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13)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英国之所以参战,是因为觉得法国可能要战败,而且是大败。

  因为法国的盟友已经纷纷退出战争,东罗马帝国还在作战,但基辅大公国却退出了战争。他们跟神圣罗马帝国达成了一份和平协议,虽然保住了所有领土,依然是一个西到喀尔巴阡山、东到第聂伯河和顿河分水岭,北到布列斯特沼泽,南邻黑海沿岸的东欧大国,无论是国土还是人口,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甚至比神圣罗马帝国还大,相当于后世的乌克兰大部加白俄罗斯南部,俄罗斯西南小部分土地的一个国土大国,人口也高达八百多万。

  但国弱民疲,接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条件,允许神圣罗马帝国向基辅派遣主教,管辖这里的天主教事务,同时给予了神圣罗马帝国大量特权,沦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保护国。

  实际上,基辅大公国以前跟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矛盾就不大,主要矛盾是跟南方的西辽帝国的,因为西辽帝国在鼎盛时期,扩张的太猛,占据着黑海沿岸地区,这让基辅大公国的黑海出海口被西辽控制,这些年基辅大公国一直试图打通出海口,夺取第聂伯河河口一带,但西辽衰弱,基辅一直也不强,始终没能成功。

  基辅大公国退出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压力减小,东罗马帝国显然不可能独立抵抗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瓦拉几亚公国和多瑙河下游丢失是迟早的事情。

  英国参战之后,一方面向法国派遣一支远征军,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海军则开进黑海地区,进驻多瑙河口一带的东罗马城市。英国还开始展开自己擅长的外交活动,他们将目标瞄准刚刚退出战争的西辽帝国。因为阻挡神圣罗马帝国南下,西辽帝国也有义务,多瑙河下游,西部属于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多布罗加走廊,东边则是西辽帝国的土地,双方以多瑙河为界。

  但西辽刚刚退出战争,见过白女真强大的战斗力后,不想再次开战。

  英国还拉拢黑海南岸的大食帝国。萨拉丁建立的阿尤布大食帝国,此时统治着小亚细亚到埃及的亚非土地,不管是人口还是国土都是大帝国,前些年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工业建设,气象为之一新。但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改革和工业化已经让财政破产,帝国财政支柱油田都被债主查封,大食帝国一点都不想打仗。

  英国甚至还拉拢在周边强权夹缝中独立的小国格鲁吉亚王国,这个国王此时在一个美丽的女王统治下,用女人的怀柔胸怀,将奴隶制残余清除,将王国带到了封建时代。塞尔柱帝国时期,这里曾被塞尔柱帝国征服,但在西辽打击塞尔柱帝国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立。之后一直保持了难得的独立,但却向周边几个强权进行纳贡,向西辽纳贡过,后来向大食国纳贡过,还曾一度向黑女真纳贡,如今则依附于大食帝国。

  但英国人的忽悠,精明的塔玛拉女王没有接受,对格鲁吉亚来说,已经扩张到了黑海,北方是高加索山脉,山脉那边是西辽帝国控制的土地,东部是西辽帝国的里海沿岸,南部占领了部分亚美尼亚,王国的扩张已经到极限,向任何地方扩张,都要面对格鲁吉亚无法抗衡的强权。

  作为欧洲第一强国,大英帝国也不至于一个铁杆盟友都没有,上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跟白女真是铁杆盟友,双方有军事同盟,战后才到期,并没有续签。可是英国依然在欧洲保留了一个铁杆盟友,比历史上更强大的葡萄牙王国。

  这个王国,不只局限在葡萄牙领土上,还往南吞并了安达卢西亚公国和穆尔西亚公国,跟北方的西班牙王国以中央地区山脉为界,山脉以南都是葡萄牙王国,虽然占不到伊比利亚半岛一半领土,但也差不太远,南方地中海沿海,西方大西洋沿岸,以及直布罗陀都在其控制下。

  英国之所以跟葡萄牙王国同盟,主要目的是通过葡萄牙掌控进出地中海的通道,而葡萄牙跟英国结盟,就是担心西班牙王国的压迫。西班牙王国占据着伊比利亚半岛将近三分之二面积,可是国土大半都是山地,养羊业兴盛,毛织业发达,跟英国呢绒竞争激烈。国土也北邻大西洋,南邻地中海,但最大的劣势跟法国一样,南北海岸不连贯,只有吞并葡萄牙,才能将沿海地区连为一体。一直希望跟葡萄牙合并,希望建立姻亲关系,多次被葡萄牙拒绝。

  以前西班牙是白女真的盟友,而葡萄牙跟法国保持长期同盟关系。这次西班牙没有参加战争,因为上次战争过后,他们吞并了巴塞罗那伯国,跟法国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解决了边界问题。葡萄牙也转而跟英国同盟,对法国在北非扩张非常不满,所以法国参战后,葡萄牙王国并没有出兵方向,现在英国参战,葡萄牙迫于军事同盟压力,只能加入战争。法国则承诺,将丹吉尔港割让给葡萄牙。要求葡萄牙人至少提供三十万兵力,进入法国作战。

  得到葡萄牙和英国援军支持,法国人还紧急组建了二十万后备军,勉强度过了危机,但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因为白女真大军已经攻击到了巴黎近郊,巴黎岌岌可危,白女真的炮弹还没法落入巴黎城内,但爆炸的声响,已经让巴黎人恐慌。

  英法葡联军跟白女真帝国沿着塞纳河和索姆河拉锯,神圣罗马帝国则在南方击退了北意大利法军,并且从士瓦本公国攻入法国腹地,夺取了罗纳河流域的丝绸工业重镇里昂。

  战争打到第三年,陷入了对峙和胶着状态。法国人彻底放弃了高卢人的傲慢,做起了缩头乌龟,一味死守,反而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他们挖掘壕沟、修建壁垒,给步兵提供最基本的保护,同时开始生产大量大口径重炮,英国也能生产优质的线膛火炮,大量武装法军,双方军事力量出现平衡。

  僵持的消耗战中,双方都希望能引入外部力量打破平衡,但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有各自的原因。

  最强大的东方三国,经历多次内战,长期对峙,甚至两次世界大战后,谁都知道灭不掉对方。而且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大燕帝国、东洲汉国和南洲宋国之间,战争的动机跟欧洲人不太一样。欧洲人更加直接一些,就是为了争夺利益,而三大东方文化国家,之前的历次战争都带有逐鹿中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事实已经证明,谁都无法统一这个共同文明的三大分支,中原国家,在无法灭掉对方的情况下,也不是不能保持和平,宋辽澶渊之盟就是典型。因此第二次大战后,随着最强大的大燕帝国皇帝李炎下了罪己诏,认识到战争手段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后,整个民族就开始转向内部,对外部不再关心。精英阶层开始广泛高唱黄老哲学。

  三国中的宋国最为保守,早就放弃了重回中原的念想,东洲汉国则一直对十二都地区念念不忘,但经过多次冲击后,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夺取。

  三大国家普遍传到了第三代,过去的恩怨记忆已经淡化,民间沟通和交流却日益密切。造船业革命之后,三国之间往来更加密切。

  经济危机期间,三国官方开始出现有限交流。目的是改善目前的关系。大燕帝国跟宋汉两国之间,持续了半个多世界的官方冰冻状态。民间沟通甚至都是通过第三方完成,双方之家的商船无法直接抵达对方港口。当然善于钻空子的商人多的是,许多商船上准备着多个国家的资料,可以随意转换身份。三佛齐、蒲甘王朝这样的小国,很乐意提供证明文件。但大多数的贸易,确实是通过欧洲航运公司进行的。

  大燕帝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海运强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民族,对于下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也很不愿意远游。一方面将远游上升到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层面,一方面是自身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没出息心态,让这个民族其实是很不善于开拓的。

  于是大燕帝国的海运,主要维系着跟本国海外领地之间的贸易。东洲宋国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一个海运大国,跟自己海外领地的贸易,甚至都常常委托给欧洲航运公司。倒是南洲宋国的海运做的一直不错,位于印度洋这个四海交汇之地,往东通往东亚,往北通往欧洲,往西通往东洲,世界几大航线在这里交汇,成为商业最为繁忙的海域。但主要是宋国朝廷对于海运极其重视,将造船业,海运业和海军视作本国的名门。

  巨额补贴下,宋国商船主客服了各种困难,想到了各种办法来扩大航运规模。最主要的形势是,雇佣其他族群下海。宋国船主主要出管理人员,水手大量雇佣拥有海洋文化的贫穷的三佛齐水手以及南印度水手。这些水手驾驶着大宋商船,行驶在世界上各条航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