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古扇(2)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一柄古扇,两种画面,清风袭来,暗香浮动。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杜甫

  古人制扇,已有千年。里说,舜帝做五明扇,两扇合一,形状像开阖之门,作为天子贵族出行的仪仗,用来纳凉遮尘。

  周朝时,障扇仪仗可知尊卑:

  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到了战国时期,羽扇也流传开来,宋玉曾以鹤尾做扇,比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早了快五百年。

  宋起,折扇开始流行,扇面的图案愈加丰富,做扇材质也更加多样,别于腰上,颇为风雅,折扇开合之间,让持扇人气宇不凡。扇的演进,也是古人礼仪文化的演进。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白居易

  做扇需大巧,

  寸寸雕琢,

  能为器用,

  更要能欣赏雅玩,

  骨、柄、面、坠,

  诗、书、字、画,

  扇的艺术,

  每一处都是学问。

  用料

  有云,

  扇,羽扇最古,

  做羽扇通常用飞禽,

  猫头鹰褐斑飞羽、

  雪白色的仙鹤、

  或白鹅的硬翎,

  细毛硬挺,

  状如匕首,

  皆是上等材料。

  关于扇骨用料,

  有说法是,

  吴中折扇,

  凡紫檀、象牙、乌木,

  作股为俗制,

  惟棕竹、毛竹为之,

  称怀袖雅物。

  有奇石为贵,

  可有竹的话,

  就雅了。

  而扇柄则多用竹木,

  竹制扇柄多为玉竹、白竹,

  若要让扇更显名贵,

  则会使用湘妃竹等名竹,

  里贾赦抢来的扇子,

  就为湘妃制成。

  扇的风雅有十分,扇面占七分,扇的价值若有十分,扇面一变,十可变百。扇上的书画,可点石成金,点金成玉。

  从魏晋时代起,扇上题字成为流行,王羲之看卖扇老妇穷困,便大笔一挥,写下“清风徐来”四个大字,题扇济贫成为美谈。

  到了宋代,扇上的书画更为丰富,野草闲花、草木水禽,在扇子上,可见万物灵动。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苏轼

  扇变至今日,有四类扇子。有如燕瘦环肥,美得各有芳华。

  起于清代广东新会,传说有位画扇师傅,在潮湿的广东,画扇的墨经常会受潮褪色,只能用香火烤焦,才能显出颜色来。

  后来,画师干脆把铁笔烙红,在扇面上烙出诗画,火画扇由此得名。

  铁笔笔力绢细,画的画颜色艳秀,颇有古韵。

  江南吴中,盛产绫绢,用来做宫扇的扇面,秀美婉约,赠佳人最合适不过。

  用铁丝做外框,用绢绸做面,

  扇面上饰以绘画、缂丝、刺绣,美人手持绫绢扇,轻掩玉面,薄如蝉翼的扇面上,千种风情,万般况味。

  顾名思义,以白檀、紫檀木做扇,

  所引风有阵阵香味,

  扇存则香不消,

  能保存十余年。

  花式的檀香扇,

  工艺更为复杂,

  用檀香木扇片镂空雕琢,

  再用金丝串联,

  分层拉出,

  有精妙的花纹。

  竹丝扇

  灿若云霞,

  薄如蝉翼,

  用纤细如发的竹丝,

  编织成桃形,

  一把竹丝扇,

  纵横的纹路间,

  皆是匠心。

  不是什么竹都能入料,

  要在山的阴面、

  选取叶小节长、

  春笋秋材的“一年青”黄竹,

  用清水灌养,

  匀花、刮青、起薄、清刮,

  最后才能韧如丝。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

  扇是明情之物,

  能显玲珑之心,

  西汉的班婕妤,

  因不受成帝宠爱,

  写赋自称秋凉后的团扇。

  后来纳兰容若也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回到当初,

  卿还是扇下佳人,

  一切又会否不同?

  秋扇之典,

  都是女子的心酸。

  秦淮名妓李香君,

  爱慕心上人不做他配,

  最后血溅定情扇,

  后来有人在血迹上作画,

  用红色点染成桃花,

  这把象征爱情的桃花扇,

  传为佳话。

  女子与扇,

  多为闺思情怨,

  文人与扇,

  多为才情故事。

  除了王羲之题扇济贫之外,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

  因为同情制扇匠人,

  也曾在扇上作画卖钱,

  帮其解决债务。

  一方小小的扇子,

  可传情浓,

  可递风骨,

  在夏蝉将鸣未鸣,

  热浪渐浓未浓之时,

  不妨买一把扇子,

  感受一下,

  清风徐来的滋味。

  火画扇是广东新会着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清秀典丽,永不褪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当时,诗书画风较盛,新会有位着名画师叫陈晚,他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但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脱落。又发展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在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到1874年便开始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

  到1914年前后,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

  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其中的象牙火画扇,为贵族馈赠之礼。

  1952年,火画葵扇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1983年新会葵艺厂生产的三脊火画扇,获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奖”,1990年又获轻工业部颁“百花奖”。1986年,新会火画扇、葵花篮等12件葵艺品被选送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由于新会火画扇堪称中华一绝,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中国奥组委曾派员联络新会,计划订做一批“福娃”火画扇,以便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作为礼品及纪念品发售,奈何原材料和人力不足,有关方面不敢承接。

  竹丝扇俗称龚扇,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因为编织这种竹丝扇的技艺是由清代末年的龚爵五创造的,而且在龚家传了四代,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所以,人们习惯称自贡竹丝扇为“龚扇”。

  竹丝扇是扇子中的一种,选用优质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竹丝扇的扇面是桃形,形似纨扇,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薄如蝉翼,恍若织锦,是中国工艺品中的一颗明珠。

  竹丝扇享誉中外,据说,有一次在广交会上,一位很内行的英国丝绸商人居然把龚扇认成了丝绸制品。当他知道这是竹编制品以后,惊叹地说:“自贡竹丝扇可以当之无愧地进入世界艺术瑰宝之林。”

  四川自贡竹丝扇早就享誉中外,1956年就获得出国展览奖,中美建交后,它被送到美国展出。如今,它已经畅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深受各国人士的欢迎。

  龚扇的第二代传人龚玉璋,把原来用的几种篾刀改制成剖、刮、挑、拨等各各功能的工具十多种;在编织手法上,他也把原来的单纯的“人”字编织法扩展为点、线、破、十字等新工艺。

  龚玉璋对材料也很考究,要用阴山上、叶小节长、春笋秋材的“一年青”黄竹,黄竹砍下来以后,要经常用清水灌养,再用特制的工具匀花、刮青、起薄、清刮,最后成纤细如发丝、薄透为蝉翼、柔如韧如绢绸的竹丝,一把竹扇往往要用一千多根竹丝。

  他可以对照名家书画编织,达到名手临画的程度。编出的动物可以分老幼雌雄,编出的人物以看出喜怒哀乐。

  绫绢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属于宫扇的一种,产于浙江省。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的一种扇子。绫绢扇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

  绫绢扇一般多圆形,故又名“团扇”。亦有腰圆、椭圆和“钟离式”等。以苏州生产的最精良。绫绢扇造型美,画面精。用铁丝作外框,用绢糊面,彩带沿边。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作扇面装饰。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

  白绢地绣孔雀漆柄团扇

  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录竹、楠木、红木和牙骨等,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作扇面装饰,并装有流苏,贵重的配有宝石扇坠。秀丽典雅,高洁精美,尤为年轻妇女所喜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把小小的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它们雅致精巧,不单是盛夏拂暑的良伴,更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檀香扇,特色手工艺品,江苏苏州的一大特产,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风,清香四溢。

  檀香扇还具有“扇存香在”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依然幽香阵阵。盛暑可以却暑清心,夏令既去,藏入衣箱,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之功效,保存十年八载,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

  檀香扇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基础,融汇西方美学之精心设计,一般经锯片、组装、锼拉、裱面、绘画和上流苏等十多道工序制成。

  檀香扇以雕刻人物、山水为主,也有雕刻花鸟、鱼虫的,题材广泛、意趣盎然、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

  苏州檀香扇为江苏着名传统工艺品,约创始于清末民初,早期主要生产男扇。1930年前后,新颖秀美的日本女式摺扇风行东南亚,当时的扇庄从中受到启发,遂开始制作女扇,经过巧妙设计和不断改变,檀香扇的形式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

  “九五●十八”檀香男扇式样

  扇长由男扇的九寸五分缩短为女扇的五寸三、六寸三、七寸三分等;

  “中空”檀香女扇样式

  “玉带”檀香女扇样式

  “双空”檀香女扇样式

  扇骨由疏而阔变为多而密,男扇骨子分16根和18根两种,女扇变为24根、30根、34根三种,行话叫“二十四方”、“三十方”和“三十四方”;

  “三十方”檀香女扇样式

  “全面”檀香女扇样式

  扇的绢面由占扇长的十分之六缩为十分之三,扇骨外露部分由占扇长的十分之三增加到十分之七,檀香扇骨外露一多,香味就更为浓郁。

  “排茄”檀香女扇样式

  “格景”檀香女扇样式

  “倒肩”檀香女扇样式

  经过改良后的檀香扇大部分销往国外,加上形制上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富有装饰趣味,为广大妇女所喜爱,从此檀香扇由男扇演变为女扇。

  1988年,重回宁静的校园的陈衍宁正忙于准备在纽约举行的个人画展,陈太太偶然在一次义卖中,得到一把檀香扇,它唤起了陈衍宁无数童年的回忆,激发了他创作怀乡题材作品的灵感,陈衍宁开始创作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