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来到冯大有的影视城,这里的宋城已经建好了,剧组要在这里先完成东京汴梁、大名府以及其他地方城中场景的拍摄,影视城已经做好了准备,群众演员们纷纷换上古装,成了路人甲、商人、店小二、混混、小官吏,他们就像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摄像机从半空中俯拍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沈隆对导演叮嘱道,“开幕这组镜头,我要的是的感觉,没有什么画面能比更能体现东京汴梁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的了。”
“这一组镜头要是拍好,我这么多年的摄影就算是没白干,总算能给自己留下一部经典了!”摄影师显得很兴奋,不是谁都有资格拍摄这种传世经典的,他小心翼翼掌控着摄像机,对准了下方的街道上,两名仆人正抬着轿子走。
他们路过一处染布坊,染布坊高大的架子上,已经染好的蓝色布匹和拿出来晾晒的白色坯布正在随风轻轻飘扬,一名伙计顺着梯子爬上架子顶端,正把一匹新染好的蓝布搭在架子上,顿时一股带有浓浓生活氛围的烟火气就出来了。
轿子继续前行,前方遇到了一辆运送酒水的车,堵住了街道,东京汴梁如今可是地球上最繁华的城市,出现堵车完全正常啊。
另一组摄像开始拍摄近景,一一名推着独轮车的小贩为视线主角,通过他的目光来观看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画面变得更热闹了,孩童的嬉笑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没有其它古装剧的那么僵硬死板,一切都变得十分生动。
镜头扫过挂在店铺门廊下的宫灯,穿过一名骑马从街上走过的官人,对准了正在街头演武卖艺的江湖客,江湖客把棍子舞得虎虎生风,引得周围观众阵阵叫好,这下的江湖味也出来了,让人们看了马上就明白,水浒好汉和市井的渊源。
茶馆内,一名老者拉着二胡,一名小娘子唱起了小曲儿,小曲声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两名书生模样的男子停在了门口,随着曲调微微点头,还跟着小声哼唱起来,然后走进茶馆,坐下来安静地欣赏。
街边上一名老者正在捏面人,一位母亲搂着自己的孩子对老者说些什么,似乎在告诉他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对面还有个大点的孩子,直愣愣看着老者手里的面人,忍不住舔了舔嘴唇,对面小孩都快馋哭了。
小曲声仍犹在耳,镜头已经转到了隔壁的医馆,有人在医馆里享受推拿按摩,有的在医馆中拔火罐,粗犷的陶制火罐上有明显的包浆,这一看就是用了很多次的,道具刻意进行了做旧,以免显得突兀。
镜头又重新回到了染布坊,一名伙计正卖力地拉着风箱,让炉子里的火烧得更旺盛,另一名伙计正用力搅动着炉子上的大锅,一匹蓝色的布经过熬煮之后已经染好了,被第三名伙计拉到架子上晾晒,在蓝布旁边还有靛蓝色带着梅花纹样的布,还有红色的布,嗯,这家染坊的手艺挺好,各种布色都染得相当不错。
这一组镜头的结尾,第一集的主角终于出现了,不过一开始并没有露面,一个彩色的蹴鞠从人群中飞起,有节奏的一上一下,旁边响起了阵阵叫好声,但凡是稍微了解点的都知道,这是大宋球王高俅要出场了。
就开幕这短短两分零六秒的镜头,剧组愣是拍了三天才完成,沈隆对这组经典镜头的要求太高了,那怕出一点儿错都不行,群演的表情动作稍有不对就得重拍,那家店铺的布置那怕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合理的地方也得重拍,镜头的角度略有偏差还是得重拍。
那怕是那头驴乱叫了一声也必须得重拍,这些店铺、人物乃至驴都是有讲究的,几乎完全照搬了中的原景,这条街道也是按照建造了,完全复刻了张择端在画中的汴梁街道。
因为冯大有有钱,所以这些店铺、街道修建的原剧要好、要更加精致,当然这种精致不是说新和漂亮,而是完全复原了原貌,在修建过程中他们还请了宋史专家、古建筑专家帮忙考证指导,务必在所有能让人看得到的地方,都做得和宋代的汴梁街市一模一样。
修建好之后,也没有急着马上拍摄,而是先请了一些人来这些店铺里生活经营,利用一些手法把这些建筑、桌椅、独轮车、轿子不同程度做旧了些,让人们一看就能感觉到,这些地方或许真的已经使用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一样。
路人们的衣服上也有污渍、补丁,绝对不是后世古装剧那种一尘不染、崭新的样式,后世的许多古装剧光看衣服就出戏,你说男女主角这种公子哥儿、大小姐衣服干净漂亮也就罢了,那怕是丐帮的弟子,身上的衣服也是干干净净的,这样谁愿意施舍给他们啊!
“总算是好了!”当沈隆宣布最后一个镜头通过的时候,摄影师松了一口气,这几天无数次的重复不仅让他身体疲惫不堪,心理上也积累了巨大的压力。
不过他并没有一丝怨言,能拍摄出这么经典的镜头,他也颇有成就感,别的不说,就是日后吹牛也能多几分底气啊。
“今天先到这儿吧!明天咱们接着拍。”沈隆宣布收工吃饭。
“总算是轮到我们出场了!”剧组里的正式演员们已经等不及了,这都开拍三天了,他们还一次都没有出场过呢。
第二天继续在这条街道上进行拍摄,今天要出场的自然就是第一集的主人公,大宋球王高俅了,哎,这倒霉的孩子早出生了九百年啊,要是他出生在当今,那会背上这样的骂名?恐怕早就成为全国球迷心中的偶像了!
准备好之后,大宋球王终于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