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超前体验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购物尚且如此,接下来由宁卫民精心安排的另一项目——理发,就更让邹国栋有一种如梦似幻之感了。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京城最高级的理发馆,公认的还是王府井的。

  如果非要在京城这地界儿,找到另一家与之水平近似的理发馆,那也仅剩下一处不怎么为外人所知道的高消费场所了。

  就是京城饭店A栋与B栋之间,专为中外上层人士服务的内部理发厅。

  除此之外,京城其他的国营理发店其实都排不上号,全是大众化胡撸脑袋的水平。

  所谓个性化的发型,唯有给女性烫个头,给男的留个大鬓角,推个板寸而已。

  至于来自于花城的小发廊,毕竟才刚在京城兴起,还没有多少发展的时间。

  无论规模还是设备都相当有限,硬件条件比起国营大店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当前社会上所谓的时尚发型,什么霍元甲头啊,幸子头啊,爆炸头啊……都是这些发廊里的花城师傅引入京城的。

  论手艺,他们比起国营理发店的老师傅们有些新意。

  可问题是无论美容美发用品,还是系列服务,这些发廊又无不是在彷效港城的套路。

  偏偏港城呢,又是跟日本学的。

  就是那个刚刚和皮尔卡顿签了合作协议,在京城合作办学的郑铭铭,未来京城的美容美发教母。

  她也是在日本着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的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所以说啊,京城的发廊要跟东京的美发店要是一比,那就是二手的李鬼遇见真李逵了,压根就不再一个级别上。

  事实就是,当代的日本不愧是整个亚洲的时尚引领者。

  东京这里的美容美发行业高度成熟,是最发达的。

  从来只有被模彷,而从没被超越过。

  因此还别看邹国栋,在京城也是有能力花二三十块钱外汇券,在京城饭店的理发厅体会一下外宾的待遇特殊阶层。

  可就这种国内的顶级享受,绝对高消费,也没法与东京成熟的美发行业之体验相提并论。

  说实话,当两个人把东西拿回公寓后,邹国栋又被宁卫民带到赤坂附近的一家名为的美发沙龙里。

  才一进店,他就看傻眼了。

  因为在这里将近二百平米,用玻璃帷幕打造的开阔空间里,光凭视觉就能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何况这家店里不但有着穿着打扮比顾客还要时髦亮眼的发型师,有着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

  而且还提供各种周到体贴,让人完全无法想象的特色服务。

  在等待的时候,专门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甚至会应顾客的要求,贴心的为客人现场制作一杯饮品。

  卡布基诺和热巧克力,正是阴冷的冬季里最受欢迎的品种。

  此外,店里还有一面墙的书柜摆满了时尚杂志,可以让顾客随意选取翻阅,用来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

  总而言之,身处这样的理发馆里,那真是比待在五星级饭店的大堂酒廊还要舒适,和国内的理发馆差距太大了

  更别说,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在这家店里,居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会说英文的。

  英文水平也不仅仅是只字片语的应答,而是达到可以和客人轻松聊天的水准。

  甚至连价目表和优惠活动的说明,也有英文的。

  因此广泛受到外国顾客的喜爱。

  不但许多长期要待在东京的外国人都是这家店的长期顾客,就是眼前,邹国栋也发现有一半的客人是金发碧眼的粉脸。

  而且等到邹国栋连同宁卫民终于坐到了理发师的座位上,下面的事儿更是让邹国栋说不出的吃惊。

  因为首先他发现,这家店是躺着洗头的,不是坐着在洗头池旁胡撸脑袋的传统洗头方式。

  其次,这间店铺还有着独创的按摩舒压技术。

  把从专业的指压按摩师那里学到的技术,融入到洗发、头部按摩中去,能让人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

  不得不说,邹国栋还是头一次体会这种滋味,今天旅行中的疲劳感彻底得到舒缓。

  而更让人心服口服的是,理发师的技术也确实过硬,工作态度更是极其认真负责,且温和耐心。

  一个小时过后,无论是邹国栋还是宁卫民都以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了镜子里。

  他们自己看着,感觉发型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就是显得洋气、年轻了不少。

  尤其邹国栋,从华夏内地带来的那点土气,经过这么一捯饬,彻底消失不见。

  为此,他越琢磨越觉得这事儿神奇。

  哪怕看着宁卫民掏出了两万一千円的钞票付账,也没表现出有多么吃惊样子。

  不知是因为钱是宁卫民付的自己不肉疼,还是觉得确实价有所值。

  反正一出门,他就迫不及待地跟宁卫民交流起刚才体验过后的感触。

  宁卫民微笑回应。

  邹国栋听闻眼睛顿时睁大了。

  ….

  宁卫民可不想邹国栋产生错觉,忙为他解释。

  宁卫民的话,邹国栋深以为然。

  他一下想起费用问题来了,不能不以点头表示赞成。

  是啊!两万一千円那可是二百元人民币啊。

  这要搁在国内,合着理一次发就得花一百块,有几个人负担得起?

  恐怕连部级干部应付这种消费,都会感到吃力。

  这样高端的理发馆,要说国内也只有真正的外国人,而且得是发达国家来的外国人才消费得起。

  还有就是像他这样高工资的外企职员,或者国内那些先

  富起来的个体户,才能有这个条件。

  要说跟聪明人说话还就是省力。

  宁卫民见邹国栋对自己的用意,居然能理解到这样充分的地步,而且持赞成态度,他也是非常高兴。

  邹国栋激动的接过话来,面带大喜之色看着宁卫民。

  他也感觉到这时才真正的吃透宁卫民的全盘设想。

  ….

  宁卫民此时已经没有可再行补充的了,仅以微笑回应。

  于是一时间,一种可以称为的气氛,再度出现在了这两个在国内原本总是磕磕碰碰的人心中。

  真的不能不说,人和人的缘分还就是这么神奇。

  哪怕性情天生相悖,属性极其不合的人,也会因为共同的志向,化敌为友。

  接下来的事儿不用多说,无论是从时间来看,还是按流程来看,都该到了晚餐的环节了。

  但既然邹国栋表示客随主便,由着宁卫民来安排,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要求,所以这顿饭宁卫民还真没掏多少钱。

  尽管赤坂这个地方附近就有很多高级餐厅,意大利、法餐、西班牙扎堆,也有很多不错的和食店、寿司店。

  甚至这里有颇多那种极具日本风情,入口狭窄、玄关造型高雅,木门上有横梁,门后是扶疏的树丛,门外挂着写有店名的灯笼招牌,门里有艺伎服侍伺候的高级料亭。

  可宁卫民就一概不请,仅仅是带着邹国栋去吃了一顿价廉物美的洋快餐。

  为什么啊?

  其实倒不是这小子抠门,主要还是她为了皮尔卡顿公司的利益计。

  谁让皮尔卡顿麾下还经营着法餐厅,邹国栋在日本也待不了几天哪。

  宁卫民还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借吃饭之便,让邹国栋眼见为实,看看国外洋快餐的经营模式。

  好与之切磋交流一下对国内西餐业布局的改进和设想。

  所以这事儿还真得说明白了。

  吃快餐是吃快餐,可宁卫民没带邹国栋去吃什么麦当堡、肯塔基,或者是吉野家、松屋。

  一是因为那些美国快餐港城也有,邹国栋早就见识过了,没有必要再去。

  二是因为这些快餐经营的内容实在太简单了,每家店里的主打品种就那么几样。

  和皮尔卡顿麾下的餐厅经营模式与定位都不符,基本上没有可借鉴之处。

  至于宁卫民执意要带邹国栋好好看看地方,那可是他为有效促进公司

  旗下餐饮品牌发展精心挑选的优质模板。

  一个未来在咱们国内有和之称号的意式餐厅。

  也就是创办于日本的。

  萨莉亚的创始人叫正垣泰彦。

  作为一个在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打工仔,他一直对有着迷之执着。

  据说在读大学时,他就发誓要开办意大利料理店。

  后来果然梦想变为现实,当他攒够一笔小钱后,打着招牌的萨莉亚就诞生了。

  1967年,正垣泰彦在日本距东京市中心二十公里外的千叶县市川市创立了这个神奇的意式餐厅。

  不过很快,正垣泰彦的信仰就遭到了重大冲击。

  因为最初萨莉亚不但面积有限,只是个有三十六个座位的小餐厅,….

  而且由于开店早期的执念,那种对于的惯性认识,萨莉亚一开始并不便宜。

  对于当时的日本民众来说,一家并不平价的西餐,根本没有街角的拉面店有吸引力。

  于是为了能让店面支撑下去,正垣泰彦想了很多的辙。

  比如把开店时间延长到半夜四点,比如在店内增添日本打工人最爱的烤串。

  但是他悲催地发现,就算自己再努力,招揽来的客人都只能是一些来喝酒打架闹事儿的古惑仔。

  1969年,甚至因为这些小混混们在店内闹事,而引发了一场摧毁性的火灾。

  半生心血毁于一炬,正垣泰彦就此陷入了迷茫。

  但话说回来,他也是由此作为契机,开始转变开店的思路。

  之前,他总认为。

  但是在餐饮业深耕数年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真正的道路——主打性价比,要把价格拉下来。

  这样在1973年,萨莉亚就打出了所有菜品三折的销售策略。

  于是薄利多销的萨莉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日本最受欢迎的西餐连锁品牌。

  日均接待客流量从之前可怜的二十人左右疯狂增长到了六百到八百人。后来,即便到了就是年代,遭遇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大环境,萨莉亚还是能保持高昂的增长势头。

  时间长了,他经营的餐馆价格低廉就成了一块招牌。

  甚至靠着这种低价策略成功打开了市场,进入了东京,开办了分店。

  后来,即便到了九十年代,遭遇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大环境,萨莉亚还是能保持高昂的增长势头,甚至把分店开遍了亚洲,成了名符其实的!

  而正垣泰彦,也完全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点——哪怕是西餐,也可以既便宜又好吃。

  这就是宁卫民为豪华的马克西姆餐厅之兄弟——主营法式简餐的美尼姆斯,所规划的未来之路。

  也是他带邹国栋来体验的主要目的。

  lq.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