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熔炼古今,清代第一
0.01秒记住本站域名 [5200xiaoshuo.com]

“痛快的,我也不磨叽,扇骨值一万,扇面也算值一万吧!两万,我要了!”

  “余先生,就是清代普通的书画家,两面全有的扇面,一万也不容易买到吧?”

  “可你这没款儿啊!”余耀叹气,“我也很难出手,只能自己收藏。”

  白永海想了想,“这东西,本来我想好好找人看看再出的。但咱俩也算是缘分,这才赶着趟儿拿给你看!这么着,我再说一口儿,你别挥刀了,行就行;不行,我再找别的买主,改天我请你吃饭!”

  余耀示意他听着,把椅子往后拖了拖,点了一支烟。

  “两万八千六,就这一口儿了!别看没落款儿,没准儿还就是个漏儿!”

  余耀一听,好嘛,又来了!又是八千六!

  “白先生,这价儿先放着;我倒是好奇了,你到底欠谁八千六百块钱啊?我看你怎么又想还又不想还的?”

  “别提了,我老婆!”白永海摆手,“这娘们儿忒聒噪了!”

  原来是家务事儿,这两口子还挺能闹妖儿。余耀自然不会再问,略加盘算,不磨牙了,“行!白先生,以后亲戚朋友的,再有什么好东西别忘了招呼我!”

  “就特么一千四百块钱,咱俩掰扯半天!”白永海嘟囔一句。

  余耀拿起手机转账,“不能这么说,咱俩这是加深友谊了!”

  货款两清,两人一起离去,出了棋牌室的门,白永海突然一把拉住余耀,“余先生,我这不会真是个漏儿吧?已经是你的东西了,你给我撂句实话?”

  “嗐,这又不是瓷器,官窑也有没款儿的。书画这东西,你没看作伪的最重要的就是造款造印吗?就是冲一件老东西,还是文人雅物!”

  这时候更不能说实话,倒不是怕他反水,货款两清了都。而是不能让他走宝了,心里还添堵,也是个隐患。

  古玩行里,买东西和卖东西,讲究点儿的都会这样,让卖的觉得没卖亏,让买的觉得没买贵。自己偷着乐就行,别再膈应人。

  实际上,这把折扇,确实是个漏儿,而且是个大漏儿。

  因为这是清代书画大家何绍基的作品。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名头很多,书法家,画家,诗人,金石篆刻家,藏书家,等等。

  他草书写就的这首五言诗,是苏轼的。苏轼号东坡居士,何绍基号东洲居士,所以才有“东洲录东坡,忝名以居士”的落款。

  “忝”是个谦词,他的号和苏东坡的号很像,却比不了苏东坡,所以才这么说。

  何绍基最出名的,还是书法;书法之中最擅长,就是草书。

  何绍基还有个号,叫“蝯叟”,蝯这个字现在不用了,就是猿的意思。之所以有这个号,是因为他书法用笔的姿势有点儿怪,史料上描述是“悬臂回腕”,大体比划一下,还真有点儿像猿猴。

  书法到了清代,很难出大家了,因为各种书体几乎已经都被古人发挥到了极致。

  之前说过清代四大书法家“翁刘成铁”;对于这四个人,很多人有点儿不忿,一是因为这四个人非官即贵;二是,这里面居然没有何绍基?!

  没入选就没入选吧,对何绍基的书法,还有一个单独的评价:

  熔炼古今,清代第一。

  这个评价,可比入选清代四大书法家要牛逼多了。

  当然了,这个评价,有人赞同,也必定有人反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但是,只要被冠上过“第一”的,虽不一定是真第一,可也必定差不了,起码是第一梯队。

  何绍基的书画作品,最高的拍卖纪录,到过千万。不过书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有一定偶然性,同时高价成交的,也都是大型作品或者成组的作品。

  这一幅扇面,一面画兰草,一面草书古诗,小精品,余耀的估价是五十万到一百万。之所以区间这么大,是因为他还没见过类似的何绍基的扇面作品。

  从大宅门里连捡两个漏儿,余耀连叹这趟燕京还真不白来,同时也得托杨锐的福,回头有机会还真得好好帮衬帮衬他。

  心满意足,一觉到天亮。不对,还没到天亮,余耀就醒了;刚醒不久,杨锐的电话就来了。

  余耀住的桂西大厦,距离潘家园也就两三里路,余耀和杨锐说好,门口见,洗漱之后便溜达着过去了。

  到了那块“大影壁墙”跟前,余耀看到了杨锐。

  潘家园是古玩文玩爱好者聚集的地方,不过它不叫古玩市场,甚至都不叫文化市场,它叫旧货市场。

  什么是旧货?昨儿买了今儿卖,那就可以叫旧货。不说别的,就冲这个名字,你买了什么都不能叫假货。

  如今的潘家园,实在是太杂了;将近五万平米,有店铺,有大棚,有地摊;有各种古玩的品类,文玩工艺品、菩提珠串,旧书旧家具老物品······几乎是包罗万象。

  出土的叮当猫和奥特曼都能见到。

  周六,潘家园照例有鬼市,不过现在的鬼市和以前不一样了,其实就是市场开张的时间提前了而已,四点多就有人影晃悠了。

  余耀和杨锐一起往里走的时候,已经快六点了,林丰草打电话说还在路上,让他俩先逛着。

  这会儿市场里虽不能说摩肩接踵,可也是人头攒动。

  如今的市场,确实大不如前,实话实说,想在潘家园这样的地方捡漏儿,和中彩票也差不多了。

  不过,文玩群体的势头不小,玩菩提、玩核桃、玩珠串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市场里,随处可见手里盘着核桃或者串子的,老大爷小青年都有。

  他俩先去了地摊区,不少摊主一边吸溜着面条或者啃着肉夹馍一边张罗着,各种口音此起彼伏。

  中原口音的摊主面前,多是“商周青铜器”;西北口音的,多是盛唐文物,比如唐三彩什么的;还有东北内蒙口音的,红山文化玉器一应俱全······

  不少摊子上的重器,还基本能和故宫里的对上号,故宫有些带着残缺的东西,这里还能找到完美的全品。

  “放平心态,擦亮眼睛。这是我总结的八个字。”杨锐一边逛一边对余耀说道。

  “很到位。”余耀笑着应了一句之后,接着就发现了一个有点儿特别的摊子。