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比不上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上。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就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就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就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上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摇摇-欲坠战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就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文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腐败,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监的二十四个衙门,中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且外有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他们现在就是再齐心。摇摇-欲坠也不会成为大患。

  他只在乎�监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条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见一下柯枝的国主,还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高台下禀报:“柯枝国国主携众位王子到……”

  朱瞻基点了点头,轻声吐出一个“宣”,就转身进入了殿内。

  李亮略微尖细的声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国主暨众王子觐见……”

  这句话被前殿伺候的�监们一声一声传了出去,一直到宫门口。

  不一会儿,柯枝国主可亦里携带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一起进入了大殿。

  这柯枝国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与大明建立了联系,当时的国主还是可亦里的父亲。

  永乐元年,朱棣遣中官尹庆赍诏抚谕其国,赐以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及华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主随后遣使上贡。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抓了锡兰国的国主,柯枝国国主可亦里吓的不轻,连忙又遣使入贡。

  这一次,他们的使者姿态很低,主动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

  朱棣让�监刻印,并派郑和印赐其王,郑和来到了柯枝之后,在柯枝国神山刻下碑文,命勒石山上。

  朱瞻基见了可亦里,主动提起此事,说道:“此诰文孤只是有所耳闻,却未亲眼所见,故此明日先安排一番,孤当亲自登神山,阅诰文。”

  有通事的翻译。可亦里连忙应下说道:“此乃盛事,小王定当妥善安排。殿下能否宽限几日,让小王准备妥当。”

  一边的郑和提醒说道:“殿下,柯枝百姓混居,道路狭窄,若欲前往,这安全不可不安排妥当。”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待我离开之日再去……”

  可亦里听了翻译,松了一口气,又跟朱瞻基说起他们柯枝国的一些情况,言语之间不离想要大明援助之意。

  如今印度大陆上面的这些国家都是城邦国,每个国家的势力都不大,经济更差。

  不管是大明的茶叶,还是瓷器,丝绸,都是他们紧缺之物。

  在没有大明的丝绸之前。摇摇-欲坠他们这里除了土布,就是本地也非常贵重的沙丽。丝绸的出现让当地土王格外喜欢,那些女人都以丝绸服装为美。

  朱瞻基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有回绝。这次他出行的时候,本来就带了一些赏赐给各国的礼物,但是他肯定不愿意无条件的援助,所以还要看他们的表现。

  可亦里也向朱瞻基发出了邀请,说好了明日傍晚,在他的王宫举行晚宴,款待朱瞻基。

  这种外交礼节,朱瞻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答应了带自己的几个嫔妃去参加晚宴。

  在大明,女人是不能参加宴会的,即使是亲眷,也只能在后院相聚。

  不过这里的风气不同,可亦里最开始还怕朱瞻基会恼怒,见他答应了下来,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朱瞻基会答应下来。

  等打发了他离开,郑和才不悦说道:“这些土人不懂礼仪,女眷如何能参加宴会,要是出点什么意外,冲撞了贵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所谓入乡随俗,不外如此。既然此处有此习俗,我就答应了又何妨。何况嫔妃身边都有内侍,宫女,又有谁敢冲撞?滇国公无需担心,孤不是那种老古板,故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

  他不抱怨了,连忙说道:“殿下请讲。”“你对此地熟悉,这里数百个小的城邦国,孤是看资料都看的头昏脑涨,你帮孤整理一下,按照各国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准出来。投靠我大明的涂上黄色,心向我大明的浅黄,中立的绿色,对我大明不以为然的红色。”

  没有地图,朱瞻基看资料也形成不了真正的概念,因为这个时候的记载,实在太简略,太坑爹了。

  比如说柯枝国,在大明的记载中,就是柯枝,或言即古盘盘国。亦译作国贞。地处半岛西南,自小葛兰西北行,顺风一日夜可至。

  这还是比较好记的,一看就能略知大致方位。

  还有许多小国。。只记载有什么邻国,靠近谁,但是却没有详细的位置记载。

  所以朱瞻基就是看到介绍,也不知道究竟是哪里。

  把这件事安排了下去,随后就又宣了德里国使节觐见。

  柯枝人代表了普通的印度人,肤色越浅,地位越高,有明显的民族风格。

  但是德里国的人种就比较复杂了,他们虽然大部分都是白人的模样,但是却不属于一个民族。

  在他们之中,有雅利安人,有斯拉夫人,有闪族人,有波斯人,有突厥人,有蒙元人。

  这就是一个大杂烩的国家,就连国家的政体,也是一个大杂烩。

  宋代开禧二年,阿富汗古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

  首先是突厥人进入了这里,后来阿拉伯人又占据了优势,最后各种各样的人都被融合进了这个国家。

  外人熟知的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德里人发明的,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了出去。

  他们这些人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信奉绿教,并且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能牢牢占据这里,靠的就是同一个信仰,以及强力打压印度教徒。

  这可以说是印度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要不是因为绿教占据印度的圣地,以及最肥沃的北部平原,印度教徒恐怕早就灭了佛教。

  从这方面来说,绿教拯救了佛教。

  这跟帖木儿打败了奥斯曼帝国,等于变相地拯救了欧洲是一样的道理。

  当时要不是帖木儿打败了奥斯曼。摇摇-欲坠奥斯曼已经灭了拜占庭帝国。

  在洪武二十九年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帝国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三百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占据了巴尔干半岛,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但是这个时候,瘸子帖木儿西进,开始向奥斯曼帝国的老巢进军。

  到了永乐元年,帖木儿进攻到了奥斯曼的中心。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君主巴耶塞特都被俘。

  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也相当于救了整个欧洲,最起码是救了东欧。

  德里苏丹国名义上一直是帖木儿国的属国,许多在帖木儿国混不下去的人都来到了这里,增强了德里国的实力,也让他们的政体显得混乱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