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个鬼佬在当时可算是稀有动物,特别是在北方,难怪张裕儿瞅得新奇。
其中一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的鬼佬可不简单,历经明清两朝,相当地出名。汉名叫汤若望,天主教传教士。
另一个叫金尼阁的家伙,虽然不太出名,但在朱由校看来,却更有用,更富有传奇色彩。
作为第一位来华的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在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逝世后六个多月抵澳门真正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万历四十一年,金尼阁返回罗马晋见教皇,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
同时,金尼阁还有两个任务,一是请求耶稣会总会增派人手,二是采购图书仪器,要在北京建立一个图书馆。
当时,教皇保罗五世向中国耶稣会赠送了五百多册图书。
其余部分,则由金尼阁和同伴邓玉函精心挑拣,从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收集而来。
而且,金尼阁获得教皇诏谕,允许中国教士用本国文字举行宗教仪式,准许当地人士任神职,并可用中文翻译。
在欧洲期间,金尼阁两次进行环欧旅行大宣传。他常常身着儒服出现于公众场合,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
万历四十六年,金尼阁率领二十余名新招募的传教士搭船离开里斯本,再次踏上来华旅途。次年七月抵达澳门。
在艰苦的旅途中,有七名传教士染病死亡,包括金尼阁的弟弟。同船来华的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傅泛际等人,也都有很深的学术造诣。
金尼阁第二次来华带来了大量外文书籍,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的热爱,以及遵循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之路。
还因为金尼阁在返回西欧前,接受了在华传教会让其在欧洲广泛募集图书,从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会图书馆的任务。
当听到金尼阁说他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搜集了七千余本图书,且全是精装,无一重复时,朱由校的眼睛都放出光来。
“这些图书价值一万金币。”徐光启在旁进行了补充。
“金尼阁还有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叫‘西书七千部’,已经联络了艾儒略、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人共同翻译出版。”
“Good,Very good!”少年皇帝突然冒出的外语让众人都大吃一惊,但见朱由校已经激动地从御椅中站起,在御阶上来回走动,“人手太少,要多招,要尽快地翻译,所需资金,朕如数拔付。”
金尼阁相当惊讶,可也非常惊喜,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尊贵睿智的陛下,您说的竟是非常纯正的伦敦音。”
到了十五世纪,由于元音的大改变,英语更进一步进化成所谓的近代英语。
而在这之前,也就是十四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乔叟完成了,以伦敦方言为代表的英语终于开始出现。
在此期间英语逐渐向高层发展,1399年继承王位的亨利四世,则是第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国王。
哦,偶的英语没白学呀,原来这么纯正,已经超过多数英国佬,赶上伦敦那个小地方的方言啦!
朱由校心中得意,摆了摆手,说道:“金教士过奖了,咱们还是说说这个‘西书七千部’的翻译计划吧!有目录嘛,朕觉得可以先挑些重要的书。”
金尼阁赶忙拿出一个册子,说道:“目录不全,是我在海上航行时,和邓玉函共同翻译罗列。”
朱由校接过宫人转呈过来的目录,一目十行地看着。即便不全,可也有将近两千本。
压抑着心中的狂喜,朱由校边看边开口说道:“刘若愚记录。”
等到刘若愚回应,并提笔铺纸准备好,朱由校的声音在殿内响了起来,“、、、、……”
历史上,随着金尼阁在崇祯元年逝世,“西书七千部”介绍给中国知识界的计划也流产。
除了李之藻和王徵等人零星翻译了其中一些著作,大部分书籍蒙上岁月的尘埃,无声地流失。
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和开普勒的等重要科学典籍。
深知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深知开眼看世界的必要性,朱由校自然不会让这个宏大的计划失败。
哪怕花再多的钱,也要做成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而金尼阁此举,在史书上被称为“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
朱由校更是认为,这比唐僧带回来的那些阿弥陀佛经书重要一百倍,有用一千倍。
学习、借鉴,这一点都不丢人,天朝上国的面子,远没有强大起来更重要。
嗯,咱也别说大明已经落后之类的丧气话,那要被喷“崇洋媚外”的;咱说继续让大明帝国保持国际领先,这听起来就舒服多了吧?
其实,如果朱由校看过上关于火药爆炸原理的描述,不仅会目瞪口呆,大赞老祖宗的古老智慧,更会对翻译西书更加迫切。
“……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情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我勒个擦!不就是燃烧产出气体在密闭空间膨胀爆发吗,老祖宗咋弄得这么博大精深,这么深奥玄幻呢!
还两情逼合,阴阳幻化,这是硝和硫在乱搞生娃儿的节奏啊!脑洞太大,还有些辣眼睛,不可描述。
在科学理论上,至少在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上,大明真的已经落后了很多。
勿庸讳言,此时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拉开序幕,大明必须要迎头赶上,再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