虽然兴奋,但是看到那些官员都按照顺序排队,找到了自己座位的入口之后,这个时候也只能跟着那些百姓一起慢慢进入。

  他们登上了几十级的台阶,然后迅速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住了。

  在外面看,这里只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大房子,但是站在中间的入口,看着密密麻麻的几万人挤在一个环形的坡形建筑上,每个人都被震撼住了。

  被后面的人推着,他们才很快清醒了过来,寻找自己的位置。

  赵舒成他们买的票位置不错。。在中间略微靠上的位置。座椅是几块方木条制成,被几个螺丝直接固定在了水泥台阶上。

  王乾这个时候觉得有些头晕目眩,坐在这里向下望,实在有些太吓人了。

  他根本不敢起身,生怕一下子腿软,就从上面滚了下去。

  他开始还不好意思表现出来,但是看到不少人像他一样,都是动也不敢动一下,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些甚至还忍受不住吐了出来。

  于谦就没有这种感觉,一直好奇地四处观望,对下面绿油油的草坪,还有草坪上画出来图案,包括他们对面的一排房间格外有兴趣。

  康顺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图案是干嘛的,钱塘虽然有蹴鞠赛,那也不过是找一块空地就开始踢。

  他们易信求学。对蹴鞠大赛的规矩并不太懂。

  一个坐在他们旁边的明显是应天府的商人,带着一种优越感说道:“将球场划分成两块,中间是就是楚河汉界,两边有大禁区,小禁区,点球点,你们连蹴鞠规矩都不懂,真是笨啊?”

  对方虽然略带优越,但是笑着说出来并不可恶,几个年轻人也不以为意,又问:“那一排房间是做什么的?”

  “那当然是达官贵人和皇上一家看比赛的地方,总不能宫里的贵妃娘娘来了,也跟我们挤在一起吧!”

  正说着,忽然看到人群沸腾了起来,场中的声音简直要轰破天际。

  许多衙役都在到处大喊:“今日不兴跪礼,所有人原地坐好。”

  即便如此,也有许多百姓自发地跪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他们举目望去,只见一行人举着皇家龙旗进来。摇摇-欲坠这个应天府的商人也激动了起来。“这是太孙仪仗,是太孙殿下来了啊!今天虽然花了三十两银子,却也不亏。”

  他的身边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男孩子的那一边坐着的是一个年纪快六十的老婆婆。

  那个老婆婆原本一直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儿子这样说,立即跟孙子说道:“宝儿,快把望远镜给奶奶,奶奶看看殿下长什么样子。”

  一个老婆婆举着望远镜,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是于谦他们几个这个时候却恨不得夺了望远镜也好好看看,能正大光明盯着太孙和宫中后妃看的时候可不多。

  这个时候,这个老婆婆流着泪将望远镜还给了孙子,望着儿子说道:“今日能有幸亲眼看见太孙殿下,老身就是现在死了,也此生无憾了。”

  她的儿子笑着说道:“娘,你看太孙殿下也带着太子妃出席,太孙殿下也是孝子啊!”

  老婆婆擦着眼泪说道:“太孙殿下自然不是凡人,要不是他,怎会有我们家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