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遫八年十一月前后,宋国参与对齐国的瓜分,止步于莒城。
当然,这是目前出任宋国大司马的蒙仲的考量,他认为,与其盲目地继续吞并齐国的土地,不如以消化已攻取的土地为主,毕竟宋国截止目前为止已攻取了齐国五分之一的土地,相当于令宋国增加了超过四分之一的面积,这已足够让宋国消化上好些年。
仔细想想,宋王偃这些年对外扩张所攻取的土地才有多少?还不及这次的一半,而这次宋国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相当于宋王偃数年对外扩张约两倍多的土地,这还有什么不满的呢?
但宋国的将领们,倒也不是人人都像蒙仲那般理智,比如戴不胜,他就多次劝说蒙仲带领他们继续北伐,至少要攻下莒城。
为何戴不胜如此重视莒城呢?
原来,此时的齐王田地因为五国联军讨伐的关系,已经从临淄逃到了莒城,也不晓得是觉得莒城能够抵御燕国与宋国的军队,还是准备继续外逃。
而戴不胜的想法就是抓住齐王田地,让他为这些年施加给宋国的战争付出代价。
面对戴不胜的劝说,蒙仲问他道:“抓住了齐王田地,你打算怎么办?”
“当然是杀了他。”戴不胜毫不犹豫地说道。
听闻此言,蒙仲微微笑了笑,忽然问道:“你知道楚怀王么?”
戴不胜睁大眼睛:“我当然知道。”
蒙仲点点头说道:“楚怀王本是一名昏君,先是被秦国的使者张仪所欺骗,以所谓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断绝了与齐国的邦交,还几度派人公然羞辱齐王,彻底断绝了与齐国的交情。随后,又发动倾国之战与秦国打仗,死了不计其数的楚人,导致楚人恨楚怀王入骨。可因为后来楚怀王在前赴秦国求和时拒绝割让楚国的国土,因而客死他国,楚人反而淡忘了对楚怀王的恨意,转而憎恨秦国。……今齐王田地,于内遭齐人憎恨,于外遭各国嫌弃,可若是这位昏君落到我宋国手中,且我宋国将其杀死,你觉得会不会再次发生类似楚怀王的故事呢?”
“这……”戴不胜面露犹豫之色。
笑了笑,蒙仲又说道:“所以说,让齐王田地活着吧,他活着,齐人只会继续憎恨他,将国家破碎的责任通通归于这位昏君,但倘若这名昏君死在我宋国手中,齐人或就会将这份恨意转向我宋国,继而抗拒我宋国对琅琊郡的统治。”
戴不胜恍然大悟,于是不再提继续攻打莒城,宋国的军队止步于鄅城一带,不再继续向北。
几日后,宋国太子戴武从彭城来到了鄅城。
太子戴武的突然来到,让蒙仲感到有些纳闷,误以为戴武也是不满足于现如今所攻占的齐国土地,因此他向戴武解释了一番原因。
没想到戴武却笑着说道:“戴武并非为此事而来。”
不是为了这事?
那是为什么?
蒙仲十分惊讶。
于是戴武便对蒙仲说道:“戴武欲赴邹国求见孟子,希望卿能与戴武同行。”
『原来如此。』
蒙仲顿时恍然大悟,感情太子戴武是希望他代为引荐——虽然以太子戴武的身份与名气,定能得到孟子师徒的盛情接待,但倘若戴武的队伍中有蒙仲在,相信气氛更加融洽。
点点头,蒙仲对戴武说道:“原本,我亦打算在冬季时拜访孟子,既然太子有意,在下自然愿意与太子同行。不过在此之前,太子应当出面犒赏军中的士卒,表彰他们的功劳。”
“那是自然。”太子戴武连连点头。
于是乎,太子戴武出面犒赏三军,数万宋国军队在鄅城欢庆,庆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犒军之余,蒙仲将军中事务交给戴不胜,带着太子戴武踏上了前往邹国的旅程。
从鄅城到邹国,只需向西穿过鲁国的国土——确切地说,是先要穿过费国,再穿过鲁国,费国乃是鲁国的附庸国,其国君乃是鲁国当年的三桓之一,季氏。
在经过费邑时,费国的国君盛情接待了宋国太子戴武与宋国大司马蒙仲,并且费国的君主还隐晦地指出,前些日子齐王田地派使者到鲁、费两国,恳求两国收容,但鲁国与费国都没有接受。
费国这般着急地表明心迹,戴武与蒙仲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不,蒙仲也不说其他,当场就举起酒樽笑道:“愿鲁费两国与我宋国的邦交天长地久。”
这一句话,仿佛是让费国的君臣们吃了定心丸,纷纷举起酒樽迎合:“愿三国邦交天长地久。”
次日,太子戴武亲自向费国的国君告辞,表明此行的目的是拜访孟子,很遗憾无法在费国久留,于是费国的君主便亲自带着十几乘战车相送,将戴武与蒙仲一行人送至国界。
离开费国,再穿过鲁国的南部地区,便抵达了邹国,邹国的君主早已得到了消息,亦亲自前来迎接,将戴武与蒙仲请到宫殿,又是设宴款待,又是表明心迹——原来,齐王田地同样派人向邹国恳求收容,但邹国的君主同样没有答应这件事。
得知戴武与蒙仲准备去拜访孟子,邹国的君主出于好意,本欲派人告诉孟子以及他的弟子,但这件事被戴武与蒙仲婉言回绝了。
面对孟子那样的当代圣人,戴武怎么敢摆什么架子?
至于蒙仲就更不必多说,哪有让老师提前等候弟子的道理?
然而邹国的臣子中不乏有儒家弟子,这些儒家弟子们还是提前一步将此事送到了孟子的居住。
由于在费国与邹国两地耽搁了几日,戴武与蒙仲一行人在十一月十四日,这才抵达孟子的居所。
此时大雪纷飞,天气已十分寒冷。
可等到戴武与蒙仲来到孟子的居所时,诸儒家弟子们却早已准备好了热酒,以款待戴武与蒙仲二人。
尤其是蒙仲,作为儒家的‘小师弟’,他被诸师兄们围住,纷纷向他询问这些年所经历的大阵仗,尤其是蒙仲在西河郡迫使秦国向魏国屈服这件事,着实令诸儒家弟子们感到骄傲。
谁说当代儒家弟子不成器?咱儒家前有田章,后有蒙仲,皆是跺跺脚就能令中原震动的名将,试问当代法家有几人能相提并论?
些许寒暄之后,蒙仲问众师兄道:“不知老师身体状况如何?”
公孙丑摇摇头说道:“并不乐观。”
说着,他便向蒙仲解释了孟子现如今的状况。
孟子的身体状况,主要原因还是年纪太大了,精力各方面都逐渐衰退了,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因为身体虚弱,动不动就头疼脑热的,让诸弟子心惊肉跳。
这不前些日子,孟子在不下雪的时候对诸弟子讲解儒家经意,讲完就又病倒了,吓得诸弟子终日围在病榻旁,连大气都不敢喘。
听到这些,蒙仲心中很不是滋味,惭愧说道:“孟师帮了我许许多多,我却未能履行弟子的职责,实在是惭愧。”
公孙丑等人纷纷劝说。
他们都知道,并非蒙仲不敬老师,只是这位小师弟近些年太忙了,援宋、伐秦、伐齐,一年到头没几日消停,单单看这位小兄弟如今年至二十四尚未有子嗣,就知道这位小师弟忙碌到什么程度。
得到诸师兄的谅解后,蒙仲拱手说道:“我想见见夫子,不知是否方便?”
公孙丑想了想说道:“我带你去试试吧,夫子精神不佳,切莫大声说话。”
蒙仲点点头。
片刻后,公孙丑与诸儒家弟子领着蒙仲来到了孟子的卧居,当时蒙仲便看到孟子躺在床榻上,双目半睁不睁。
看到这一幕,蒙仲皱起了眉头。
要知道,孟子对他是很喜爱的,倘若得知他前来探望,此刻肯定会睁开眼睛与他说话,但此刻孟子的双目却是半睁不睁,这就说明这位老人眼下精力不继,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
一位年近八旬的迟暮老人处于这个状态,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征兆。
蒙仲与公孙丑对视了一眼,二人无声地交流了一些,旋即,公孙丑轻轻走到孟子的床榻上,低声徐徐说道:“夫子,蒙仲来探望您了。”
足足过了四五息的样子,孟子的双目这才逐渐睁开,略显失焦地看向站在床榻一侧的蒙仲,继而双目逐渐变得有神起来。
“阿仲……咳咳咳,来,扶老夫一把。”
在孟子的示意下,蒙仲赶紧上前,与公孙丑一同搀扶孟子,让孟子能靠坐在床榻上。
此时,孟子拍拍床榻的边沿,示意蒙仲坐下,旋即拍拍蒙仲的肩膀笑着说道:“你在西河的事,老夫……咳咳,老夫听说了,出色,很出色!当今能令秦国妥协屈服的人,十分罕见,而其中……有你……咳咳咳。”
说着,他困惑问道:“说起来,你怎么会来邹国?”
蒙仲遂轻声解释道:“回夫子的话,我如今在宋国担任大司马,助宋国讨伐齐国……”
“大司马?”孟子困惑问道:“你不是在魏国仕官么?怎么会出任宋国的大司马之职?”
蒙仲便解释道:“因得知宋王与太子不和,弟子在结束西河之战后,便立刻赶奔宋国……”
然而,孟子越听脸上的困惑之色却越浓:“宋王与太子不和?”
见此,蒙仲好奇问道:“夫子不知宋国最近发生的事”
孟子摇摇头,转头看向公孙丑等诸弟子。
公孙丑解释道:“老师近期身体状况不佳,因此弟子等人不敢让老师分心。”
想来孟子也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未责怪公孙丑等诸弟子,转头对蒙仲说道:“阿仲,那你来讲一讲吧。”
“诺。”
蒙仲应了一声,遂将他宋国的内乱始终,包括五国伐齐,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孟子。
当他讲到他恨恨揍了一顿宋王偃,用‘武力’使宋王偃‘屈服’,并将其‘放逐’至魏国时,孟子与公孙丑等人皆露出了古怪的表情。
要知道,虽说在惠盎的努力下,宋王偃默许在宋国推行孟子的仁政,但这位君主在本质上还是不折不扣的暴君,整个宋国没几人敢忤逆这位君主,可蒙仲倒好,居然说什么将宋王偃摔倒在地,还‘反复几次’,让宋王偃‘不能站立’,这简直……
“咳。”轻咳一声后,孟子低声说道:“阿仲,你虽是好心,但君臣有别,似这般‘武谏’,不合规矩。……宋王虽被传为暴君,但看他能宽恕你这次的行为,可见他并不昏昧,但你也要恪守为臣之礼。……今宋王为了避嫌而远赴魏国,以他的好强,想来终生不会再返回宋国,他日你返回魏国时,当适当给予照顾……”
从旁,公孙丑等人也是连连点头。
打了宋王偃那样的暴君,非但没死,居然还能说服宋王偃,迫使宋王偃让步……说实话,这些位师兄哪怕是在旁听着,都为当时的蒙仲捏一把冷汗。
随后,当蒙仲说到五国伐齐、齐国破碎、齐王田地从临淄逃到莒城时,孟子感慨地叹了口气:“这即是不修仁德的下场啊。”
在旁,公孙丑等诸弟子亦是附和点头,唏嘘不已。
齐国,当初的齐国,那是多么的强盛,齐威王时期,连秦国都不敢与其争锋;待等齐宣王时期,原本倒向秦国的中原各国,硬生生因为齐国的强盛而考虑倒向齐国。
可惜这一代的君主齐王田地……
“你们将如何处置齐国?”孟子正色问蒙仲道。
在这位老师面前,蒙仲当然不会隐瞒,如实说道:“魏、燕、宋三国打算瓜分齐国,魏国取东郡,宋国取琅邪,分别占取齐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其余三分,燕国试图将其吞并。”
听到这话,在旁的乐正惊讶问道:“为何燕国能五分取其三?”
蒙仲便解释道:“因为此次五国伐秦,乃是由秦国提出倡议,秦国希望魏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齐国这边,希望魏国陷入齐国的泥潭,为秦国争取时间。我反复思量,认为魏国主要的威胁还是在于秦国,因此,魏国不应当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东边。……山东的齐人,距离临淄较近,我认为很难短时间内令其心甘情愿归顺魏国,但东郡距离临淄较远,那里的齐人应该能够接受魏国的治理……”
“很明智的判断。”孟子点点头,由衷称赞道:“不是人人都能在贪欲面前保持克制……也是这个道理,是故你叫宋国止步于莒城吧?”
蒙仲笑了笑,说道:“还有就是齐王田地这个麻烦,很难处置……抓到他吧,杀了容易引起齐人的愤怒,放过又无法让宋人接受,与其左右为难,索性就止步于莒城,反正宋国此次占据的土地,也足够宋国消化好些年了。”
“很明智。”孟子点点头,旋即,他皱着眉头问道:“那其余三分齐土……据老夫所知,燕国的乐毅是你的知己,他可与你说过,将以什么方式吞并齐土?”
蒙仲当然明白孟子的担忧,正色说道:“夫子请放心,关于此事,乐毅曾与我商讨过,我将夫子当初与齐宣王的对话告诉了他,并告诫他,燕国弱而齐国强,倘若燕国欲以弱吞强,那么就必须注重齐人的民心,倘若齐人个个都能接受燕国的统治,那么燕国就能长久占据这片土地;反之,燕国从哪里来,终将回哪里去,就仿佛当年的齐宣王。”
“善!”孟子非常满意地点点头。
当代因为法家思想的盛行,其实儒家弟子渐渐已经式微,很少能出现像田章这样的,更别说蒙仲这个他硬生生从庄子嘴里掰过来的半个弟子,以蒙仲如今的地位与名声,依旧能推行他孟轲的仁德、仁政思想,这对于一位一辈子都无法让自己的思想被诸国君主真心采纳的老人来说,着实是最大的安慰。
随后,蒙仲又向孟子讲述了太子戴武的来意:“此番太子戴武前来拜访老师,就是为了迎儒家入宋,得到儒家弟子的帮助……”
“好、好、好。”孟子连说了三个好字。
事实上,宋国本身就推行儒家思想,但这只是惠盎的功劳,宋王偃本身对于儒家思想,其实也不怎么感兴趣,但如今宋国的储君太子戴武,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蒙仲毫不怀疑,只要孟子点头,相信日后定然会有大批的儒家奔赴宋国当官。
此事对于宋国利弊如何,其实不好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如今宋国吞并了齐国五分之一土地的情况下,这些儒家弟子去宋国当官,必然能对宋国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至于孟子会不会答应,这还说用么?
孟子一辈子都希望中原各国真心采用他的思想主张,又怎么会退却太子戴武的邀请呢?
只可惜按照孟子的身体状况,待宋国盛行儒家思想时,这位老人怕是看不到了。
这不,在与蒙仲聊了一个时辰后,孟子的精力就渐渐支撑不住了。
见此,公孙丑适合地劝说道:“阿仲,反正你也要在这边多住几日,今日不如就到此为止吧,让夫子先歇息一下。”
蒙仲点点头,准备与诸师兄弟一起告辞离去。
而就在这时,只见有一名儒家弟子走入屋内,捧着一册竹简说道:“有驿卒送来了一封书信,乃是蒙邑送来的。”
还未等屋内其余人反应过来,就见本靠坐在床榻上即将昏昏入睡的孟子忽然睁开了双目,仿佛恢复了元气似的,说道:“取来,让老夫观瞧。”
片刻之后,孟子看罢书信的内容,哈哈笑道道:“我估摸着就这几日了,哈哈,果然,这老……”
忽然,他看到了站在门旁的蒙仲,声音戛然而止,只见他笑眯眯地对蒙仲说道:“阿仲,你先去歇息吧。”
“……”
蒙仲与公孙丑、乐正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后者用眼神示意他莫要参合。
待走出屋内后,蒙仲尚能听到屋内传来孟子中气十足的声音。
“论辩术,老夫一生不弱于人,若不能说得‘庄蔽天’哑口无言,老夫死亦不能瞑目!……老夫强撑这口气,就是为了辩地他哑口无言!”
『庄蔽天?不会是指……』
蒙仲眼角抽搐了几下。
真有毅力啊,这两位……
这都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